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聰 李杏
【摘 要】本文闡述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對廣西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的促進作用,分析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及培訓優勢,針對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的人才需求提出廣西高職人才培養策略:結合區域優勢,設置特色化專業;構建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打造高仿真實踐教學平臺;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及應變能力;根據試驗區需求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
【關鍵詞】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高職人才;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009-03
2019年8月26日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印發6個新設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提出要將中國(廣西)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同時提出為了推進投資自由化及便利化,支持外商獨資設立經營性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這一方面為廣西區域內各類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單位帶來了較好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較大的挑戰。對于廣西眾多的高職院校來說,有必要基于自貿試驗區的區位優勢,發揮自身在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方面的歷史積淀,為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提供人才支撐。本文擬以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對此進行探討。
一、自貿試驗區對廣西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的促進作用
從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以下簡稱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啟動以來,廣西南寧就以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舉辦的“永久城市”。截至2019年,廣西南寧已順利承辦了16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也意味著中國—東盟自貿區進入鞏固完善的成熟階段。而新設自貿試驗區方案的公布,更對廣西整體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是對于南寧片區來說,《通知》中提出其重點發展的板塊為現代金融、智慧物流、數字經濟、文化傳媒并大力發展新興制造產業,這一定位凸顯了相關行業的人才缺口,這也對區域內的人才儲備及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定位及要求,對相關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自貿試驗區對廣西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促進民族化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廣西職業教育可以結合民族及地域優勢培養具有顯著民族特征的復合型人才,尤其是對于高職類的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來說,可以根據民俗文化的需求并借助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機遇進行人才對外輸出,如具有東南亞特征的古建筑文物修復、園林景觀設計、亞熱帶城市規劃及建設等專業,都需要大量的具有民族特征及專業技能交叉學科知識的專業人員。
二是形成有效的內外循環機制。在中國—東盟自貿區趨于成熟、環北部灣經濟圈逐漸發展以及自貿試驗區成立的背景下,廣西不僅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也促進了與“珠三角”、港澳等發達地區的教育融合,廣西職業教育不僅可以對外輸出,還可以形成有效的循環機制,促進廣西整體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是加強了職業教育及培訓的核心驅動力。自貿試驗區的成立,意味著從驅動力的角度直接推動廣西貿易經濟的發展,給廣西發展提供了加速度。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及環北部灣經濟圈背景下,國家自由貿易政策的支持必然會推動廣西的人才需求,而廣西教育在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中具有廣泛的基礎,在此機遇下,廣西可以在得到的支持政策范圍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及技能培訓,職業教育及培訓的核心驅動力大大增強。
二、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育及培訓優勢分析
截至2019年9月,廣西共有75所普通高等院校,其中高職高專層次院校共計39所,占全區高等院校的52%,成為各專業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力量。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是一所以水利、電力等工科類專業為龍頭,經濟、管理等社科人文類專業相結合的具有近62年辦學歷史的綜合類高職高專院校。學院坐落在廣西南寧市,并且新校區位于中國—東盟經濟開發區內,具有中國—東盟自貿區及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的雙重地理優勢。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區內具有水電特征并積極開展對外職教培訓的高職院校,目前有廣西職業教育示范性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建設項目6項。早在2000年就經勞動部批準設立水利行業水電職業技能鑒定站,2003年10月被廣西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正式確定為三級安全培訓機構,2004年設立了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2007年被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南方監管局正式確定為電工作業許可辦理點、理論考試點和實操考試點。
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不僅具有深厚的辦學歷史,還有豐富的職業鑒定及職業培訓經驗,因此在自貿試驗區成立的背景下,其可以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開展區域內甚至是國際化的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尤其在水利、電力、物流、酒店管理、財會、建筑類方面有較強的綜合競爭力。
三、服務自貿試驗區的廣西高職人才培養策略
(一)自貿試驗區的人才需求
作為不斷深入改革,得到空前國際化發展的廣西而言,自貿試驗區的設立會對整個廣西帶來極大的輻射效應,并且以前期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成熟運作經驗結合環北部灣經濟圈的政策影響,自貿試驗區的經濟活力會得到極大的釋放。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力量,在此背景下,廣西也會出現極大的人才需求,尤其是在《通知》中提出的南寧片區、欽州港片區、崇左片區設置的不同功能定位,對金融、物流、文化、工業制造、電子信息、化工、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旅游等特色專業需求將會呈現井噴式的爆發。
自貿試驗區的建設,必然是產業、行業向國際化融合的發展趨勢,因此一方面會促進國際貿易的交流,另一方面也對培養人才提出了復合型要求。目前中國在東南亞各國承建的基礎設施項目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例如馬來西亞檳城第二跨海大橋、印度尼西亞雅加達萬隆高鐵工程等,都體現了中國建造的實力。與此同時,由于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建設標準、建設法規等,自貿試驗區范圍內也有相關的政策法規,需要具備專業技能及熟悉相關國家建設要求及通曉自貿區政策法規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對廣西職業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此,應結合自貿試驗區的人才需求,提高廣西高職人才培養質量。
(二)廣西高職人才培養策略
1.結合區域優勢,設置特色化專業。相對于本科高校作為科研平臺而言,高職院校更具有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基礎,成為校企合作輸出人才的重要力量。廣西高職院校應結合區域優勢,通過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設置特色化專業。基于自貿試驗區在全區的戰略核心地位,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具有先天的地理優勢,更容易與自貿試驗區南寧片區形成校企合作。另外,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水利工程、電力工程、建筑工程領域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因此在自貿試驗區的市政基礎建設中可以發揮其功能,并且在東盟經濟框架下形成對外輸出的特色化專業。例如2018年底,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東盟(柬埔寨)農業水利培訓基地在柬埔寨中間農業促進中心正式掛牌成立,也是學院首個境外培訓基地,意味著學院職業培訓的發展在“一帶一路”的號召下走向國際化合作的道路。
2.構建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對接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傳統的課程體系已經不能滿足自貿試驗區對人才培養及儲備的要求,因此要動態地調整傳統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并且不斷探索構建新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在核心能力培養的基礎上,應拓展相關專業的綜合能力,尤其是自貿區對外的國際化需求能力培養,如在課程體系中增加國家文化、國際法律、國際金融等方面的擴展課程,另外還要開闊國際視野,重點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及社交文化水平,從而打造既具有專業技能知識,又通曉國際文化,并且能夠打破溝通壁壘的復合型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開發效益。例如在水利、電力類、建筑類專業中可以增設以建筑技術為基礎,以溝通交流為目的的專業外語課程以及國際工程合同、國際工程項目管理等指導性課程,加深學生對國際工程的熟悉與了解。
3.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打造高仿真實踐教學平臺。高職院校的培養方向更側重實踐,因此要在人才培養中充分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升。目前廣西高職院校在各類專業中都逐漸引用仿真軟件進行實踐教學,但是根據目前區內高校的走訪調研發現,校內的仿真軟件僅能滿足最基本的流程模擬,硬件上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還有所缺失,如對于建筑類專業而言,有包括廣聯達、斯維爾等在內的各類仿真軟件用以教學,但是在VR/AR硬件方面,僅在有限的院校配備,而大部分的具有同類專業的院校并未采購,這就造成了不同院校培養的同專業人才未能形成統一標準,因此亟須在仿真軟件的基礎上完善實踐教學平臺硬件,打造系統的高仿真實踐教學平臺。除此之外,對于實踐要求高的專業,除加強校內實踐環節以外,還要加大校外實踐的力度,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無縫對接,通過推行校企合作機制,給學生提供大量的頂崗實習機會,或者與企業簽訂協議形成“訂單式”人才培養,增加學生接觸專業一線工作的機會。尤其在自貿試驗區設立伊始,可以開展相關院校與園區建設校企合作的試點,讓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學生加入園區建設,一方面增強學生對自貿試驗區的宏觀認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體會專業業務,增強實踐能力。校內教師與園區教師可以合作形成“雙師型”教學隊伍,全方位打造強調實踐技能的自貿試驗區人才培養鏈。;
4.提升學生專業素養及應變能力。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國際貿易存在多國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及國際市場的不確定性,因此自貿試驗區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及對不同領域經濟環境復雜變化的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跨界自主創新能力、多專業協調能力、國際合作能力等各類職業素養都需要在人才培養中進行不斷的完善,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重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心理素質、職業素養等,使學生的就業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國際市場中呈現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
5.根據自貿試驗區需求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不同于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院校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因此在師資需求及教師隊伍結構上會與本科高校有所區別。通過科研指標、技能指標等多方面對高職類教師進行資源整合,一方面在提高學術探索的同時也要強調實踐創新,注重實訓教師的培養,將實踐成果與理論成果相結合從而提升科研成果的數量及質量。另外也要加大對人才培養及引進的力度,除培養優秀的高學歷人才以外,也要積極引進具有豐富(下轉第16頁)(上接第10頁)實踐經驗的技能型人才。為了適應自貿試驗區的發展要求,對國際型的科研及技能人才都要為其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積極滿足其在教學一線、科研立項及交流等方面的需求,通過資源共享有效助力自貿試驗區的發展建設。
在中國—東盟自貿區趨于成熟、環北部灣經濟圈逐漸發展以及自貿試驗區成立的背景下,廣西獲得了空前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隨著自貿試驗區的深入建設和成熟完善,在區域內會形成較大的人才缺口,并且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廣西高職院校而言,在職業教育及職業技能培訓中已經有了完善的人才培養路徑并且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因此更具有服務于自貿試驗區人才需求的先天優勢。作為具有優勢專業的高職院校,更要發揮自身特長,找準自身定位,逐步形成特色化專業及配套的人才培養體系,為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蔣海勇.服務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廣西高校財政專業培養目標定位思考——以廣西財經學院為例[J].法制與經濟,2016(6)
[2]董海英,李杰.對接上海自貿區的高職外貿人才培養對策研究——以江蘇為例[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
[3]黃勇榮,何亨瑜,丁麗麗.中國—東盟合作背景下廣西培養區域性國際化人才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5(2)
[4]楊盈盈.中國—東盟自貿區背景下高職院校廣西房地產相關課程改革研究[J].柳州師專學報,2014(3)
【基金項目】201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BIM在裝配式建筑施工質量管控信息化處理的應用實踐探索”(2018KY1010)
【作者簡介】彭 聰(1989—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教學;李 杏(1988— ),女,廣西南寧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責編 蘇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