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生物課程應重視實習,應重視造就學生的生物學實踐本領,生物學動手能力非課堂上通過教師之“言說”而成,為學生親自動手的實習過程中逐漸產生的。
關鍵詞:生物資源;生物實踐技能;興趣
《生物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面對全體學生”“增進生物科學修養”和“提倡探究性學習”,目標為真實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之修養,真正改進學生研習方式,培養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農村中學生物學教育者要充分利用農村現實環境中的各種生物學教學資源,使用農村現實環境中的各種生物學材料,隨機應變,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把普通生物學教材與農村各地具體現實相結合,建造開放性的與農村具體現實相結合的生物學教育體系,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農村天地里學習運用生物學,也就是說,陶行知教育思想在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實現學習生物學的快樂與成功。
在多年的農村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我經常隨機應變,就地取材,在此,談談根據農村現實培養學生生物實踐能力的體會。
一、 培養生物學實踐能力的教學策略
(一)設計實驗課題,提出實踐理念
生物實踐的內容非憑空想象出來的。它可以來自生物學科教學中涉及但還沒有解決的問題,也可以來自生活與生物學科內容相關的問題。實踐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引導他們從已知推出未知,注重引導他們去發現問題。強化課內研習生物學知識與課外生物學經驗及各學科間的整合。確定實踐內容要立足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著眼于生物學學科知識教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二)成立實踐小組,布置實踐任務
實踐的內容須更加開放、更加靈活。學生提出問題,作出設想與假設以后,確定實踐小組,選定小組負責人。因學生學習成績有所差異,能力差別。因此,教師須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同類別的學生做不同的實踐的課題,可將能力強的學生與能力弱點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設計實踐的課題難度要有梯度,內容不能太多。
(三)學生實踐主體,老師適時指導
選題前除了有老師的指導外,選題之后,老師指導學生制定實踐計劃。完成實踐的課題過程中,不能忽視老師的指導作用。老師為積極的參與者,為學生指導可能的問題與解決的辦法。老師應相信學生,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時間、空間與方法。然后進行實施,以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斷地收集證據和材料,經分析綜合,得出結論。學生是實踐活動的創造者。完成實踐內容的主體,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推理、批判,得出擁有一定創造性的論斷。
(四)老師及時評價,激發學習動力
評價為教學過程中必須環節。評價過程與學習過程是相關聯的,評價應相伴學生實踐的整個過程。教育者應著重對學生實踐進程的評判,以多個維度評判學生的實踐探討實力,以便加強學生的自我信任,提高實踐探討興趣,激勉實踐探究的動力。
(五)引導互助精神,體會成功快樂
學生能力、智力各不相同,評價時應從學生終身發展角度,肯定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參與度和努力,表揚學生原有學習習慣中值得發揚的優點和長處,誠懇地指出其在學習中還存在的問題。輔助學生把握生物學實踐方式,勉勵學生專注于將來,致力養成自主發現問題、提問、制定計劃、練習探究、表達溝通的良好習慣。
二、 培養實踐能力的案例設計
生物學是實踐性強的學科,生物實踐學習對于全面落實生物課程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培養生物學科學思維能力,設計探究性實踐訓練,學生動手、動腦觀察、思考、得出結論。
(一)現所在中學地處農村,校園內外植物、動物種類豐富,應充分利用
研習七年級《調查校園、社區或農田的生物種類》生物學課時,隨機應變因地制宜設劃出校園生物調查表。
學生經過實地嘗試,對你所看到的生物進行歸類,初始了解生物多樣性,初步認識生物與環境間的關聯,練習做調查記錄。輔助學生發展科學探討能力,幫助學生更進一步認識自然,培養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習慣。
(二)教師宿舍樓窗外有一片竹林,春天竹筍生長很快,啟發學生就此現象進行探究
1. 春筍一天能生長多長?
選取新長的約30厘米左右的3個春筍作為樣本,用鋼尺量筍尖與地面的距離,24小時后再加以測量并記錄。算出24小時的生長長度,并取3個樣本的平均值。
2. 春筍哪部分生長速度最快?哪部分生長速度最慢?
選擇離地面約30厘米長的春筍,用紅筆每一厘米作標記,24小時后,再觀察并測量,尋找生長最快和最慢的部分。
3. 生長最快與生長最慢的兩部分組織細胞有何不同?
制作上述兩部分春筍細胞臨時裝片,并加以鏡檢對照并畫出生物圖。
(三)種植蘿卜并觀察:蘿卜種子萌發、植株生長、開花、結果的全過程
利用中學圍墻外的一小塊山地,組織6個學生組成的種蘿卜興趣小組,選舉小組組長,利用晚飯后的半個小時對山地進行除草、松土、平整,購買蘿卜種子,種植并觀察幼苗的生長,視情況澆水、施肥、人工除蟲、疏松土壤。
1. 蘿卜籽在恒溫箱培養長出幼根,拍照保留照片與蘿卜籽土壤種植生根比對,制作蘿卜根尖臨時裝片并觀察,注意根冠、分生區、伸長區、成熟區細胞形態結構的不同。
2. 蘿卜籽在恒溫箱培養長出芽,拍照保留照片與土壤生長的芽比對,制作蘿卜芽臨時裝片并顯微鏡觀察,注意分生點細胞形態結構與葉原基、芽原基、幼葉細胞的不同。
3. 蘿卜肉質根橫切片放大鏡觀察,探討蘿卜肉質根開裂和空心的原因。
4. 制作蘿卜葉橫切片臨時切片及顯微鏡觀察。
5. 蘿卜花的解剖及觀察并總結其特征。
6. 觀察并解剖蘿卜果實和種子的結構。
以上都要求畫生物圖形。
種植蘿卜及觀察實驗探究時間跨度為兩個學期,學生通過動手實踐不僅學習了生物學知識并提高實踐能力,還能積累農業生產種植技能經驗。
(四)中學旁邊有大面積的茶園,大部分學生從小都有采茶的經歷,要求學生觀察茶葉形狀和茶葉葉脈,品嘗生茶葉的味道;在學習七年級上冊“開花和結果”時,教師要求每個學生采摘3朵茶花和采3枚茶種子并進行解剖。總結出茶花的基本結構和茶種子的基本結構。
(五)學校周邊的松樹林多,觀察松葉的形狀并與茶葉比對;學生制作松葉橫切臨時切片,顯微鏡觀察其形態結構,畫生物圖形,與蘿卜葉的形態結構進行比對,學生自己得出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解剖松球果,觀察鱗片葉基部的松種子,觀察松種子是否有果皮;與茶的種子比對。得出裸子植物種子與被子植物種子的不同之處。
(六)中學旁有成片的玉米,要求學生比對玉米葉脈與茶葉脈,對玉米種子和茶種子進行解剖,比對兩種子的不同,學生自己得出雙子葉植物與單子葉植物的不同之處;要求學生觀察玉米花顏色、花粉的數量與茶花比對,學生自己得出風媒花與蟲媒花的不同之處;學習玉米人工授粉的操作方法。
(七)中學教學樓窗外的松樹林生長有野生金銀花,組織學生金銀花育苗興趣小組,探究野生金銀花的人工扦插育苗,用生根粉及三十烷醇作為生根促進劑,促進根的生長,扦插苗成活率達85%。學習金銀花扦插育苗技術,積累農業技術技能,學生自己有興趣了解金銀花相關的栽培知識。
學生觀察及解剖金銀花的花,并與茶花比對,品嘗金銀花味道,了解金銀花的性味和藥用價值,引發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
(八)學校及周邊有各種大小顏色不同的蝴蝶,組織對蝴蝶有興趣的同學組成蝴蝶興趣小組,制作蝴蝶標本,兩年不斷收藏積累一定數量的蝴蝶標本。
蝴蝶興趣小組進一步探討蝴蝶的來源:探討松毛蟲在封閉但通氣的燒瓶中,幾天后觀察發生的變化,松毛蟲轉變蛹,進一步變為蝴蝶,一生會經過四個階段:卵、幼蟲、蛹、成蟲。
(九)蝗蟲:校園內草坪或校園周邊都可以捕捉蝗蟲,指導學生觀察和解剖蝗蟲:口器結構的解剖,復眼單眼放大鏡觀察,三對足的形態結構,注意第三對足的肌肉與跳躍之間的關系,注意兩對翅的形態結構及自然折疊方式,尋找腹部的氣門,并對蝗蟲進行解剖。
判斷蝗蟲可能的呼吸部位實驗:
捕捉10只蝗蟲,5個裝有水的杯子。
1. 把5只蝗蟲腹部朝下浸入水中。(經歷10分鐘)
2. 把5只蝗蟲頭朝下浸入水中。(經歷10分鐘)
實驗組1先死亡,得出:蝗蟲可能用腹部的氣門呼吸。
蝗蟲飼養:組織蝗蟲飼養小組,捕捉蝗蟲20只,在空間大小合適可防止逃跑不封閉的玻璃器皿中飼養,溫度調整在26度左右,光照時間在12小時左右,濕度為15%左右,每天投適量的禾本科植物嫩葉,保持玻璃器皿干凈,1~2天打掃衛生一次,預防疾病發生,每天觀察記錄,積累飼養經驗。
3. 組織學生參觀大黃魚育苗廠,要求認真觀察大黃魚的育苗過程,老師帶回如下生物材料:①大黃魚受精卵,②稚魚期,③幼魚期;大黃魚育苗餌料包括:①未老化的小球藻,②輪蟲,③鹵蟲幼體,④繞足類;學生用顯微鏡或放大鏡觀察,要求學生畫生物圖形。
4. 帶領學生參觀鮑魚育苗廠,要求安靜遵守紀律,仔細觀察親鮑,老師帶回如下生物材料:①鮑魚精子,②鮑魚卵細胞,③鮑魚匍匐幼蟲,④鮑魚面盤幼蟲,⑤稚鮑,⑥稚鮑的兩種生物餌料:幼嫩葉狀綠藻和紅藻;學生用顯微鏡或放大鏡觀察,要求學生畫生物圖形。
生物實踐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學知識,同時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要,關注當地種植業養殖業的技術發展,與當地生產實踐相結合,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注重學生個性健康發展,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并完成實驗得出自己結論,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現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自我,產生情感上的滿足和愉悅,以利于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創造潛能的開發。
作者簡介:陳世斌,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