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微
摘 要:伴隨“一帶一路”新機遇與日漸擴大的汽車出口量,中國車企“走出去”趨向更高質量的發展,但依然難同品牌汽車生產大國相抗衡。與作為海外發展成功典范的日本汽車產業相比較,中國車企在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渠道拓展方向、零整組織關系、品牌定位方向以及投資出口協同等方面都存在顯著差距。所以,現階段中國汽車產業應積極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優化汽車產業海外發展路徑,助力中國車企持續深耕海外市場。
關鍵詞:汽車產業;海外發展;差異比較;經驗做法;啟示
我國自加入WTO以后,汽車產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取得了快速的發展與突破,連續多年居于世界汽車產銷冠軍。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初,我國建成140座汽車企業境外投資和合作工廠,9200余個境外國際營銷網絡。結合當前的市場布局,過去5年我國汽車產業對發達國家地區的出口量提高了14個百分點。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影響作用凸顯的汽車工業大國,提高自主品牌發展與開拓海外市場,成為我國汽車產業壯大和完善的必經途徑。縱觀全球汽車市場,日本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大國,一直具備相當的影響力,占據著不小的市場份額。并且,日本汽車產業順利將海外市場開拓為主要陣地僅用了幾十年時間,也成功實現了國內汽車零部件產業的海外延伸。所以,比較中日汽車產業海外發展的差異,學習借鑒日本的先進經驗,對提高我國汽車產業海外發展國際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中國汽車產業海外發展現狀
(一)“走出去”車企數量持續增長
一直以來,中國都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走出去”汽車企業數量也持續增長。據海關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汽車出口量達到104.1萬輛,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其中吉利汽車、上汽名爵、奇瑞汽車、長城汽車等企業均表現尚佳。在此背景下,我國尋求海外發展的汽車品牌種類也在持續增長。搜狐新聞數據顯示,2018年3月吉利集團斥資90億美元收購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69%股權。2019年7月北汽集團投資27億美元收購戴姆勒5%股權,正式成為戴姆勒第三大股東。2018年7月長城汽車正式與寶馬公司簽署延至2040年的合資協議,各項合作項目按照計劃正有序進行。另外,據新浪財經報道,長城汽車于2019年6月,投資俄羅斯約3億美元的圖拉工廠一期工程已建成投產。同年8月,圖拉工廠二期工程將進一步獲得長城汽車6.3億美元的投資額,用于建設SUV車型汽車制造廠,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等。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眾多汽車企業一直致力于尋求海外發展機會,整體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
(二)自主品牌車企成為主力軍
汽車產業的持續發展,促使我國汽車生產規模得到極大提升。據國際汽車制造商協會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汽車產量為2780萬輛,占全球汽車產量比重的30%,連續十年占據全球第一。就出口量來看,2018年我國國資汽車與自主車企海外出口量比例為3:7,可以看出,目前為止我國汽車整車出口海外多以自主品牌為主。據新華網統計,奇瑞汽車、江淮汽車、上汽乘用車、華晨汽車、長安汽車,五個企業的整車出口分別位居前五,合計出口量超過總出口量的60%。以江淮汽車為例,據新浪財經統計,截至2019年上半年,江淮已在海外建立19座組裝廠及研發中心,并在130余個國家和地區布局汽車營銷網絡。除江淮汽車外,中國汽車人才研究會執行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朱明榮表示,我國現有14家整車企業建立了海外研發中心,12家建設了生產基地及KD或CKD工廠。由此可見,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海外競爭力在持續增強。
(三)海外出口結構不斷優化
當前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迅速,海外出口結構不斷優化,特別是高技術車輛出口增長快速。據商務網信息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整車出口輛,同比增長11%。2019年上半年,在外貿環境較為嚴峻的背景下,汽車整車出口依然保持著3.1%的增長速度。其中,乘用車市場出口量出現了下滑趨勢,累計出口量為32.81萬輛,同比下滑12%,不過環比并未存在下滑的態勢。雖然轎車出口量出現下滑趨勢,但商用車出口16萬輛,同比增長了15.5%。同時,新能源技術的興起,世界各國對于新能源汽車需求也持續加大。據海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14.7萬輛,同比增長39%,占據了全球總銷量的50%,出口金額也同比增長63%。所以,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能夠成為我國汽車產業新的突破口,促使我國汽車產業海外出口結構處于不斷優化,對汽車產業海外發展拉動有一定的貢獻。
(四)“一帶一路”國家成為出口主要目的地
目前為止,我國汽車已出口世界上200多個國家與地區,其中東南亞、南美、中東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成為主要目的地。受限于歐美等國較高標準的汽車出口標準,傳統市場對此接納率并不高。據太平洋汽車網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汽車整車商品出口前十的國家為伊朗、墨西哥、智利、美國、厄瓜多爾、泰國、埃及、巴西、秘魯、俄羅斯,地域分布較為廣泛,且這十國占到我國汽車出口總量的7成。雖然2018年美國對伊朗實施制裁,伊朗依然是我國汽車產業在海外的第一大市場。而我國對墨西哥、泰國、埃及和巴西四國的汽車出口大增,直接促使2018年汽車行業整體出口同比得到較大提升。在“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深入背景下,我國大量基建資金流入沿線國家,進一步帶動我國汽車產業布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據河北新聞網數據統計,2018年我國出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汽車整車為64.07萬輛,占總出口汽車整車量的60.23%。
二、中日汽車產業海外發展的差異比較
(一)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存在差異
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較低成為制約我國汽車企業海外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現階段,與日本汽車產業相比較,我國汽車產業的核心技術落后,關鍵零配件生產技術仍然不夠成熟。中日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差距,主要體現在發動機與變速箱兩個方面。關于汽車發動機,中日的精密性技術差距較大。在2019年沃德發布的十佳發動機榜單中,日本汽車企業中的豐田、本田等均有上榜產品。我國汽車發動機制造技術2000年才起步,研發重心還停留在零件配套生產層面,且部分零部件仍然依靠進口。關于汽車變速箱,中日技術水平差距更大。目前日本已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最知名的全球四大變速箱品牌中,日本企業占到50%。而我國國內大多數汽車企業均不具備自動變速箱獨立研發能力,僅有的奇瑞CVT變速箱、比亞迪雙離合產品成熟度不高。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低造成我國汽車產業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低,拓展海外市場時受到很大限制。
(二)渠道拓展方向存在差異
汽車產業海外市場的渠道拓展方向,中日兩國也存在顯著差異。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布局,以歐美市場為中心輻射欠發達地區,逐步完成全球市場延伸。首先,日本汽車企業利用小型節油款車型打開歐美市場。隨后在北美地區打造全球排名第三的汽車工業發展中心,在加拿大、英國、波蘭、土耳其等地區建廠,完成對整個歐洲地區的輻射。緊接著在亞洲、非洲、中南美以及大洋洲地區設立汽車工廠與零部件工廠,完成對欠發達地區的兼顧與全球市場布局。而我國汽車產業的海外渠道快速拓展始于加入WTO,主要方向是由周邊國家逐步向歐美國家延伸。目前我國汽車出口集中于中東、東南亞以及南美等傳統市場,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的汽車市場占比較小,甚至在歐洲很多國家的汽車海外發展處于空白。總體來看,我國汽車產業的國際化之路剛剛啟程,渠道拓展方向仍在不斷嘗試摸索,與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布局存在較大差距。
(三)零整組織關系存在差異
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組織關系的差異,也是導致我國與日本汽車產業海外發展差距的關鍵因素。日本汽車產業的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相互扶植,實現產業內部抱團建設。據東方網報道,豐田集團出資50.1%進行控股并與日野汽車達成技術合作,豐田集團向馬自達汽車提供混合動力技術許可,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另據日本公平交易委員會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大部分零部件企業與整車企業合作關系長久穩定,平均合作時間為22年。目前,日本30家最大的日本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保持30年未變更的業務量超過了90%。而我國汽車產業的國內品牌合作,整車企業對零部件企業信任程度不高,難以建立長期良好合作。據中國汽車報報道顯示,目前我國國內的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目前尚未形成良好的合作體系,國內整車企業往往在與零部件企業合作一段時間后,也會選擇自己生產零部件或更換供應商,造成很多零部件企業在投入大量研發費用后無法批量生產。
(四)品牌定位方向存在差異
品牌定位方向的顯著差別,造成中日汽車的產業集中度產生巨大落差,拉大了我國與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發展差距。日本汽車品牌的國際知名度較好,豐田、日產、馬自達等品牌,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因此,日本汽車產業的品牌定位方向明確,具備良好的產業集中度。根據中國駐日本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數據整理得知,日本轎車領域的三甲企業為豐田、日產與本田,所占份額為72.4%;普通卡車領域的前三企業為日野、豐田及五十鈴,所占份額為82.1%;輕型汽車領域的前三家公司為鈴木、大發與本田,所占份額為73.2。而我國汽車產業的品牌定位方向是以市場換資金與技術,導致引進的車型國產化率達到100%,產業集中度遠遠低于日本。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品牌汽車銷量排名前十家企業為上汽、吉利、長安、東風、北汽、長城、奇瑞、一汽、廣汽和比亞迪,十家企業共占中國品牌汽車銷售總量的81.55%。雖然我國汽車產業集中度正在進一步加強,但與日本相比,還是存在顯著差距。
(五)投資出口協同存在差異
投資與出口是拓展海外市場的主要手段,但與日本汽車產業相比而言,中國汽車產業投資出口的協同度較低。為了有效規避貿易爭端與投資風險,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發展采用先出口后投資保持二者協同并進的方式。其一,保持一定的出口份額來管控海外市場。據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和日本輕型汽車和摩托車協會發布報告稱,日本汽車產業的出口數量為500萬輛/年,約為國內生產總值的50%。其二,日本汽車產業為確保較好的市場掌控能力,將對外投資作為主要發展途徑。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豐田等日本國內8家乘用車公司的2018年全球產量比上年增長1%,達到2870萬輛。此外,日本汽車產業的海外投資重點區域定為北美洲和亞洲,兩地區的汽車產量占海外總產量的80%。而我國現階段汽車產業的海外發展仍以產品貿易輸出為主,海外投資的步伐才剛剛啟動。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由于我國汽車產業由于出口投資的比例設計不合理,導致我國車企在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下,不斷遭遇貿易壁壘,上半年汽車出口量同比下降4.7%。
三、幾點啟示
(一)建立海外設計中心,增強自主研發力量
日本汽車企業通過建立海外設計中心,網羅各地優秀研發人員,已打造了先進的車企研發能力。為進一步保持海外資源利用優勢,我國也應該借鑒日本車企“走出去”經驗,持續鼓勵汽車產業積極建立海外設計中心,對標國際先進汽車制造技術。例如,長城汽車一直致力于汽車各部件的技術研發,除在洛杉磯、橫濱、法蘭克福、奧地利、班加羅爾、韓國等國建立各有側重的研發中心外,在新能源領域還進行電芯、PACK、機理分析、氫能技術等方面嘗試。我國其它車企也應該拿出一定銷售收入比例用于研發投入,積極建立海外研發中心,保持源源不斷的發明創新活力。此外,還可通過引入海外人員,持續利用海外資源,增強自身的研發力量以及國際競爭力。
(二)著力品牌內涵“再定位”,提升行業集中度
品牌不僅僅是一個企業信譽和質量的保障,更標志著其潛在競爭水平。對于汽車產業而言,汽車企業需考慮品牌前置,以車企定位直接影響品牌價值。而在我國除比較知名的比亞迪、奇瑞、長城、吉利等,大多品牌卻依然低質低價。所以,我國汽車企業理應積極扭轉此類不利情況,積極進行品牌內涵的“再定位”,以提升行業集中度方式,加強企業自身品牌管理意識。在戰略規劃品牌內涵背景下努力將自身文化融于世界文化中。面對世界經濟的一體化,更需要集中全行業優勢基礎上,主動參與在競爭中謀發展。在這里,也可借鑒吉利汽車過往的海外收購經驗做法。吉利集團采用收購模式與海外優秀車企進行合作,積極引入各種高新技術,致使自身品牌競爭力不斷增強。此外,相關汽車企業還可聯合海外經銷商,借助汽車賽事、國際展會、汽車文化巡展等平臺,持續擴大自主品牌的海外知名度。
(三)培育全球智能服務平臺,持續深耕海外市場
現如今,汽車產業海外發展不僅是品牌意識的競爭,更上升到服務質量方面的競爭。因此,我國汽車企業想要更好“走出去”,打磨自身質量的同時,還需全球營銷服務網絡的大力支撐,以此進一步打消消費者的后顧之憂。例如,日本唯一在華投產的豪華品牌英菲尼迪,2019年1-6月在華累計銷量為1.47萬輛,同比增長36%。之所以能在我國汽車市場增速放緩情況下取得較好成績,關鍵在于“價值承諾、品質承諾、應急承諾、時間承諾、透明承諾”的5個售后服務承諾。同時,英菲尼迪還基于現有產品,持續有序推出更好更強的高價值產品,進而構建更完善、合理的產品矩陣,不斷推進“中國制造,為中國”戰略。因此,我國汽車企業想要“走出去”的道路更加穩健順暢,更需要在服務方面打好基礎。大力培育互聯互通的全球營銷智能服務平臺,助力汽車產業深耕海外市場。
(四)融合產業鏈配套資源,構建集團化系列關系
現如今,全球價值鏈的發展為海外市場發展營造了足夠的發展空間。對此,我國汽車產業應融合產業鏈的配套資源,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構建集團化的系列關系。一方面,整車企業可與零部件企業建立系列關系,為零部件企業提供資金、技術、設備以及原材料等多項支持,幫助零部件企業圍繞總裝廠形成集團。另一方面,大型領頭汽車集團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組織成立協調組織,協調整零企業之間的生產分工,促進行業技術信息交流。對此,可借鑒日本的發展經驗,學習豐田集團“協力會”、日產汽車公司“寶會”的建設流程。通過雙管齊下的推動,促使整車企業與零部件企業形成穩定的供給關系,良好應對外部環境的沖擊,從而形成集團化的系列關系。
(五)協調投資出口關系,應對國際化產業需求
我國汽車產業應建立協調的投資出口關系,來合理應對國際化產業需求。一方面,汽車產業要深入觀察國際發展形勢,對投資出口比例作出適當調整。近幾年,全球投資貿易活動疲軟增速不斷下降,尤其2018年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及歐盟帶來巨大沖擊。針對復雜的海外市場風險,中國汽車產業要積極借鑒日本汽車產業的發展經驗,對不同區域有所側重,對經濟環境穩定的地區主要進行投資設廠,對局勢動蕩地區偏向于產品出口。另一方面,應及時調整投資出口業務結構,應對不斷變化的國際化產業需求。此外,中國汽車行業在布局海外市場時,應不斷優化設計對外投資與出口調整通道。我國領頭汽車企業應加大對外投資落地化生產,逐漸轉變出口動力強勁的業務結構,有效釋放海外拓展空間,以便能夠合理應對新型的國際化產業需求。
參考文獻:
[1]劉兆國,韓昊辰.中日新能源汽車產業政策的比較分析-基于政策工具與產業生態系統的視角[J].現代日本經濟,2018(2):65-76.
[2]盧進勇,程曉青,李思靜.日本汽車產業海外發展路徑對中國的啟示[J].國際貿易,2019(2):64-69.
[3]趙福全,劉宗巍,王悅.中國車企海外發展戰略[J].中國機械工程,2016(12):1683-1688.
[4]孫騰,馮丹,胡利明.國內外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差距及提升路徑探討[J].對外經貿實務,2018(6):31-34.
[5]億歐網.全產業鏈走出去,中國汽車業才能“走上去”[EB/OL]. https://www.iyiou.com/p/92028.html.[201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