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玲
【摘要】? 著名特級教師程少堂老師提出的“語文味”受到教育界的肯定,主張語文課堂應該返璞歸真,要有人情味,以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豐富學生的生活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但同時也指出,基于“語文味”的課堂,也需要教學的修飾和技巧。本文試圖結合語文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在基于“語文味”課堂教學方法指導方面做出一些探索和思考。
【關鍵詞】? 語文味 引導 趣味 情景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098-02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教師當然須教,而應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導在語文課堂中有著引線穿針的作用,所以高明的教師在教學時擅長引導。程少堂老師也提出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來引導學生,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讓學生感受被迫、壓抑,而應該把課堂教學中的精華如珍珠般串聯在一起,讓學生去體會語文沁人心脾的獨特“味道”。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希圖從以下三個方面去探索語文教學過程中“導”的藝術。
一、化繁為簡 趣味盎然
“盡管數學是很枯燥的,但學生偏偏覺得有味。因為這是對‘智趣的熱愛,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最本質的特征之一”。語文的教學何嘗不是這樣?教會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比規范作答、答題思路更為重要。中考復習中,語法是大多數學生的薄弱環節,對于難解的語法問題,教師可以靈活運用比喻,舉例,聯想等方法化繁為簡,使學生在“枯燥”的語法中去找尋、體會趣味,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1.舉例比喻法
在文學知識的講解中,如果只列出定義,舉出例子,很多同學的理解只能似是而非,為了讓學生心領神會,除了適當的練習加強理解外,用比喻的方式來舉例,既能讓課堂氛圍活躍,又能讓學生們記憶深刻。讓學習中的“陽春白雪”化為“下里巴人”。學生對于白描的理解,可以說是抓耳撓腮,始終不得要領,于是我把白描和濃墨重彩的描寫放在一起,當時就打了個比方,說到,白描其實就是女子的素顏,清湯掛“面”,沒有任何修飾。濃墨重彩相當于涂脂抹粉,粉底,描眉,眼線,腮紅,唇妝等等修飾,在文章中就會出現環境描寫,細節描寫,修辭手法等等。說完,再進行判斷,班里同學幾乎能異口同聲正確判斷出白描。而對于體裁的理解,能力水平一般的學生經常是疑問重重,為了讓他們有個直觀感受,我便戲謔地說,說明文其實大多是直男,性情可以看穿,表達方式不會拐彎抹角。然后拋出問題,你們覺得抒情散文可以是什么呢?沒想到的是,平時沉默寡言的舒同學立即回應,應該是暖男,可以有細膩的內心,感情充沛。
2.聯想造句法
中考語病專題的復習課上,語序不當中定語的位置較為繁瑣,易記混淆,大多數學生采用“例句記憶法”或死記硬背的方式來鞏固記憶定語的位置,教師此時拋出“不妨找出每個短語中的關鍵詞,然后加以造句聯想來加強記憶的方法”,教師先列出定語放置順序:a.表領屬性的或時間、處所的;指代或數量的短語;c.動詞或動詞短語;d.形容詞或形容詞短語;e.名詞或名詞短語。再挑出關鍵詞:領、時、處,代、數、動、形、名,最后學生造句聯想為:失(時)物招領(處)領(代)(數),(動)用了行(形)人和(名)人。
3.逆向反義法
月考的文本閱讀中有一個題目:第五、六段的作用,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不知從何下手。于是教師反其道而行之拋出問題:如果文章刪掉第五、六段,你感受它會變成怎樣。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顯得上下文銜接不緊密,而且單調、乏味。教師再加以引導,從正面說,有了第五、六段,文章情節水到渠成,內容豐富、充實、生動。
4.類比教學法
在中考病句的練習中,有一道題“這個經驗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別是中小學教師的重視”,粗略一看,沒有語病,從內容上看,也不易察覺。于是教師仿造其結構形式造句:這種崇高的品質值得我們的學習。同樣有一題為“她剛上中學時的精神面貌和現在相比,確實大不相同”,教師讓學生仿照這種結構另造一句,進行類比,學生造句“我剛上初中時的樣子和我現在相比,大不相同?!币徊糠謱W生頻頻點頭,還是有一部分同學露出不確定的目光,于是我仿造了一個句子“你爸爸的相貌和你相比,確實你爸爸很像你”。這兩個類比的句子一出,滿座驚呼,學生們立即發現其中的錯處,并饒有興趣地用此種方法來完成試卷上同種類型的題目,效率大有提高。
用以趣激趣、幽默點染和意理闡發等手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體驗“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藝術境界與自由境界”。
二、交流共鳴 情味醇厚
池田大作說,“每一句話都是一顆心”。你讀,你聽,你是用心去感受;你說,你寫,你是捧出一顆感受了生活的心。讀時,感同身受,同課文進行有效的對話交流,便可以“復原作者意欲勾勒出的那些生活場景,呈現作者意欲訴說的難忘情志,展示作者意欲表達的獨特見解”,寫時,用共鳴之心,學習大家之作,呈現自己獨有的生活情趣。
學生在閱讀文章《昆明的雨》時,“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草木的枝葉里的水分都到了飽和狀態,顯示出過分的、近于夸張的旺盛”,既有描寫,又有情感的滲透,還暗含了作者對昆明的雨季的贊嘆和欣喜之情。作者這種含而不露的情感是通過寫景狀物體現的。生活閱歷不夠豐富的初中生,很難理解汪曾祺先生的深切感受。于是教師要求學生設想與課文中的汪先生進行交流:汪先生離開昆明四十年,現在答應接受你的采訪,請根據原文,寫出你向汪先生提出的三個問題。同桌之間互相提問,回答。大多數學生的同理心較強,不再是單純地分析寫景狀物,而是把作者當作朋友,拉拉家常。原先的冥思苦想變成了洋洋灑灑,一揮而就。有學生問道,汪先生記著昆明的菌子,昆明的果,是不是汪先生很愛吃?而這些東西味道也不錯?有同學問道,1944年左右的中國應該還是戰火紛飛,汪先生過了四十年,還能想起昆明生活的細節,是不是昆明的生活不是那么讓人難受,而是有些愜意?收到了一個個向汪先生的提問,教師要求學生回到文章,找出原句去體會昆明的菌子和楊梅的味道,要求學生去感受文中昆明生活是否有戰火紛飛的痕跡。學生們一一找尋后,大多能領悟“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昆明的雨,菌子,楊梅實質上是用來表達對昆明至深至切的情感。深處亂世仍然能夠淡然,其實是作者心態平和、寧靜的表現。教師趁熱打鐵,當堂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學生課后寫一篇《我眼中的廣州》。并提示,學習汪先生寫昆明的方式,廣州的建筑,廣州的種種都應滲透寫作者的情感,要把廣州當作一個人來寫,書寫廣州,更像是和廣州對話。課后收到的文章,不乏佳作,節選祝同學筆下的廣州:“廣州是一個古樸與繁華并肩的城市。在那些令人仰望的高樓大廈中,也坐落著一些別有韻味的樓房,人們稱之為西關大屋,西關大屋,生來低調灰白的墻磚就是他的外套,屋頂沒有過多的裝飾,不像北京故宮里的。騰龍飛鳳大紅大黃。若說故宮是一位頭插金步搖的端莊女子,那么西關大屋就是一位聘婷秀雅的大家閨秀,不張揚卻又讓人難忘,若說住在里面的人或許是這樣,不張不揚,有的雖是富貴人家,卻與平民同住一條街,同賞一片景?!弊x過此篇,一個溫情脈脈、婀娜多姿的廣州緩緩向讀者走來。
所以,教師的引而不發,學生的有感而發,“我”和汪曾祺先生拉家常,“我”學汪曾祺先生寫文章,讓學生去體會“語文味是語文的言語形式和思想內容之間的同構共生之‘真,和諧統一之‘善和珠聯璧合之‘美?!?/p>
三、情景再現 其味無窮
喬治·布萊說,“‘閱讀過程乃是一個主體經由客體(作品)達至另一個主體”的過程,而設置具體的情景可以引導學生遁入主體的“內心世界”,讀如此,寫亦如此。
《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斗機首架次成功著艦》這篇新聞中,細節描寫,場景描寫都非常細致,初中生學新聞文體,很多理解都不能到位,于是教師便想辦法將其中情節設置成具體的場景:在座的各位同學,你們都沒有在著艦的現場,但是我們現在看見描寫的如此細致的場面,自身會生出怎樣的感受呢?學生們踴躍回答,有“再現真實及緊張有序的場面”之說,有“身臨其境”之說等等,教師此時只需總結學生們的回答要點,再加以強調新聞文體的特點,學生對新聞的細節描寫作用便可做到心領神會。
設置具體的情景不僅能“入”乎其內,遁入主體的內心世界,也可以“出”乎其外,引導學生在寫作時將情感訴于筆端,有感而發,真情流露。例如在學習《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對此篇的閱讀興致并不高。教師想激起學生閱讀《紅樓夢》的興趣,于是在學習文章之后,布置了個延伸訓練:帶上VR眼鏡,“我”進入大觀園,面對賈府應接不暇的人和場景時,“我”會有哪些表現?平日默默無聞的潘同學首先提出,賈府里的人會不會還一直笑個不停。本班部分學生屬于一點就“燃”的個性,紛紛熱心地幫忙解答。遇到到這個契機,教師隨即提出,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不如將想法寫出來:以“我”進大觀園為主線,看著賈府上上下下的表現,“我”會有怎樣的心理變化。此次的寫作訓練,大家全情投入,查閱賈府上下的各種資料,在一周的時間里,呈現不少精彩之作。事后還有不少同學意猶未盡,建議老師在自讀課文后不妨多采用此種形式,讓他們有了滿滿的成就感和主人翁意識。
教師要以持續性的發展眼光來“教”,即是按“最近發展區”的要求,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也就是可以通過設置具體的情景,讓學生既能學習到新的知識,領悟知識習得的趣味,又能將學生的情感認知水平提高到新的發展水平。
教師的“引導”實際上要貫穿整堂課,導要導得有藝術,因勢利導,不能太隨意,也不能太刻意。引導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課堂情境實際、學生身心特點以及所授知識特征,循道而“導”,采用適合某一個課堂、某一班(個)學生的引導方式,實施精準引導,有效教學。否則,也只會使課堂成為“獨角戲”的現場,走形式主義路線而已。應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有的放矢。
[ 參? 考? 文? 獻 ]
[1]王飛.關于語文味的思考[J].語文教學通訊,2009,(12B).
[2]鄭英魁.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語文味回歸[J].中學語文:下旬,2012,(10).
[3]程少堂.“中國語文教學美學新體系”構建之演進史[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13,(2).
[4]鄭穎,陳水明.例談綜合性學習中語文味的凸顯[J].文學教育(下),2014,(9).
[5]薛芳芳.讓課堂洋溢濃濃的語文味兒[J].新課程·上旬,2015,(3):74.
[6]劉曉斌.讓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凸顯語文本色[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7,11(5):14-15.
[7]馬彩萍,孫永峻.初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應突出語文味[J].課外語文,2017,(003):154.
[8]楊旦紅.回歸語文本色,追尋課堂“語文味”[J].考試周刊,2017,(8):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