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帥

【摘要】? 史料實證作為進行歷史教學和學習的核心方法,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科學解讀的前提下,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必須針對自身的生源條件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歷史教學安排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培育歷史核心素養。
【關鍵詞】? 史料實證 核心素養 水平層次
【中圖分類號】? G633.51?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1-137-01
一、“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中的地位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能夠: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了解史料的多種類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徑與方法;能夠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對史料作者意圖的認識,判斷史料的真偽和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增強實證意識;能夠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實問題。”簡言之,則是要求學生應掌握以下幾種能力:1. 厘清史料類型并進行合理分類的能力;2. 辨明史料來源并認識作者意圖的能力;3. 甄別史料真偽并進行科學解釋的能力;4. 正確認識歷史并關照現實的能力??傮w來講,歷史學是一門注重邏輯推理和嚴密論證的實證性的人文學科,“證”即歷史證據,是辨析能力,“論”即歷史推論,是解釋能力。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習中是一項基本能力,在學科素養中是一個核心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亦應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也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讀。
二、“史料實證”四個階段水平解讀及針對性分析
高中歷史教育與歷史研究是有區別的,歷史研究對史料的要求是“竭澤而漁”,即:廣泛的搜集資料,務求齊全,并進行解釋、推理、論證,是一種深入的、科學的、連續的,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又有廣泛思考的高強度工作;而高中歷史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形成一種歷史意識,即:根據現有史料,進行充分解讀;根據現有知識,進行合理解釋;根據現有能力,涵育歷史認識;根據現有經驗,培養歷史情懷。這些“根據”必須切合學生實際,必須同本地區、本學校、本班級學生的不同層次水平相結合。
學業質量是對學生所能達到的學科水平的基本要求,它直接指向的是“什么樣的學生學到什么程度”的問題,學科核心素養不同水平層次的要求正是契合這一精神而劃分的。就“史料實證”而言,上表所展現的這4個水平層次的劃分明顯具有連續性和遞進性,每高一級水平的表現涵蓋前一級的表現。水平1涉及史料的搜集,水平2針對史料的整理,水平3面向史料的解釋,水平4關乎史料的利用。這4個水平層次層層遞進,圍繞史料做了充分的文章。但現實的情況是,即使是歷史學家,要用史料去證實或證偽某事,也是比較困難的。要在繁雜的歷史資料中,找尋有價值的史料,并進行合理的推論和解釋,這是一項大工程,對于高中生來說,即使是優秀的學生,要想完全吻合這4個水平層次的要求,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還必須對歷史有較高的認知。
作為身處一線的教師,必須承認現實、面對現實,本學校的實際情況是一切教育活動的基本出發點,無論何種教育理念、教育行為、教育手段,若脫離了現實,則只能是空談,空談誤校,實干興教,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本校面臨的困境有哪些?我看,以下幾點是不容忽視的:1、生源較差,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比較薄弱;2、課業負擔重,教材內容多,歷史概念雜,學生自主時間少;3、史料來源渠道少,缺乏像樣的博物館,學生難以產生歷史共情;4、教師史學理論素養參差不齊,專業態度、專業認知、專業水平有待提升?;谝陨犀F實,針對新高考形勢,并結合目前新教材使用的實際狀況,我認為,針對不同的學生,應該對他們有不同水平層次的要求,這才符合實際的情況,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對于將來不考慮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的學生來說,只要達到水平1、水平2的要求,對史料有基本的區分,能夠提取到有效信息,能夠論證材料中或自己的觀點,對史料有初步的合理解釋,就足以通過合格考試,就可以形成基本的歷史認識,不必對他們吹毛求疵;而對于將來考慮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的學生來講,則必須達到水平3的要求,基本達到水平4的要求,能綜合不同史料互相印證,能結合時代背景領會作者意圖,能豐富深入的解釋史料,能恰當的利用史料解決問題,那么高考即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這4個水平層次究竟要求學生掌握哪些能力,還需要教師根據實際的情況來判斷,在理解這些水平層次時,應注意理清每一級水平的內涵中所描述的學生表現的關鍵要點,應注意同級水平中核心素養5個方面表現的相關性,應對比各級水平之間的區別,把握他們的遞進關系,從淺層次的認知到深層次的認識。
在理解史料實證的同時,要注意其與歷史解釋的結合,一切的論述、互證、解釋都是在選擇、組織和運用相關史料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只有正確的史料,才能得出科學的解釋;只有合理的解釋,才能體現史料的價值。因此,作為一線教師必須要重視史料實證與歷史課堂實際教學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