陳麗媛 李春燕 柳謙 張曉然 趙丹
摘 ? ?要: 結合雙創型人才培養要求,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進行研究進行。以衡水學院為例,在全面分析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需求和實踐教學特點的基礎上,從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意義出發,分析現有人才培養實踐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基于“雙創型”人才培養,人才培養方案、分層遞進式實踐教學體系和教學考核評價體系構建和改革路徑。
關鍵詞: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 ? ?雙創型 ? ?人才培養 ? ?實踐教學
創新是創業活動的前提和基礎,創業基于創新,創業推進創新,培養融創新與創業于一體的“雙創型”人才是當今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要方向。做好“雙創型”人才培養,首先是構建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體系,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發力點在于實踐教學。將“雙創型”人才培養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相融合,既幫助學生具備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能力,又為創新創業打下基礎。以地方高校應用型轉型為契機,對衡水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開展“雙創型”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體系構建進行探索。
一、構建基于“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意義
(一)促進專業性、應用型人才培養和實踐教學改革,促進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一方面通過培養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習得職業專業知識、掌握職業崗位技能,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與知識體系、加強學生專業技能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創造能力、團隊精神及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工作態度等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解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訓類教學資源獲取和教學技能操練中的“短板”,優化課程體系,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完善課程體系與職業技術標準的對接,探討具有社會責任感、較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培育路徑,推動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改革和轉型發展。
(二)能夠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促進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建設體系構建和完善,實現具有校本特色的應用型高校課程教學模式探討。在理念、目標、組織及教學方式等方面突破固有模式,使學生學習方式生發顯著轉變,開發職業崗位群所需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使之與當地文化交流和經濟發展互為依存、共同建設,實現地方院校轉型期辦學宗旨,全面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的能力,更好地為區域各項建設提供復合應用型優秀人才。
(三)促進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改革,培養學生的核心職業技能,形成以檢測能力、素質和創新因素為主體的考試內容與評價標準,促進學生將所學基礎理論運用到具體分析中,提高漢語教學學習和研究能力、漢語教學資源的研發能力,滿足漢語教師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要求,提高學生漢語實踐教學的研究能力,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欲望,挖掘、充實和融入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元素,幫助學生創造性地開展漢語教學。
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經過九年發展和建設,衡水學院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規模已初步形成,如何實現專業特色建設成為各大高校面臨的現實問題。隨著對外漢語教學機構不斷發展完善,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形成較為系統的就業崗位鏈,如漢語教師、漢語教學網站設計、課程顧問、教材出版等。
目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主要包括專業技能訓練、教育教學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畢業作品設計、教育教學實踐周、學科競賽、創新創業大賽等。在實踐教學和教學設計方面,實習實踐教學大綱尚不完善,教學目標待明確,教學獨立性較差,多為學生的個體活動,缺少師生的有效互動;在學生方面,學生實踐教學目的不明確,往往是被動地接受學校的安排,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在實際活動中缺少創新意識和創新需求,難以達到培養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創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成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三、基于“雙創型”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建立“雙創型”人才培養機制。
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課程的設置都應該圍繞實現預期的“學習成果”,體現為學校和專業究竟能使學生走向職業崗位時具備什么素質和能力。針對多元化漢語教學需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確立了既注重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又立足于培養學生職業的核心技能,以實際工作崗位專業能力和相關能力要求確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等教學內容的思路。按照實際教學流程劃分出探究性課程+技能課程+實踐教學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新生入學即進行專業導航和核心課程修讀指南,就專業定位、專業修學攻略、核心課程修讀攻略和未來職業發展規劃等問題進行探討和分享。低年級注重漢語言文化基礎知識、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高年級注重教學技能、社會見習、教學實踐、創新創業等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核心選修課分解成不同模塊的課程組,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就業需求。同時增設和開發對接行業企業課程組的平臺,直接對接就業崗位的需求。
積極探索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建立由學校培養與學生自我發展相結合、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校內理論教學、模擬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相結合的開放式教育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學校、社會在“雙創型”人才培養中的多元作用。增設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課程,培養學生多學科知識結構。有針對性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富有專業特色的立體化的“雙創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組織高質量的“創新創業報告”“企業大咖進課堂”和“優秀校友創業成功報告會”等活動,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欲望、創新激情,挖掘、充實和融入專業課程中的創新創業元素。
(二)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優化課程內容和模塊推動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
當前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人才缺少的并不是漢語本體知識,而是如何將這些理論知識轉變為在外語環境中從事漢語教學的實踐能力。基于以技能型和雙創型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培養目標,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構建了“一二三”實習育人模式,緊緊圍繞“學生發展”這一個中心,完成人才培養“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根本轉變;堅持“從學校到工作”兩個基本點,打通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實訓、實習和預就業三個關鍵節點,使學生在實習中最終實現從學業、專業到職業的人生轉變。形成面向專業、面向職業的多元化實習實訓模式,形成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國內國外交叉連動的實踐創新平臺和開放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大一到大三,學生通過校內語言技能課和專業實踐周經歷基礎實訓、職業技能大賽、創新創業大賽;大三大四,學生以線上漢語教學、線下留學生漢語教學、海外漢語教學的三環連動的實習實訓體系經歷頂崗實習、預就業。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以分級遞進式課程結構,打造多維度多層次的實踐類課程立體教學模式。在橫向維度上,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設置及實訓方案注重探討專業性和技能型人才所需的漢語教學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能力、課堂管理能力、教學資源研發能力、教學技術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縱向維度上,對單科課程內容的設置需與學生的實習、實訓和就業相結合,聚焦學生“學到什么”和“能做什么”。在具體課程設置上,專業課學習突出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特點,通過課堂訓練、教案設計、微格實訓、學生試講、線上漢語教學實踐、校內外實習等方式,加強校內模擬實踐基地的建設,在校內設立一體化的、綜合性、設計性實訓教學平臺和校內學生創新創業實習的模擬實踐基地,開展模擬實踐教學活動。通過本科生導師制,將學生與教師的課題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和幫助學生申報各級大學生科技創新課題和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實踐教學能力。
(三)創新教學方法和改革考核方式,建立科學的“雙創型”人才質量評價標準體系。
課堂內外結合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強調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的知識層次和結構與職業標準趨于同步,使學生在現有水平基礎上實現創新和突破。實踐類課程在教學方法上嘗試結合行動導向教學法,包括項目教學、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引導教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同時發揮移動教學的優勢,進一步優化、完善實踐類課程的教學模式。采用微格教學形式翻轉轉課堂模擬教學任務。如將教學技能類課程的教學主題與今后網絡漢語教學實習和泰國漢語教學實習相對接,學生錄制微課并反思,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更好地自查和更正,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分析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多線程的學習方式。
在此基礎上強調學生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訓練。改變傳統的終結性評價模式,積極探索基于過程的評價模式,改革課程考核內容和方式,增設自主學習學時,通過創設自主學習任務、實踐教學報告、創新創業案例、教學項目等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將思維、知識、教育教學技能等要素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基于學習過程,綜合任務實施中學習共同體的活動、創新性、討論參與度、作業互評、班級研討、實踐報告等方面的情況判定出學業成績,確立以檢測能力、素質和創新因素為主體的考試內容與評價標準,將“雙創”精神和能力納入考核指標體系。
培養雙創型人才既是我國發展高等教育的需要,又是實現特色學科和校本課程建設的重要途徑。基于“雙創型”人才培養需求,結合不同類型漢語教學職業要求與漢語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要求,優化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以課程為依托,研究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將實踐教學內容與崗位技能標準有效對接,將群體化教學與個性化需求融合,滿足專業人才培養規格要求,促進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教學建設體系的構建和完善,促進具有校本特色的應用型高校課程教學模式的探討。
參考文獻:
[1]王清遠,楊明娜,李勇,劉曉.地方綜合性大學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思考[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2).
[2]王偉芳,景永平.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定位下實踐教學問題與對策研究——以本科經管類專業為例[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8(03).
[3]張莉尹,龍謝,紅燕,魯嘯軍.基于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五位一體”實踐教學模式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8(04).
[4]曹承,龍胡,善珍,夏承龍.“雙創”驅動的高校實踐教學改革路徑與實施[J].揚州大學學報,2016(06).
課題來源:本課題為2017——2018年度衡水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漢語國際教育專業“雙創型”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教學體系》(jg2018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