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論述職業體能視閾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創新,分析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必要性,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的教學理念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職業性不強、課程內容和各專業建設缺乏統籌設計、體育課程考評體系單一等問題,提出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開展高職體育教學的策略:緊跟新時代發展步伐,創新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理念;適應社會職業需求,設立體育教學目標;根據不同職業體能要求,調整體育課程內容;整合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式;完善課程考評方法,不斷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職業體能;高職院校;體育課程;課程創新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1C-0180-03
在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體育教育和相關的體育課程已經不符合當下高職院校發展的要求。為了進一步提高高職生的職業能力,充分利用教學診斷工作機制和平臺,開展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體育課程體系創新研究,樹立學生職業體育意識,培養學生自覺鍛煉的習慣,增強學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本文從高職院校體育改革的必要性、新時代影響高職體育課程發展的因素出發,針對當前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缺乏自身特點教學體系的現狀,提出應樹立“提高職業體能、提升專業素養、服務專業建設”的新理念,通過構建高職院校以職業體能需求為特色的體育課程體系,科學設置體育課程內容,整合體育課程資源和完善體育課程考評指標,以激發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培養學生職業體能,促進學生專業發展,增強職業適應性。
一、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開設職業體能課程的必要性
(一)職業體能的核心概念界定。具體如下:
1.職業能力的概念。主要指從業者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包括從業者的體能、個人品質、知識、經驗、態度、動機、實踐能力等方面的素質,職業體能也屬于職業能力的范疇。
2.職業體能的概念。職業體能來源于體適能,包括從業者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狹義上講是從業者的身體素質與所從事的職業所需的職業能力,主要指從業者自身的身體素質和所在的工作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忍耐能力和調整能力,也是從職業特征分析所從事的職業,要求從業者應具有的身體活動能力,與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等職業因素相匹配的職業能力。
3.職業體能教學的概念。主要指在高職體育教學和體育鍛煉中,以提高體質和促進身體健康為主要目標,同時兼顧學生未來職業所需的身體素質與工作環境和勞動強度等職業因素相關的體育教學活動。
(二)職業體能融入體育教學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發展需求。高職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人才。進入新時代,科技快速發展,各行各業不斷升級轉型,社會對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職業適應能力,入職后能夠擔負起本專業不同崗位的工作。通過在高職體育課程中開始職業體能訓練,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未來從事職業的特點、工作節奏、工作形式、心理要求、生理要求等內容,使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環境,有助于高職生更好地從事本職業,服務社會。
(三)職業體能融入體育教學是各專業建設的有效補充。高職體育課程不僅要重視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配合各專業建設,而且要更好地重視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高職體育課程中加入職業體能內容,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明確今后從事工作的職業特點,讓學生提前進入職業狀態。學生職業體能的提升,也有利于他們未來職業的工作穩定,同時為今后的工作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專業基礎。
(四)職業體能融入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校本課程特色化建設的具體體現。各高職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學校的優勢專業,設置一套符合學生職業發展的體育課程。在體育課程設置時,不僅要遵循體育教育的規律,而且要符合高職院校職業教育的特點,綜合考慮各高職院校的不同特點、優勢專業、地理位置和風土人情等因素,制定相應的專業教學體能標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同時幫助學生提高職業體能。另外,通過不同職業可能會引發的職業病的講解與普及,引導學生養成課堂教學、課下鍛煉的好習慣,做到主動預防職業病和自我保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從而形成高職體育課程的校本特色課程。
二、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面臨的問題
體育教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需要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當前高職院校的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沿用了普通高校體育教學模式,主要有“體育基礎課+專項選項課”和專項選項課兩種模式,強調體育知識的講解、運動技能的傳授、學生體質的增強和運動競賽的名次,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也主要是增強體質和興趣愛好上,沒有認識到對職業的幫助和對將來生活的影響。
(一)教學理念難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受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的影響,在體育教育理念上,忽略了學生職業發展與體育教學的關系。許多體育教師和部門領導甚至學校領導都認為體育教學就是鍛煉身體和提高學生的體質,沒有認識到體育教學與將來學生從事的職業有聯系,認為職業技能和職業發展完全取決于專業課的教學質量。
(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職業性不強。當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模式一直沒有脫離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因此,體育教學體系的設計也普遍存在體育教學與其他專業建設缺少聯系的問題,主要是忽略了高職體育教學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是高等職業教育生命線的理念。一方面,教學形式不夠完善,課堂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活動沒有有效統一。課外體育活動是體育教學的外延,體育教師只關注體育課程的教學,對課外體育活動缺乏有效的指導,特別是在校企合作中忽略了體育教學對職業精神的培養。另一方面,教學方法單一,普遍采取先講解技術動作,然后示范技術動作運動軌跡,再組織學生模仿練習,最后糾錯和強化練習。沒有結合學生的不同專業創新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三)課程內容和各專業建設缺乏統籌設計。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主要集中在大一和大二期間,一般的課程安排是大一學年是體育普修課程,主要對學生進行體育基礎教學;大二主要是體育專項必選課,主要發展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提升學生的運動技能。這種課程安排主要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是體育基礎課上的學習內容與初中、高中的體育課程內容有重疊,不能有效滿足學生對體育運動的學習需求;二是專項必選課沒有體現出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特色,沒有體現不同專業學生職業體能的鍛煉,忽略了體育與職業的關系,只考慮體育課時的問題,從而不能滿足學生將來工作崗位的需求。
(四)體育課程考評體系單一,忽略了學生的成長過程。高職院校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課程的學習成績考核評價比較單一,主要是以學生的各項達標情況為依據,忽視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情感投入、學生的學習態度、生理心理方面的素質提升和體育基礎水平的差異化。相關領導也缺乏對體育教學的定期監督和評價,忽視了對實施教學的體育教師執教水平的有效評價體系,不利于體育教學的良性發展。
三、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開展高職體育教學的策略
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主要通過課堂教學、課外體育活動以及體育競賽的組織和訓練,來幫助學生提高運動技術、發展技能和增強體質。為了使學生今后能夠更好地勝任工作崗位,應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按照新時代體育教育的要求,改革體育教學,以提高高職院校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
(一)緊跟新時代發展步伐,轉變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理念。根據新時代對高職教育的要求,結合高職院校的自身特點,堅持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落實“培養體能、提升技能、服務專業”的教學理念。體育教師首先要更新教學理念,只有體育教師自身的教學理念更新了,才能影響到領導的觀念,獲得學院的支持,同時也會影響學生對體育的看法。其次要開展校企合作,讓學生多到企業去看看,了解將來的工作崗位對體能的要求,只有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與專業和將來的職業的重要性,從而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意識,才能為將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最基礎的身體和體能的保障。
(二)適應社會職業需求,設立體育教學目標。高職院校畢業生由于專業的不同,將來的崗位對體能的需求也會有很大的區別,因此需要改革體育課程,有針對性地增強職業體能,以適應將來的職業發展需求。高職院校的體育課程既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發展學生的運動技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又要滿足職業體能需求和職業保健方面的要求,并預防職業病,從而構建職業體能需求下的高職體育課程教學體系(見圖1)。
圖1;職業體能需求下的高職體育課程教學體系
(三)根據不同職業體能要求,調整體育課程內容。堅持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落實“培養體能、提升技能、服務專業”的教學理念,科學合理地安排體育課程內容,才能滿足不同專業學生職業體能需求。要把不同的專業按照將來工作的職業特點進行職業分類,每個職業類別需要的職業體能不同,出現的職業病也不同,可據此確定每個職業類別需要發展的身體素質和職業體能,最后形成菜單式的體育課程內容和教學內容,從而形成職業體能需求體育課程分類教學內容表(見表1)。
(四)整合課程資源,創新教學方式。課程資源是體育課程正常開展的基礎,充分挖掘和拓展課內外、校內外體育資源,是上好體育課的重要前提。職業體能的培養僅僅依靠課內教學滿足不了需求,體育課教學首先要側重突出教授職業體能需求的訓練方法、體育項目的運動技能、預防職業病和職業保健等知識;其次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課外資源,組織和指導班級、專業或體育俱樂部(協會或社團)開展各種體育活動和競賽,增強學生的體能、培養自我鍛煉的意識和終身體育的意識;最后要強化對校外資源的利用,通過校企合作,整合校內外硬件和軟件資源,開展體育教學,培養學生不怕困難與不服輸的體育精神、職業精神和職業體能。
(五)完善課程考評方法,不斷提升教學效果。在體育教學和考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建立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的高職院校體育教學的考評方式,即“自我評價+身體差異狀況+學習過程+職業體能素質+人文體育精神+綜合考試”的評價方式。以科學的評價體系來引導和激發高職院校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從而增加學生對今后職業的適應性。
總之,健康的身體是工作的基礎,充沛的體能是完成一切工作的必要條件。在高職院校開展職業體能訓練是新時代對教育的發展要求,也是為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提供身體保證。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應以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為契機,以專業建設為平臺,以職業體能需求為導向,將專業建設、職業體能需求和體育教育相融合,不斷革除目前高職院校體育教學中的弊端,使學生了解體育與職業發展中的關系,從而提高體育鍛煉的自我意識,增強職業能力,成為合格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高勇軍.基于職業體能需求的高職院校體育課程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2015(34)
[2]劉元強,劉海山,梁四海,等.基于職業體能的高職體育教學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7(1)
[3]李小林.基于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體育教學課程改革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35)
[4]馬紅棒.基于學生職業體能的高職體育教學改革[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5]景明.基于職業體能需求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研究[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
【基金項目】2019年度北海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課題“職業體能需求下新時代高職體育課程的構建——以北海職業學院為例”(2019YJY24)
【作者簡介】王民強(1983— ),男,河南新鄉人,北海職業學院副教授,體育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與訓練。
(責編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