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當今互聯網逐步普及的情境下,會計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會計專業的實踐性、技能性強等特點,會計實訓課程成為會計專業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文章從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方式轉變的必要性入手,探討“互聯網+”背景為會計實訓課程教學帶來的機遇,進而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會計實訓課程對接,進行場景化形式的“情境動畫式”實訓教學,促進“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實訓課程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 ?“互聯網+”;“情境動畫式”教學;會計實訓課程
【中圖分類號】? F23;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5812(2020)06-0114-03
一、引言
以網絡教學平臺為媒介進行開放式教學已經成為新時代教學的重要發展方向,并且已經列入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綱要》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建立開放靈活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普及與共享,創新網絡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鼓勵學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學習,增強運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李克強總理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提出“互聯網+”以來,“互聯網+各傳統行業”如雨后春筍般涌出。與各個傳統行業關聯密切的“互聯網+在線代理記賬”“互聯網+稅務”“互聯網+審計”“互聯網+會計”等應運而生。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結合往往不是把既有行業消除掉,而是與傳統行業協調發展。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不僅企業在進行變革,教育行業也應做出變革。在這種情況下,高等院校在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方面應在哪些方面進行改革與創新才能適應企業需求,使會計專業學生能快速適應崗位,進而提升學生就業率,成為首當其沖的問題。
二、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方式轉變的必要性
為調查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對于現行會計實訓教學體系的意見并征求改進建議,我們對高等院校會計在讀學生共進行了兩次問卷調查。問卷一,針對會計實訓教學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進行調查;問卷二,則是針對校內實訓和校外實習兩部分。問卷一共發出800份,收回536份,有效調查問卷52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66%。問卷二共發出500份,收回462份,有效調查問卷433份,有效問卷回收率86.6%。根據上述調研,結合筆者在不同類型企業中十余年的工作體會以及多年的實訓教學經歷發現當前高校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部分高等院校硬件設施不足,教學方式不合理
通過對幾所高校的會計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得知,63.64%的學生認為會計模擬實驗室的不完善是限制實訓教學的主要障礙。部分院校缺少會計專業獨立的模擬實驗室或實驗室內器材殘缺,硬件老化,軟件沒有及時得到更新,這導致學生不能快速有序地完成實訓的整個過程。同時在實訓過程中,崗位制度執行不理想,崗位分配、互換制度沒有得到貫徹。一人擔任多項職務,越權進行相關工作的現象時常發生,即使開始新的會計實踐,學生的崗位也往往沒有得到輪換。
(二)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是存在于整個實訓教學體系中的一大問題。在高等院校會計各類實訓課程教學中,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助長了學生抄襲、敷衍等行為。在我們的調查問卷“在會計實踐類課程中,您曾做過以下哪些行為?”及“您存在上述行為的原因?”兩題中,有75%的學生承認自己有過抄襲等不誠信行為,而選擇原因在于上述行為不會影響成績的占到62.5%。詳細加以分析發現,抄襲現象在會計實訓課程中如此普遍的原因之一是考核評價體系只關注于學生是否完成了實驗內容,對學生本身是否真正領會實驗內容、是否是學生的個人成果均沒有控制,導致了學生只注重效率不注重質量。在校外實習環節,實踐環境的差異使得學校無法對學生的實踐內容進行控制監督,導致學生的校外實踐缺乏理論依據,實踐成果參差不齊。
(三)校內實訓無法與企業對接,校外實習流于形式
大部分院校的校內實訓是通過手工賬務處理和電算化賬務處理進行的。在這種教學方式下,一方面各種賬務處理孤立存在;另一方面其不具備身臨其境的仿真環境場景,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缺乏體驗感。并且在實訓環節缺少納稅申報實訓,不能構成完整的實訓體系。校外實習時間設置不合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1.9%的高等院校會計專業學生校外實習在大四才進行,此時,學生專注于考研、找工作、寫畢業論文事宜,無法投入更多精力到校外實習中。另外,雖然高等院校與部分企事業單位簽訂校外實習基地協議,但由于財務工作的嚴謹性、保密性,真正實施的卻很少。而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又很有限,導致校外實習流于形式。
三、互聯網為會計實訓課程教學帶來的機遇
互聯網搭建起學校與外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溝通的橋梁。相比傳統的“教師與學生”單一授課模式,網絡加強了生生交流、師生互動。學生在實訓教師指導下進行分工,密切合作,將各自成果整合在一起,從而形成完整的實訓課程體系。
(一)會計實訓課程教學可以突破時空限制
“互聯網+”背景下,千聊、CCtalk、藍墨云班課、MOOC、SPOC等學習平臺不斷涌現,突破了物理時空的限制,將學習無限延伸,教師、學生互動性更強,從而實現隨時隨地教學、學習的可能性。實訓課程組教師一是可根據課程組共同協商的完整實訓課程體系,由不同教師講授、演示不同實訓項目、實訓環節,并在網絡課程中直播,或傳輸到學習平臺;二是把學習平臺中名牌高校適用性強、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關的課程推薦給學生。在學習平臺可以反復播放的前提下,學生根據自身時間自主安排學習。同時,網絡課程的出現,也擴大了受教育群體。學生突破本校的時空局限,與不同院校的學生探討交流,不僅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而且提高了學習興趣。“互聯網+”教育與教師、學生、市場等進行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現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教育產業生態體系。
(二)會計實訓課程教學進一步個性化
會計實訓課程教學的個性化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教師教學個性化。“互聯網+”時代,出現神州順利辦、智慧財務、線上代理記賬等實踐平臺。教師要轉變教學角色、增強服務意識,一是成為學生獲取實踐平臺信息、自主學習實踐平臺內容的指導者;二是幫助學生掌握網絡、媒體使用技術,從而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另一方面是學生學習個性化,個性化學習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強調學習過程像其他任何體驗一樣,是個人在知識、操作、情緒、感知度等方面的參與過程,從親身體驗中獲得知識,提升技能。學生也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內容,總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形成網絡化系統學習的知識體系。在互聯網環境下,高等院校與實踐平臺深度融合,使會計實訓課程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有了更多可能。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進行真實業務學習與實際操作,這為教與學提供了契機。
(三)會計實訓課程教學更加多元化
“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實訓課程教學不再拘泥于課堂。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學生不再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和學生角色發生互換。教師在課堂外對教學信息進行整理,為學生提供支持服務,啟發學生提出問題、積極討論問題。教師在新技術、新教學手段支撐下,選擇既適合社會需求又滿足學生靈活高效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情境動畫式”。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從而使會計實訓課程更加多元化,教學產業鏈更加延伸、完整和細化。與此同時,一些教學質量差的實體院校將面臨教育危機。所以,“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兼具破壞性和建設性。
四、“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實訓課程的“情境動畫式”教學方式
計算機技術把多媒體信息結合在一起,比如文字、符號、語言、聲音、動畫、視頻圖像。在互聯網環境下,它為受眾群體獲取信息提供了條件。據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視覺83%,比重最小的是味覺1%,其次是聽覺11%,嗅覺3.5%,觸覺1.5%。教師根據會計實訓課程各環節情境,利用計算機制作形成的“情境動畫式”場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播放。這樣,把傳統單一的“粉筆+黑板”教學優化為多彩的網絡課堂教學。
(一)“情境動畫式”教學的含義
“情境動畫式”教學是指在三維空間進行虛擬教學的設計,加入音頻、動畫、圖像效果,使學生置身其中更有真實感、體驗感,模擬效果更形象逼真。三維的展示使操作過程更加形象化,更具有趣味性,學生更容易理解,在會計實訓課程教學中,有益于教學重點、難點知識的突破,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在互聯網上學習知識和掌握技能。基于“互聯網+”的會計實訓“情境動畫式”教學體系是以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崗位需求為出發點,以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媒介,以會計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構架“實訓體系網絡化,專業技能縱深型”會計實訓教學體系。
(二)“互聯網+”背景下會計實訓課程的“情境動畫式”教學實施
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會計實訓課程教學帶來新的機遇,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情境動畫式”是場景化教學的一種,其教學實施如下頁圖1所示。
1.課前推送。以出納將現金送存銀行為例,教師在上次課結束后,將下次課件任務推送給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安排“閱讀文檔,觀看視頻”。學生首先閱讀此項業務需要掌握的內容文檔:點鈔、辨別人民幣真偽、填寫現金繳款單。然后觀看點鈔視頻、人民幣辨別真偽視頻,“情境動畫式”模擬現金送存銀行真實場景視頻:出納在銀行辦理現金送存業務的操作、現金繳款單填寫以及操作流程。使學生身臨其境掌握現金送存業務的操作,增強學生學習的趣味性,盡快提高技能。
2.課堂學習。
(1)以場景化形式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在此環節,學生重點“模擬過程,鞏固練習”。學生通過觀看多種點鈔方法視頻,分析演示者的步驟和要領。然后嘗試讓學生手持點鈔練習、機器點鈔練習,再將學生分組,計時點鈔。或者通過看視頻,讓學生練習現金繳款單填寫、回答現金繳存銀行業務的步驟;或找幾位學生模擬出納在銀行辦理存款業務的場景。
(2)以網絡課程形式推進工作完成。仍以上述案例為例,以出納將現金繳存銀行為工作任務(見表1)。
(3)以討論主題形式促進學習反思
針對現金送存銀行業務,教師可設置主題進行討論(見圖2)。記錄學生學習情況,引導學生對討論主題的思考。
3.課程評價。課程評價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傳統的評價標準比較單一,往往依據學生出勤、操作的熟練程度及期末提交的實訓成果作為成績考核標準。無視學生風格及情感,抹殺了學生個性發展。而互聯網環境下,順應了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學生可以自主、小組、互動等方式進行學習。因此,隨之的學習評價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學習評價與教學緊密相連,它融于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得以體現。學習評價應設置多個維度,每個維度包含多個等級,每個等級又有詳細的可操作的描述。從知識、態度、能力、品質等多項指標衡量每一個學生,運用更具個性化的評價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學習更有目標,更有方向。比如,現金繳存銀行業務,可以以點鈔、現金繳款單內容的填寫、成果提交作為項目,分別賦予不同的分值,再根據多指點鈔、各內容填寫、提交成果設置考評標準。組內、組間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客觀的課程評價有利于促進教學反思。
五、結語
“互聯網+”背景下的會計實訓課程“情境動畫式”教學是新型的教學手段。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室對學生的限制,擺脫了單一的課堂教學帶來的生硬效果,是課堂的延伸。在互聯網大環境下,會計實訓專任教師必須與時俱進,加快相關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研究,注重引入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和獲取資源多樣化,結合實際情況,開展個性化、多元化教學。“情境動畫式”是多元化教學方式的一種,它的實施,需要多方面支撐。首先院校應重視會計實訓課程,從政策及經費上給予傾斜;其次會計實訓教師應勤于思考、勇于創新,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在制作教學動畫過程中獲得經費和技術支持;再次,院校應具備寬松、快速、安全的網絡環境,可供教師及學生上網學習。在會計實訓課程教學過程中,對趣味性不足、不能很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動畫”要及時進行修改完善。總之,通過互聯網信息技術與學校共同搭建的平臺,不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提高會計實訓課程教學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從根本上體現高等院校會計實訓教學的模式,使其與社會實際需要緊密結合,有利于促進“互聯網+”背景下高等院校會計實訓課程教學的協調創新,對提升會計實訓課程教學的整體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主要參考文獻】
[1] 吳茜.《會計實訓》網絡課程設計與開發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7.
[2] 尤敏.多元教學評價在會計專業實訓課程中的應用[J].商業會計,2014,(23).
[3] 宋虹.互聯網背景下會計教學方式的變化及創新策略研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4,(08).
[4] 王麗萍.當前經濟形勢下會計實踐教學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2015,(03).
[5] 殷學豐,程鵬.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多元化教學模式探討[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02).
【作者簡介】
韓雪麗,女,內蒙古師范大學鴻德學院,副教授,高級會計師,碩士;研究方向:會計實踐教學與研究;中西部青年骨干教師訪問學者(南開大學商學院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