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罄
摘要:地理課堂教學中看到、聽到與做到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對于一位教研員來說,真正走進學生課堂上課,上一堂比較出彩的課是一種挑戰。因為要上好一節課,需要做好許多工作。首先,課前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熟練掌握多媒體;其次,課中要做好課堂導入,把握課堂節奏,精準鼓勵學生,教學環節完整;最后,課后要進行反思,才能讓自己不斷成長。
關鍵詞:上課;感悟;反思;成長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在教研室工作已是二十二年整。在此期間,承擔中學地理、生物、心理健康等多個學科的教研工作,雖對教學流程和教學環節了如指掌,可要真正上好一堂課是多么的不容易。這段時間,由于要上一節40分鐘的錄像課,因此,我就帶上教具,來到野馬川鎮初級中學,帶著一份忐忑的情緒進入八年級(1)班的教室給學生上課。內容是中國地圖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地理上冊第3章《居民與聚落》中第三節《聚落》。很快40分鐘就過去了,下課后,我很沮喪。自認為:當了這么多年的教研員,經常培訓新教師,聽過的課有上千節,其中,聽過很多優秀的課例,想不到真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如此之大呀。”以后,為追求自己上得好一些,在以后的時間里,在不同的學校上了幾次,與其說是上課,還不如說是一位教研員反思、成長的過程。要上好一節初中地理課,課前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一、課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
(一)課前要對學生進行充分的了解
對于借班上課來說,特別是初中地理課,有很多學生是不想學的,因為地理既不中考,又不參加會考。因此,上課前,要充分了解學生。課堂中設計的問題,哪些學生能回答,怎么回答,這些課堂上的生成問題,教師都應通過學生的地理教師進行了解。我提問學生:“你家居住在哪個聚落?周圍有什么基礎設施?”第一個問題好回答,第二個問題,學生答不上來,不懂得什么是“基礎設施”?這時,我舉例說:“學校、醫院、超市、公園等這些都是基礎設施”。學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這為我上課后面的內容奠定基礎。因此,借班上課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特別是了解學生對本學科知識掌握的程度尤為重要。
(二)上課之前要對課堂環境要熟悉
特別是要對上課教室里的多媒體要熟練。第一次在赫章縣第二中學上課時,對多媒體觸摸屏按鈕的功能不熟悉,結果,助力團的教師立即找來無線鍵盤和無線鼠標,問題才得到以解決。可第二次在赫章縣民族中學上課時,就沒那么幸運了,地理組的教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了無線鼠標。雖然最后都找到了辦法解決了問題,可是,我的內心是恐慌的,影響了上課的正常發揮和教學效果。因此,上課之前,熟悉教室里多媒體的運用是何等的重要。
二、課中要做的工作
(一)課堂導入要聯結上課的內容
第一次上《聚落》一節內容時,我出示很多聚落的圖片,在課堂中,由于選取的圖片離學生的生活聯系較遠,學生對圖片不感興趣,沒有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上課的內容聯結在一起。第二、三次時,我就問學生:“剛才出示的圖片、視頻中,看到你家居住的聚落了嗎?”這時,學生對學習就會產生極大的興趣。因為地理學科中許多素材來源于生活。因此,我們在備課時,就要關注上一個教學環節是為下一個教學環節打基礎的,哪怕是課前的熱身活動,也要和課堂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的聯結,讓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都為教學服務。
(二)課堂內容安排要恰當合理
《聚落》這個課時要完成三個內容:1.城市和鄉村;2.聚落與環境;3.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我第一次上課時,講到《聚落與環境》中第2個問題《聚落要適應環境》這部分內容時,下課鈴聲響起,上課被迫終止,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我們在上課時,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于那些學生預習能學會的知識,在課堂上就沒有必要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知識,同樣沒有必要講。在課堂上,和學生探討的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才能把握好課堂節奏,使學生在每節課都獲得最大的收獲。
(三)課堂中要精準鼓勵學生
不去嘗試,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離課堂有多遠。相隔二十一年的第一次課堂教學,讓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鼓勵學生時語句詞窮,只會用“好、很好、非常好、聰明。”之類的詞或短語,久而久之,會讓學生聽而生厭,不但起不到鼓勵學生的作用,還會讓學生不喜歡自己的課堂。因此,教師在課堂上鼓勵學生時,最好用評價性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既符合實際,又能起到激勵學生學習的作用。例如:“××同學思維敏捷;××同學有豐富的想象力;××同學反應很快;××同學分析得很細致……”
(四)課堂教學環節要完整
要上一堂好課,必須要設計課堂教學環節,并且要求要完整。一是課堂導入。可以是一首歌、一個故事、一首小詩、一段視頻或者是一組圖片,要求既與教學內容有聯系,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是授新課。教學環節安排緊湊,循序漸進,螺旋上升。三是課堂小結。課堂小結讓學生自己做,說出本節課有什么收獲。四是課堂練習。精心設計課堂練習,檢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本節課的內容。五是知識拓展。讓學生學習后會思考,這節課的內容是為了達到什么樣的教學目的,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
三、做好課后反思
上好一堂地理課,做好課后反思尤其重要。反思對教師來說非常重要,只有做好反思,才能在反思中獲得更大的成長。那些骨干教師、名師就是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反思中前進和發展的,現在以《聚落》一節為例,來談談教學反思。
(一)反思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本節課體現了地理科學探究的思想。學生的教學參與是本節的亮點,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得到全體學生的共同關注,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達到本節課設計的目的,體現了地理教學的新理念,讓學生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能解決問題。
2.本節課體現了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思想。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是接受者,更是參與者,本節課的多個環節都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地進行。學生與文本、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體現在整堂課的教學中。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在交流中學習,并獲得進步。
3.本節課體現了地理學科特點。本節教學將地理思維很好地落實在地理活動之中。以赫章縣為例,體現了地理核心素養中區域認知理念,課堂中讓學生學習身邊的地理,學習對學生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識無處不在。教師在活動中始終把握住地理思維的核心,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知不覺融入了地理思維的精髓,適合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
4.本節課體現了現代信息技術與地理教學整合的思想。本節課中,采用了無人機航拍技術,展示了赫章縣聚落的整體分布情況,充分挖掘地理教育教學資源,同時,讓教學內容的呈現具有多樣性(圖片、視頻、音頻等),大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黑板板書中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整堂課的內容有一個完整、清晰的認識。
5.本節課體現人地協調觀念。教學中學生懂得分析影響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同時聚落要適應自然環境。因此,本節課中,教育學生讓他們懂得保護聚落環境,在教學滲透環境教育保護法中,為學生滲透可持續發展觀和人地協調觀。
(二)反思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教學中,出現對極少數的孩子照顧不周。比如:班里的優生和有很大提升空間的孩子。
2.課后應留下問題讓學生課后思考:是居住在城市好還是鄉村好?同學之間展開辯論。
3.本節課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有待加強,要讓學生從不知不覺中過渡到下一環節的學習。
4.教學中出現了一個同學回答2~3次問題的情況,今后要照顧回答問題不主動的同學,讓更多的同學有展示自己的機會。
總之,地理教學中要體現了新課程理念,重視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課堂中重視在課堂中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生,讓學生通過和同伴交流找到問題的答案;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豐富多彩,處處都是地理課堂,只要學生用地理的眼光去認識社會,才能真正把地理學實,才能為學生的生活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