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靜遠
摘 要:信息傳播渠道與形式的轉變,使得原有的文化格局被打破,為更好地對高職學生的思想、認知、道德等觀念進行引導、教育,思政教師應適當借鑒優秀的政治文化傳承內容,結合思政教育目標、任務等情況,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政治理念的內在價值,以優秀文化內涵為基礎,進行教學手段改革與創新,幫助高職學生樹立起更符合主流價值觀念的政治、思想觀念,提升學生的整體政治素養。在此基礎上,本文從當前階段傳統政治優秀文化內涵在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功能出發,對優化新時期思政課程教育形式的對策進行系統的分析。
關鍵詞:教育價值;創新形式;言傳身教
傳統文化是經歷漫長歷史考驗的文化內涵,包含著民族發展過程中優秀的思想內涵與文化特征。在思政教學中有效滲透政治文化精神,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精神傳承的深刻認識,還能夠追本溯源,繼承并弘揚愛國、誠信、堅韌等優秀的文化精神,并在此基礎上對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產生新的認識,完善自身的道德、價值觀念,在提高自身政治、文化、道德、人文等核心素養的同時,認清新時期的職責,牢記自身的使命,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一、傳統政治優秀文化內涵在思政工作中的教育功能
(一)合理引導個人言行
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約束學生言行是傳統文化的主要教育功能。如傳統文化中“嚴于律己、寬以待人”、“五日三省吾身”、“見賢思齊焉”等思想都對學生的言行舉止有著重要的規范作用。思政教育與政治文化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教師不應該將二者割裂開來,應重視傳統政治思想的文化價值,在實踐課堂上充分融入傳統優秀政治思想,轉變以往思政課程內容單一、形式滯后的現狀,借助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刻認同感,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發揮政治文化的教育價值。
(二)端正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文化發展格局的多元化趨勢,使得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被拓展,優秀政治文化的價值得到更多的公眾認可。合理的在思政教學中融合政治文化優秀內涵,可以讓學生依托于歷史文化背景,更深刻的理解現代思政教學的抽象內容,這極大縮短了學生對晦澀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掌握時間,保證了學生的愛國情懷能夠在短期內實現高效培養。除此之外,深化政治文化與思政教學的融合,還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在切實加強學生對現代思政理念理解程度的基礎上,對歷史文化案例、人物等進行全面分析,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感與融入感。
(三)提升學生整體政治素養
思政教育作為高職院校學生的必修課程,承擔著十分重要的思想引導作用。但現階段,學生往往很難接觸到思政教學的實踐案例,對理論知識的了解不全面,在分析新聞、時政等事件時,觀點過于片面。在思政課程中合理導入政治文化相關內容,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的教學實踐中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內涵,還能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烘托與啟迪,在提升學生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借助歷史上經典的政治事件對現代思政相關知識進行內化,使學生可以真正認識到熱點新聞、時事政治背后的國家關系,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二、優秀政治文化在思政課程中的有效滲透策略
(一)注重政治文化的教育價值,幫助學生樹立起文化自信
在思政課程中合理滲透政治文化內涵與理念,需要教師對相關的政治文化進行拓充,幫助學生拓展文化事業,在進行知識遷移的過程中,確保文化基礎扎實,從而增強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保持政治定力,堅持實干興邦,在感受優秀傳統文化魅力的同時,樹立起堅定、端正的信念,為社會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貢獻自己的力量。具體來講,在思想教育與文化教育融合的進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實踐教學理念,重視政治文化的教育價值,創新學生學習思政文化知識的形式。如教師可以合理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公眾號、服務號、教學網站等途徑,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整合,提升思政教學的新穎性、生動性,推送趣味性的小文章、視頻等,讓學生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加深對歷史政治文化的認識。與此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制作微視頻、動畫等政治文化相關內容,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學生通過微課教學、慕課等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發揮思政課堂主渠道作用,承擔起文化傳承者的任務,增強教學感染力,促進學生政治素養的普遍提升。
(二)選擇合理的文化價值觀念導入契機,深化政治文化與思政教學的融合
在思想教育領域,高校教師承擔著重要的引領者、教育者的角色。在實踐思政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轉變原有填鴨式、灌輸式的教育模式,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導下,以學生的差異化思想發展需求為導向,制定針對性地融合教學策略。一方面,教師應摒棄傳統教學中不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內容,圍繞思政教育整體目標,確立現代思政教學引導目標,對實踐教學內容、任務、技術與形式進行優化;另一方面,應將政治文化中具有教育意義的案例、事件、影響等內容與思政理論知識點融合起來,選擇合理的政治價值觀導入契機,讓學生保持積極、健康的思想觀念。學校領導應該重視文化建設,如,在顯眼位置設置標語、板報展示以及圖片展覽等,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也可以接觸到傳統政治文化。
(三)言傳身教,做好示范帶頭作用
傳統的政治歷史發展悠久,融入了時代的智慧結晶,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特點,是思政課程的重要教學資源。大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生活閱歷、社會經驗及思維認識體系等方面的特征,對事物的認識大部分停留在表層,缺乏探究社會發展實際規律的意識。同時,由于網絡平臺、移動終端等技術的普及,學生接收、評論、傳播信息的渠道更多元化,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網上輿論的影響,出現思想認識混淆、價值觀歪曲等問題。針對該種情況,教師應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融合傳統禮儀、思想、政治等教育理念,進行合理的引導。教師的職業道德素養遭某種程度上是對政治文化中“義”的繼承,教師應該對這種文化進行正確認識,對教學內容進行認真復習,對于學生不解之處,應該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高質量高效率地完成自身的工作。
(四)順應多文化交匯的趨勢,創新思政教育實踐形式
傳統文化發展與傳播、繼承的形式被打破,使得文化的交流與碰撞發展勢不可擋,教師應立足于文化融合的立場上,對政治文化的教育理念與內容進行調整,一方面,在推進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政教學形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因材施教,拓展師生交流互動的渠道,結合學生的反饋對教學規劃進行創新,引起學生的思想共鳴;另一方面,傳統政治理念受當時的制度、文化、經濟等條件的影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在引用的過程中,不能簡單的進行融合,應對具體的內容進行篩選,與現代思政教育引導目標相匹配,客觀的對歷史事件與人物等進行評價,不斷擴充、深化學生的思想意識,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上,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除此之外,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政教育專業化水平,增強自身的人文素養,將學生關注的熱點新聞、時政消息等與實踐教學內容結合起來,進行專業化的點評,拓展學生的思維視野,讓學生學會多角度的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三、結語
當前階段,在思政教育課堂中,合理融合傳統優秀政治文化內涵,不僅可以營造更有代入感、渲染力的課堂氛圍,通過對歷史上著名外交案例、政治聯合等真實發生事件的分析,讓學生深刻的領會思政課程的價值,樹立起端正、和諧的政治思想觀念,同時,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將優秀的價值觀導入到教學中,還能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思想認知體系的發展與完善,讓學生更主動的承擔起建設現代社會主義的重要責任,輸送更多高素質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秦秀紅,王靜潔,任雁.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探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8(8).
[2] 張樂春.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高職思政教育模式[J].傳播力研究,2017(10).
[3] 龔雅麗.淺析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J].黑河學院學報,2019(03).
[4] 吳英杰,趙紅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乏現狀及原因探析[J].知識經濟,2015(20).
[5] 任雁,王靜潔,秦秀紅.中國傳統文化在高職思政教育中的探索與應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7(24).
[6] 鄧潔瑩.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的有效路徑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