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偉 關建瑛
摘 要: “整本書閱讀”是新課改背景下衍生的名著導讀板塊,旨在引導學生形成系統的語文思維方式,從而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語文學習中。本文將先介紹“整本書閱讀”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作用,再闡述“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現狀,然后闡明“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最后以《西游記》為例講解“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 “整本書閱讀”;初中語文教學;實踐
隨著時代的發展,初中語文教學也被賦予了新的內容,而更多教師會引入“整本書閱讀”方式進行導入式教學,讓學生能從簡單的閱讀理解回歸到對名著鑒賞中,并通過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學生在學習這些名著的時候,不僅能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能加強他們的思想文化素養,為今后的初中語文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整本書閱讀”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作用
(一)加快初中語文課程整合進度
在將“整本書閱讀”引入到初中語文教學的時候,可以從“教讀”“自讀”和“課外閱讀”三方面進行細化教學。在七年級上冊就推薦《朝花夕拾》和《西游記》這兩篇名著,教材上對“整本書閱讀”的要求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二是學生能有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名著鑒賞,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能從閱讀名著中找到正確的閱讀方法,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階段的語文學習中。
(二)提高學生初中語文學習效率
“整本書閱讀”其實就是學生閱讀整本名著的過程,學生能夠從了解名著創作背景之后,詳細閱讀每一個故事情節,從根本上了解名著所要傳遞出來的價值觀。而且,在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能力有一個全面了解,再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教授不同的閱讀方法,也能讓學生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并定期讓學生進行階段性閱讀成果展示,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
二、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現狀
(一)未將教材內容和“整本書閱讀”進行有效對接
要想真正將“整本書閱讀”教學融入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事先構建一個完整的閱讀課程體系,并能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開展針對性教學。在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是單純地用“名著導讀”板塊來體現“整本書閱讀”思想,但是并沒有將這些名著和語文教材內容有效結合在一起,甚至會出現分裂問題,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會先講解“名著導讀”內容,再講解教材內容,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只是單純地加入名著教學,不僅會加大學生的學習壓力,也無法真正將“整本書閱讀”的優勢體現出來。
(二)師生未完全理解開展“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
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教師將語文教學重點放在對基礎知識的講解上,即使引入“整本書閱讀”板塊,也只是按照整體要求進行講解,并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對學生而言,考試成績是衡量他們學習能力的重要標準,他們會花大量時間去提高成績,這就忽視了“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性,就算學生會進行課外閱讀,也不會選擇閱讀名著,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學生本身對名著的閱讀興趣不高,還因為教師沒有用正確的方式引入“整本書閱讀”教學,歸根結底就是學校并未形成系統的“整本書閱讀”教學體制。
(三)引入“整本書閱讀”提高了初中語文教學難度
不同于一般的短篇閱讀教學,“整本書閱讀”的篇幅一般較長,這就需要教師能夠根據需要精選教學內容,同時還需要讓學生明白“整本書閱讀”的價值,在課堂中引入名著的時候,要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再進行更加細致的文本教學。在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的時候,教師除了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還要在充分了解教材中的“名著導讀”部分內容后,將這部分內容和整體課程規劃融合在一起,但實際上這部分課程設計內容工作難度較大,也對教師的個人能力要求較高,如果個人能力不足,可能就會造成語文課堂教學混亂的現象。
(四)“整本書閱讀”的課后教學評價體系有待完善
課后教學評價以整體教學目標為依據,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學習和參與活動的情況進行針對性評價,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評價標準進行差異性評價。但是在進行教學評價的時候,教師并沒有對“整本書閱讀”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也沒有選擇正確的教學手段,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的“整本書閱讀”效率。就算在考試中會涉及一些和名著有關的題目,但這些題目停留在閱讀表面,并沒有深入到閱讀思想層面,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評價帶來不利影響。
三、 “整本書閱讀”的教學策略
(一)注意和教材建立聯系
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首先就要建立名著和教材內容之間的聯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編寫教材讀本,帶領學生將所有課標推薦的閱讀內容整理出來,并且找到整本書內容,在了解整本書的創作背景和節選部分上下文內容之后,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語文課堂教學工作。七年級上冊就有推薦閱讀《朝花夕拾》,在教材中有特別強調通過閱讀經典作品來豐富自身的感悟和體驗,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人生問題,有利于學生的文化積累,而為了消除學生與經典作品之間的隔閡,就需要讓學生能將經典作品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再在課堂上引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課文,引導學生從細節描寫中體會到百草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興趣,以此來更好地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工作。
(二)有效地整合教學內容
教師在引入“整本書閱讀”之前,需要對整個教材內容有一個充分的理解,并能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進行難度劃分,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整合“整本書閱讀”和教材內容,讓學生能更加快速地掌握這部分知識內容,以更加高效的方式開展語文課堂教學。以九年級上冊引入的《水滸傳》為例,《水滸傳》是四大名著之一,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由于它是一本講述英雄傳奇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如果學生無法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就很難靜下心來進行閱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可以對《水滸傳》的內容進行整合,如果有些學生對武器比較感興趣,就可以引導學生將《水滸傳》中的各種武器全部歸納出來,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和佩帶武器之間的關系,加深他們對每個人物的理解程度。
(三)重點引入“1+X模式”
“1+X模式”中的“1”指一篇精讀課文,在閱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情況進行針對性引導教學,確保學生能掌握課文的含義,“X”就是略讀和精讀課文有關的知識,幫助學生從多角度來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而“整本書閱讀”不僅可以在“1+X模式”下獲得很好的發展,還可以通過比較閱讀、導向閱讀、回顧閱讀和擴展性閱讀四種方式進行針對性教學。以《紀念白求恩》為例,這是一篇歌頌和懷念白求恩的文章,但同時朱德、宋慶齡等都寫過歌頌白求恩的文章,如果在這個時候將這些文章統一進行閱讀,不僅會讓學生加深對白求恩的印象,還可以引導學生從文章中獲得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而這些表達方式都可以用到今后的閱讀和寫作中。
四、 以《西游記》為例講解“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
(一)導讀課
在進行《西游記》導讀課的時候,需要完成三個任務:整體感受書籍的主要情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介紹《西游記》的文學價值。初中學生可能已經通過動畫片或者影視劇對《西游記》有一定的認識,但并不了解作為名著的《西游記》。這個時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設計好一個導學案,讓學生能在課前談談對《西游記》的看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并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了解《西游記》的創作背景和重要的轉折劇情點,能清晰地梳理全部劇情脈絡,在打下閱讀基礎的情況下再進行下一階段的學習。
(二)推讀課
在《西游記》的推讀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細節入手,從他們的神態、動作和語言中總結出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像是“三打白骨精”一節中,孫悟空和唐僧有多次沖突,而沖突主要有兩次:一次是孫悟空把強盜打死了,因為唐僧的責備讓孫悟空負氣出走;另一次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唐僧同樣想趕走孫悟空,但是這次孫悟空的反應卻和第一次不同,他沒有負氣出走,而是嘗試和唐僧溝通,希望得到他的諒解。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的時候也能幫助學生更加了解孫悟空,還能找到正確的閱讀方法,促進整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發展。
(三)提讀課
提讀課主要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對《西游記》進行講解的時候,從多方面入手進行引導教學。在課前就要讓學生找到感興趣的角色,并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去初步歸納其性格特點,還可以提出“為何作者會選這么奇怪的徒弟陪唐僧去西天取經”的問題。學生可以從查閱資料和教師的講解中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讓學生在了解《西游記》整體故事情節之后,可以讓他們寫一篇讀后感,這樣也能幫助教師更加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五、 結語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需要教師在充分了解“整本書閱讀”重要性的基礎上,從注意和教材建立聯系、有效的整合教學內容、重點引入“1+X模式”這三方面入手,激發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心態投入到語文課堂學習中,促進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郭躍輝.群書閱讀:整本書閱讀創新思路與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725(26):35-36+48.
[2]胡維明.初中語文整本書閱讀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4(9):29-30.
[3]宋開菊.初中語文新課標視角下整本書閱讀的教學實踐與策略[J].新課程(下),2019(6):53.
[4]孫凱.連綴“小破片”,拾取“大鉆石”:“整本書閱讀”的教學思考與實踐[J].教學月刊·中學版(語文教學),2019(1):61-64.
[5]楊雪.基于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整本書閱讀:《雷雨》教學實踐與探索[J].課外語文,2019(1):139-140.
[6]沈燁萍.整本書閱讀中三種關系的處理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734(12):72-74.
作者簡介:
周國偉,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秦川鎮初級中學;
關建瑛,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