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終身教育視閾下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從開展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政策依據出發,分析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內涵和建構的意義,從在職業院校開設社區教育學院模式、職業學校與社區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縣域職業培訓網絡建設模式、社區學院與高職院校共同打造社區教育品牌模式等方面提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措施。
【關鍵詞】終身教育視閾;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064-03
職業教育、社區教育都是終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職業教育和社區教育的發展都面臨著一些困難。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一些職業院校的招生面臨著困難,這使部分職業院校的發展進入“經濟效益下滑—教師出現職業倦怠—學校的課程設置滯后—人才培養不能符合市場需求—招生更加困難”的惡性循環。與此同時,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越來越強烈,社區教育僅開展“吹、拉、彈、唱”的教學內容已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目前,許多地區的社區教育要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著課程資源、教師資源嚴重不足的問題。在終身教育視閾下,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開展改革與創新,探索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有效結合之路,實現二者資源共享、成果共享的發展模式,對職業教育和社區教育在新時代更好的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開展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政策依據
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很多促進職業教育和社區教育發展的政策,其中一些文件明確提到了要促進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融合發展。如《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到“建立有利于全體勞動者的接受職業教育和培訓的靈活學習制度,服務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冬F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指出:“各類職業院校是繼續教育的重要主體”,應“按照終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務需求、開放融合、縱向流動、雙向溝通的現代職業教育的體系框架和總體布局”?!陡叩嚷殬I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鼓勵職業院?!耙l揮教育資源優勢,向社區開放服務。發展多樣化的職工繼續教育”,把“服務社區教育和終身學習”作為增強高職院校辦學活力的重要舉措之一。教育部首次在文件《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中明確指出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融合的路徑,即職業教育應該服務社區教育,而社區教育中心也可建在??聘叩嚷殬I院校。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明確:“培育多元主體,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區教育?!薄案魇?、市(地)可依托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職業院校以及社區科普學校等設立社區教育指導機構,統籌指導本區域社區教育工作的開展。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是新時代社區教育、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新方向?!?/p>
二、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內涵和構建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的內涵
“共同體”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提出來的社會學基本概念,用來表示一種基于協作關系“有機組織形式”,一種具有共同歸屬感的社會團體,一種特別的、理想的“社會關系類型”等,旨在表達人與人之間所形成的親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以及對特定社群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共同體”的內涵與外延也在發生著變化:“共同體”的本質特征從本體性的共同理解轉變為經過協商的“共識”;共同體要素的結構從基于同質性轉變為基于異質性;共同體成員從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域轉變為成員關系的“脫域”;個體由于勞動分工或交互媒介的作用,因而有可能在多個共同體中擁有不同的身份認同;等等。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是指加強社區教育與職業教育相互間的融合,職業教育學校、社區教育機構或社區等以為社區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區教育、非學歷職業技術培訓為目的,在培養目標確定、課程開發設置、課程資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等過程中形成分工協作、深度融合、成果共享的合作形式。
(二)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的意義
1.更好地體現終身教育的理念。職業教育、社區教育都是終身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社會的開放性以及學習者的多元化需求都在驅使傳統的學校教育融入社會生產生活中來,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有利于為社區居民建構內容全方位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等學習形式可以多重選擇的受教育環境,有利于終身教育理念在當下社會中更好的落地,促進個人的終身學習,促進社會的全民學習。
2.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各自的發展。在社區中開展職業教育(非職業技能培訓),有利于擴大職業教育在社會中的影響,有利于職業院校的師生深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需求、鍛煉教學能力和提高社會實踐能力,擴大職業教育在社區居民中的影響力;依托職業教育院校開展社區教育,有利于提高社區教育的有效供給,促進社區教育師資水平、資源制作水平、課程開發能力等的提高,解決了社區教育資源不足、師資緊缺等問題,有利于提高社區教育的質量,有利于探索一條廣西社區教育特色發展之路。
3.有利于社區居民獲得更豐富的社區教育供給。僅就廣西而言,目前各地市社區教育的有效供給還是非常不足的,不能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終身學習的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可以促進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各自揚長避短,在師資隊伍建設、課程資源建設、課程開發、教學管理等各方面加強合作,促進社區教育的供給數量和質量發生質的變化。
三、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措施
(一)在職業院校設置社區教育學院
如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浦北縣職業學校等中、高職院校內都設置有社區教育學院,專門負責拓展社區教育業務。中、高職院校對下屬的社區教育學院直接管理,社區教育學院對上一級院校負責。這種模式的優勢:一是職業院校與社區教育學院直接融為一體。社區教育成為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在最大程度上結合在一起,形成“命運共同體”,二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二是職業院校的教學場所、教學設備、師資都直接為社區教育服務,社區教育學院可以發揮職業院校的特長為社區居民提供特色課程和精品課程,開課質量得到極大的保障。以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例,2019年社區教育學院共計為社區居民開設聲樂、書法、繪畫、舞蹈、攝影、器樂、烘焙、手工、茶藝等近百門課程,服務社區居民近萬人次,受到社區居民的歡迎,有些課程的報名名額一經推出在30秒內就被社區居民一搶而空。這樣的模式是職業院校主動適應終身學習、未來學習型社會構建的需要而對自身內設機構和職責功能做出的調整。這樣的共同體模式下,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融合是最緊密的。但由于編制問題,職業院校內的社區教育學院人員原來均為職業院校的教職工,對社區教育工作業務不夠熟悉。因此在轉崗到社區教育學院后,職業院校需要加強對社區教育學院人員的業務培訓。
(二)職業學校與社區教育機構共同參與縣域職業培訓網絡建設
廣西的一些縣(市)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出“構建以縣職業學校為龍頭,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骨干,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為基礎的縣域職業教育培訓網絡”的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模式。為了滿足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對鄉村本土人才的培養需求,一些縣(市)逐步重建已撤銷了的鄉鎮、村級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有些地區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按不低于各鄉鎮常住人口萬分之一的比例配備專職人員,且落實編制,這就為鄉村人才的培養落實了人員保障;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既是各鄉鎮的社區教育學校,也是縣職業技術學校在各鄉鎮的教學點。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教育學院)根據工作開展的需要,開設農業實用技術、農家樂生產經營知識、農產品銷售與管理知識等農業技能培訓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農村傳統文化的傳承、優秀家風家訓的傳承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教育以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等教育內容。課程的設置和學員的組織由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社區教育學院)負責,職業技術學校負責選派本校優秀教師或是選聘當地土專家開展培訓。這種模式的優勢是:一是培訓的內容更接地氣、更加符合當地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工作發展的需要。二是授課教師比較有保障。因為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同時也是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學點,因此職業技術學校根據本校師資隊伍的情況選派教師,教師按照課表進行授課,教師到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授課也就是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在最大程度減少了老師不愿到鄉鎮上課的難題。三是可以充分發揮體系優勢和網絡建設優勢,把職業技能教育在縣域內各鄉鎮、村開展,把職業技能教育送到鄉村的每一個角落。這樣的模式,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的結合相對緊密,二者之間有著共同的目標和工作任務,在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過程中二者都能得到發展。
(三)社區學院與高職院校共同打造社區教育品牌
社區教育的發展需要特色品牌作為示范引領。品牌化推進有利于集中有限資源開展社區教育的特色化發展探索,發揮品牌的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地區的社區教育工作。社區學院與高職院校共同打造社區教育品牌模式,可以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學院和職業院校的特長,揚長避短,起到強強聯合的效果。如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學院與柳州市城市職業學院聯合開展品牌建設,雙方各司其職,確保品牌建設的順利進行。社區教育學院提出品牌建設的標準、對品牌建設過程進行監督、對品牌建設的效果進行驗收;柳州市城市職業學院負責品牌項目的實施與過程推進。這樣的模式,一是社區教育學院與職業院校之間的聯合點就是品牌項目,二者在品牌建設方面有著共同的目標,通過協商溝通、實踐反思,使得品牌不斷完善。二是可以使某一個成熟的品牌在不同地區進行可復制化推廣。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學院可以就一個品牌同時與不同的職業院校開展合作,也可以在一個品牌建設相對成熟后把成功經驗移植到與另一所職業院校的合作中。這樣就可以促進某一個品牌的快速推廣,在全區甚至全國范圍內實現品牌效應。這樣的模式,社區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相對松散,當一個品牌項目建設結束之后,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就可能解散。但這一模式下,社區教育與職業教育的結合也有著靈活性。社區教育學院可以選擇最適合某一品牌項目的職業院校與之合作,使得品牌建設的過程更富有活力。
綜上所述,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就是要探索契合現代化社會教育體系的全新教育模式和運行機制。高職院校的發展與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也是城市發展、管理、治理的重要載體和支撐,通過提高個人能力和市民素質,通過創建和推進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拓展其終身教育功能,創建學習型社會,可以繁榮城市的經濟文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高職院校推動社區教育,已經成為新時代職成教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社區教育將在未來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高職院校未來的名片將是開展特色的社區教育。構建職業教育—社區教育共同體,將有利于為廣大社區居民提供更為開放的學習環境、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終身學習需求,使社會成員有更多的受教育選擇。
【參考文獻】
[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體與社會[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趙健.學習共同體的建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邵長軍.職業教育與社區教育聯合發展實踐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7)
[4]張連緒,苑大勇.社區教育與高職教育融合互動機制研究——以廣州市為例[J].職教論壇,2019(2)
【基金項目】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廣西現代遠程教育研究中心開放研究重點課題“構建廣西社區教育-職業教育共同體模式研究”(2019GXOUZD06)
【作者簡介】孫世虹(1976— ),女,山東陽谷人,碩士,廣西廣播電視大學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學前教育。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