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書婷 黃燕生 黃儒斌
【摘 要】本文針對高職能源動力類專業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混合式教學設計缺乏思路、教師缺乏參與改革主動性、學生沒有參與興趣、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不合理、面向社會開放程度尚不足等問題,提出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難題破解思路:因地制宜,不同課程遵循不同建設思路;團隊建設課程,多方激勵促使教師主動參與;多措并舉,先督促學習再實現主動學習;全面考核,多種評價方式避免片面評分;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贏實現社會普惠。
【關鍵詞】能源動力類專業;在線開放課程;混合式教學;難題;解決思路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176-02
在線開放課程是一種打破傳統課堂授課空間限制,以學習者為教學主體,有效激發學習者課堂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新型教學方式。2015年《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提出,要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同年,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混合式教學改革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目前,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已有5門混合式教學改革課程和在線學習平臺通過學校驗收并投入教學運行,9門課程正在建設和探索中。然而,相關課程團隊在進行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實踐中面臨著一系列現實難題,亟須找到破解難題的思路和對策。本文分析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在相關專業課程改革實踐中面臨的現實難題,提出相應的破解思路和對策,為各能源電力類高職院校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提供參考。
一、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遇到的難題
(一)混合式教學設計缺乏思路。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普遍缺乏涵蓋真實工程對象的實踐場景,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學生在無實物的學習過程中難以順利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這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不僅要求以能力為本位,以典型工程案例為載體進行項目化改革,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突出學生主體地位,重新架構整門課程的知識體系,合理設計學生能自主在線上完成的學習模塊,并激發學生在線下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而,這對于教師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因為這不但要求教師具備豐富的工程經驗,而且要求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并能熟練地掌握教學設計技巧,甚至對教育心理學也有所研究。這導致教師的混合式教學設計難以完全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缺乏設計思路。
(二)教師缺乏參與改革主動性。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不僅教學設計對教師的理論、實踐、教學、心理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同時由于網絡平臺上要運用多種媒體技術來輔助教學,對教師的信息化技術和能力要求同樣不低。這明顯無法由教師單獨完成,必須組建高效全能的教學團隊通力合作。然而,由于教學團隊凝聚力不足,建設過程僅有少數人參與,這導致在線開放課程建設中教師主動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三)學生沒有參與興趣。在專業課程線上教學中,部分學生無意義的發帖、灌水討論、掛機刷在線時長、用手機刷其他課程教學視頻等,以獲取線上學習成績。教師要求學生在每次授課前都登錄網站提前學習,但實際上很多學生沒有按照教師的要求來進行,不符合原有的“線上+線下”相互結合交融的教學設計。學習者沒有真正體驗到混合式教學的優越性,甚至可能導致實際教學效果反而不如傳統課堂。
(四)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不合理。網站平臺往往提供了多種形式的教學評價方法和組合,例如在線時長、登錄次數、觀看視頻時長、討論次數和測試成績等,幫助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在線學習情況。但是,這些評價指標往往很難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效果,至少無法將學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清晰地呈現出來。一旦學生以惡意刷時長來獲取在線學習學分,教師就無法掌握真實的教學效果,也難以對教學設計進行更合理的改進。
(五)面向社會開放程度尚不足。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前沿陣地,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受益者不應僅僅是在校生,還應包括社會學習者,應為他們提供知識培訓和學分認證。對于在校生,混合式教學有利于整合線上自主學習和線下教師授課的優勢,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對于完全依賴線上自主學習的社會學習者,線上學習內容的應更豐富、更完善、更具拓展性和針對性,因此混合式教學并不適用。目前各門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的社會開放程度,僅僅能面向企業員工的培訓,而無法實現完全地向社會學習者開放。
二、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難題破解思路
(一)因地制宜,不同課程遵循不同建設思路。根據理論與實踐內容比例不同,能源動力類專業課程一般可分為理論課、理實一體化課和實訓課三種類型。第一,理論課,如熱工基礎、流體力學等課程,理論知識晦澀難懂,對學生的物理基礎和邏輯思維能力要求很高,應根據授課內容安排設計多個能讓學生動手驗證的小實驗,并輔以大量解說重難點知識的微課,將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變得形象生動,供學生反復觀看,提高教學效果。第二,理實一體化課程,如單元機組運行、泵與風機運行檢修等課程,理論與實踐并重,在設計線上內容時,就應將理論知識通過微視頻、動畫、課程間的知識鏈接等方式清晰地展現給學生,同時將實踐部分的操作視頻、案例分析等資源提供給學生,供其反復訓練達到教學標準;而在線下課堂中,老師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用理論指導實踐,詳細分析工程案例。第三,實訓課,如熱力設備檢修課程,教學設計應能充分培養學生的檢修方案制定、危險點預測與安全事故防范、工量器具準備與使用、檢修任務規范實施和清潔整理現場等方面的職業素質,通過線上PBL項目式學習,讓學生全程參與到資料收集與探究、方案討論與制定、評價反思改進、成果交流展示等過程,鍛煉學生查閱資料、邏輯推理、口頭表達、組織管理和自主學習等多方面能力。
(二)團隊建課,多方激勵促使教師主動參與。團隊建課即團隊建設課程,其效果明顯優于教師單人建設課程,只要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應根據團隊成員特長,細化課程建設任務,如教學內容調研、教學設計、資源收集與制作、網絡課程平臺搭建、教學實施與信息反饋、成果收集與匯總等,并落實到個人負責。第二,以教改項目申報和建設為載體,爭取學校資金和政策支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和資源建設等方面的培訓與考察,用“老帶新”梯隊建設思路,逐步提升團隊整體課程建設實力。第三,對于積極參與課程建設的教師,應優先安排授課,并于課程第一輪實施過程中,給予額外課時獎勵。第四,引導教師參加各種教師技能競賽和教學信息化大賽,促進教學設計、信息化成果不斷凝練升級,在收獲獎項和榮譽的同時,不斷提升業務水平,拓寬今后的職稱晉升通道,激勵教師主動參與到課程建設之中。
(三)多措并舉,先督促學習再實現主動學習。學生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應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先通過督促學習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首先,混合式教學廣泛開展時,按教學設計要求減少線下課時,讓學生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進行線上學習,避免掛機刷課情況的發生。其次,線上學習時間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安排在自修教室里,有專門的督學員督促學生學習并進行監督。教師可以利用直播、論壇等網絡交流形式,進行線上答疑、指導學習小組討論學習。再次,制訂合理的線上學習評價方式,例如觀看視頻后正確回答問題才能獲取相應的分數,或是完成本章節所有學習任務才能進入下一章節學習等,避免學生單純依靠刷時長、刷視頻等作弊手段應付學習。
(四)全面考核,多種評價方式避免片面評分。全面合理的考核體系會促進學生自動追求更好的學習效果,這也要求教師必須周詳地設計各個教學環節的考核標準。按照以往傳統教學設計,課程評價根據學習地點不同,分為線上部分與線下部分;根據學習任務不同,分為任務評價和章節評價;根據評價標準不同,分為個人評價、小組評價與教師評價。同時,課程評價還應充分考慮學習的階段性,增加職業資格證考證成績、相關技術技能競賽參賽成績等評價方式,以及考慮職業素養的培育要求,增加關于安全性、規范性、責任心等方面的素質成績考核,將能源動力類人才的培養目標細化并貫穿到課程教學與評價的各個環節中,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職業競爭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五)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共贏實現社會普惠。高職學生最終是要進入企業工作的,企業的用人標準向來就是人才培養的參照標準,而且在線開放課程最終要面向社會所有學習者,所以專業課程建設應該遵循行業標準來建設,體現校企廣泛合作的成果,最終實現學校、企業和社會共贏互惠。能源動力類專業目前校企合作建設課程方面的探索包括將企業專家引入建設團隊,在線上平臺增設實際案例分析講堂、專家考核和答疑專區等欄目,將企業視野引入課堂教學,實現教學標準與用人標準良好對接;依托校企共建的實訓基地,使教學資源取材于不同類型、機型和參數的典型企業的生產現場,可應對日常教學和社會學習者培訓,在面向企業員工和即將就業的學生時,再補充該企業實際設備及系統資源,有的放矢地進行強化培訓,拓寬在線開放課程普惠面;增設與“1+X”證書制度的對接模塊,促進專業人才培育獲得行業企業更廣泛更深層的認可。
總之,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是深化高職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真正站在學習者角度思考教育問題的改革過程。只有根據每門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去進行教學設計,不斷克服實施過程中的種種難題,才能使學習者更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實現最終走進企業、服務社會的高職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邱慧麗,盧彪,高銘悅.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9(7)
[2]劉贛洪,袁文珍.翻轉課堂在高職教育教學中應用的SWOT分析[J].職大學報,2015(2)
[3]劉允,王友國,羅先輝.地方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實踐與探索——以南京郵電大學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8)
[4]張素儉.高職院校在線課程建設思路與建設方法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8(35)
【基金項目】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2019年度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培養項目“《電廠汽輪機》精品在線開放課程”(桂電職院【2019】343號)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林書婷(1983— ),女,廣西南寧人,碩士,廣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熱能發電技術。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