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 林鴿 趙彥
摘 要:思想的內在性,決定了它必須通過一定載體外顯其性質與狀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內在要求,本文旨在通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之間的辯證關系,總結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對提高親和力的作用、功能,進一步推出如何在新媒體時代建設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進而加強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促進時代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載體建設
一、引言
任何活動都需要借助一定的活動載體,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重要的教育要素,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高校教育設施、教育環境,學生的學習動力與學習方式等都發生了巨大轉變,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同樣面臨著變革發展的必然趨向。2019年3月,習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再次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發展創新必然要與新媒體技術融合,根據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的特點“對癥下藥”,有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保證教育的實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與載體之間的關系
(一)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以及載體的內涵
目前,學界對“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并無統一的闡述,學者們觀點各異。有學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形象”“氣質”的綜合體現[1]。也有學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立足信息文明時代,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實踐的相互活動中行成的一種有利于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塑造人、引領人的力量[2]。”在當今新時代背景下,筆者比較贊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一種通過不斷滿足學生身心發展需求,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感和親近感,從而主動尋求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力量”[3]這一觀點。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一種客觀存在,指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為完成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選擇、運用承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教育中介。
(二)優質載體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系統中的一個要素,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具有特定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需要載體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一是思想具有內在性,需要借助一定載體外顯其性質與狀態。載體應當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感覺到親近感,學生才會樂于接觸思想。二是一定社會的主導意識形態,需要廣泛傳播并要求民眾認同。意識形態廣泛傳播、要求民眾認同就需要有“親和力”的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共同作用。三是思想的作用方式是主觀訴之于客觀的過程,需要一定的載體。載體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并聯結著教育者與教育對象,載體自身必然要先博得教育對象的興趣,得到認可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才能隨著載體的親和力而潛移默化地滲透進教育對象的思想觀念中,完成這個過程也就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載體親和力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二者是外在與內在、過程與結果的統一。
三、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現狀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1.一些教育者觀念保守,教育活動缺乏生機
雖然高校有老、中、青3個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和輔導員群體,但仍然存在一些教育者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唯教材”“念課本”的問題;課堂上教師主講、學生主聽的現象依然普遍;師生之間只是在固定時間、固定地點集中起來,沒有有效的互動溝通。教育活動缺乏生機,教師面向學生講,學生主動或被動地聽。
2.教學內容、方法缺乏創新,針對性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繁多,教學方法長期保持靜態;而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維更獨立,思想更活躍,學生追求個性合理化發展,學生對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存在平淡或者厭惡的情緒,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創新,針對性不足,實效性欠佳。
3.教育載體形式單一,強制學生遵從,缺乏親和力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主要是課堂教學、主題講座等,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宣講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只關注PPT重點內容,抬頭拍照再低頭,“拍照”成了課堂的熱門動作。學校、學院所組織的主題講座,有時并不是學生感興趣的,但依然要求學生參加,這種強制性和親和力背道而馳。
(二)新媒體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面臨的機遇
1.新媒體的即時豐富性有利于教育者改進教育觀念
新媒體技術不受時空的限制,具有即時豐富性,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對現代技術適應性強,掌握速度快。在課堂上學習遇到難點時,學生可以即時通過互聯網查閱了解。但學生的問題并不能總能在網絡上得到有效解決,因此教育者的主導地位依然重要而不可替代。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對思政課教師提出了“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六個要求。新媒體時代,利用現代技術有利于教育者轉變教育觀念,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
2.新媒體的交互平等性有利于改進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
新媒體時代,網絡和手機已經影響了大學生認識世界、理解世界、學習和生活,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素質。新媒體實現了“所以人對所以人傳播”的信息流。新媒體的交互平等性讓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即時發表看法評論,教師不再是教學活動的“主宰者”。新媒體的發展,為教育內容的科學選擇和有的放矢創造可能。
3.新媒體技術的快速先進性有利于豐富教育載體多樣性
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不僅具有平等交互性,而且具有快速先進性,如我國才進入4G網絡時代沒多久,5G時代即將走進人們的生活中,新媒體的先進性有利于豐富教育載體。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顯性載體和隱性載體,動態載體和靜態載體都可以在新媒體技術下融合為一體,又可以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年齡段、不同層次研發更具有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滿足學生成長成才和發展的需求和期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四、新媒體時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載體建設
(一)遵循黨和國家政策指引,提升教育者現代教育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在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創新是社會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媒體時代高校要重視對教師的媒介素質教育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培訓與教育,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質,提升教育者的現代教育理念;激勵和支持教師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結合新媒體技術,選擇、開發、運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如同教育者最有資格評價教育對象那樣,教育者也最有資格開發出適合教育對象、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黨和國家從宏觀角度作出的政策、規劃、目標,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環境。高校也要從微觀角度為教育者使用新媒體技術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二)優化學校網絡設施,拓展載體多樣性,提升親和力
環境制約著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也會影響載體的選擇和運用效果。當前一些高校雖然有建立自己的服務器終端,實現了網絡全覆蓋,但網絡設施并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學校要加大投資力度,擴大學校網絡工程團隊的規模,優化學校網絡設施,普通教室基本設施要優化升級,并不能僅僅依靠投影儀,網絡信息傳播速率要提質增速,保證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段內不受網絡環境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充分提升課程教學活動效果。
教育載體的選擇要根據教育內容、教育對象、教育環境等多種要素,積極開發新媒體中的教育載體,在繼承傳統教學載體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媒體載體的優勢資源,大膽嘗試,謹慎評價,豐富載體形式,整合各種載體資源,通過改進、創新、優化等方式,進一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由單一、平面、靜態向多維、立體、動態轉變[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親和力,增強學生的體驗感,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讓學生在有趣的情境模式中學習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提升載體與教育內容的契合度,增強針對性
新媒體時代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建設,必然要提高與教育內容的契合度,內容決定形式,不同的內容要求運用不同的載體。例如,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其來源主要是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如何把歷史素材基本載體與新媒體相融合進行合理健康有效的教育勢在必行。載體創新需要與教育內容的創新形成教育合力,綜合運用載體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促進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實現協調發展。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5]。新媒體技術的運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親和力,載體反映著主導意識形態的要求,建設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要堅持“一元主導,多元并舉”。傳統載體要與現代載體相互結合,同時要避免只重視開發、不重視運用效果的現象,以獲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國啟,汪丹丹.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內涵及其提升的實踐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5).
[2]邱仁富.論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0(6).
[3]辛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9.
[4]李新華.“聚合效應”視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微載體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18(3).
[5]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