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
摘要:本文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為指導,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引領,從區域活動內容、區域活動環境、區域活動材料三方面進行探索,旨在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的探索,為幼兒提供個別的學習機會,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逐步形成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的空間。
關鍵詞:幼兒園;區域活動;實踐與研究
幼兒園區域活動以其寬松、自主、富有童趣的氛圍吸引著幼兒主動學習,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幫助幼兒建構均衡、全面的認知經驗,這不僅與幼兒時期的認知特點較為符合,也踐行了以兒童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作者試圖通過對區域活動的實踐與研究,創設幼兒個性化發展的學習空間,以滿足幼兒不同的發展需求,讓區域活動在本市學前教育活動中發揮其強大的教育功能。
一、多元的活動內容。關注兒童發展的需求
(一)聆聽心聲,從興趣熱點中篩選活動內容
幼兒是時時都在發展的獨立個體,他們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也是動態變化的。教師要從幼兒的需求、幼兒的心聲和幼兒的已有經驗出發,尋找契機,篩選出合適的區域活動內容。對此作者進行了相關的調查,從五大領域教育內容出發,不斷發現和挖掘幼兒的興趣熱點。大多數幼兒對游戲和生活現象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促成幼兒能力的發展。如開春之際,幼兒在完成了美術作品“小蝸牛”之后,對于真正的蝸牛有觀察的渴望,教師便及時在科學區域添置活動內容——“蝸牛的家”,引導幼兒觀察蝸牛的形態,“追蹤”蝸牛的進食情況并定期記錄,從而激發幼兒對科學區域活動的積極性,提升幼兒科學探索的能力,也有利于幫助幼兒儲備相關科學知識經驗。
(二)緊扣課程,在主題背景下衍生活動內容
主題活動一直是當前幼兒園的主流課程,作者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會從主題背景出發,以主題活動的開展周期為單位,設計班本化的“區域活動設計表”。其中,以主題活動目標為主,進行相應的分化與延伸,最終按“預習”“鞏固”“拓展和延伸”“下放”及“變通”五大聯系要點進行選擇并設計各個區域的活動內容,使得區域游戲內容不僅豐富,還各具特色,激發了教師開發新游戲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關注經驗,在《指南》要求中生成活動內容
依循《指南》相關要求,作者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把有助于幼兒必須獲得的或具有發展價值的核心經驗分為生活技能類、社會交往類、學科知識類三大類。生活技能類經驗可以讓幼兒體驗相關生活場景,掌握相應的生活技能,提升自我服務能力;社會交往類經驗關注的是幼兒如何解決在人際交往、集體適應、遵守規則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從而幫助幼兒提高交往水平,并掌握基本的社會行為準則,初步培養公民素質,有利于幼兒更好地融入社會;學科知識類經驗對幼兒日后完整地建立知識系統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在數學區游戲內容的選擇上,教師們則更多關注領域知識的系統性,根據《指南》中數學認知的特點和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進行內容選擇和材料提供。
二、開放的活動環境。優化兒童發展的空間
(一)空間布局開放
在區域活動環境創設上,教師們要遵循“泡菜效應”,創設在開放式前提下的激勵與導趣共引、平面與立體相應、明亮與灰暗相輔、溫馨與緊張相輔相成的區域環境。新康實小附幼考慮到不同幼兒園在教室格局、場地大小、桌椅配置等方面均有不同,教師們便鼓勵孩子共同參與設計空間布局,一起拼拼擺擺,制作個性化“隔斷”,使各個班級的區域劃分都“同中有異”;滄實小附幼的教室都很狹小緊湊,游戲材料豐富異常;南環附幼則把午睡室的走廊都利用起來,活動區域范圍隨之寬廣。每個幼兒園都有屬于其獨特的地理特點和環境差異,但都能因地制宜,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共同優化學習性區域活動的空間布局。
(二)風格打造開放
根據不同區域與領域的要求和特點,各園巧思妙想,利用身邊的材料,打造出風格獨特的區域活動環境。如虎阜幼兒園在美術區的環境創設中利用大體積的KT板、硬紙板,塑造了立體多樣造型“長頸鹿、魔幻城堡”等,營造了濃郁的藝術創作氛圍;在扮演區舞臺搭建中利用長紙簡、彩帶等,形成亮麗色彩的“音樂舞臺”“樂器中心”等;在益智區利用廢舊硬塑紙,懸掛于空中形成立體展示臺;在圖書區剪裁KT板采用海洋靜謐藍色,獨辟安靜的看書私密空間……。諸如此類的設計不僅看上去賞心悅目,彰顯特色,更考慮到了幼兒操作的實用性等問題。
(三)規則設置開放
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選擇區域,并方便幼兒在游戲結束后進行記錄,各個幼兒園紛紛提供了區域牌、區域圖標、幼兒掛牌、匯總表等,保證區域游戲開展的有序性和趣味性。此外,教師們還設計了能使幼兒一目了然的地標、圖示,如“小鞋印”“引導線”等地面標志,“安靜”等圖示,幫助幼兒了解了區域活動的基本規則,引導幼兒學會了約束自己的行為,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同時,針對不同區域的特點,教師們還制定了與其相適宜的進區規則,并在制定規則的過程中,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采用教師告知(小班)、幼兒參與(中班)、幼兒討論制定匯總(大班)等不同形式,確保規則“人人知之,人人信之”。
三、適宜的活動材料,滿足兒童發展需要的關鍵
(一)系統性材料兼顧個別與整體
例如,有的園所根據《指南》梳理了幼兒在生活區所需要掌握的核心經驗,設計了小、中、大班在生活區活動內容計劃表,并根據幼兒的能力差異,細化了每項活動的材料難易差別,使生活區的材料投放更加循序漸進,促使幼兒既能夠獲得符合其年齡特征的學習經驗,又能根據自身的能力特點選擇更進一步的操作練習。
(二)發展性材料落實實踐與反饋
在以往的區域活動中,教師往往是“集中式”投放材料,雖然種類豐富,但卻沒有隨著幼兒活動的深入開展而審視材料的適宜性,更沒有根據幼兒的操作需要去調整材料。為此,各個幼兒園集思廣益,紛紛設計了針對材料投放的觀察量表,鼓勵教師在區域活動開展的時候觀察幼兒取放、使用、創意改造材料的情況,從而發現教師最初設想的偏差,尋找幼兒真正的需要,反饋調整的意見,最終推動材料的再次改進并投放,使材料投放呈一種動態化的趨勢。
(三)環保性材料融會巧思與活變
目前各園在材料投放上大多數為低結構材料,占據了材料總體的40%,為此,很多幼兒園會在區域中創設“資源箱”,收集紙盒、薯片罐、紙杯、制作泥磚、礦泉水瓶等身邊的低結構材料,滿足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隨手可取的需要,真正為實現幼兒的自主操作提供了保障。綜上所述,教師需要結合幼兒興趣、課程的需要,結合主題目標、幼兒發展的要求,豐富幼兒在區域活動中需要涉獵的核心經驗,促進幼兒游戲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