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精準扶貧的關鍵在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特殊問題特殊對待。立足新的社會發展時期,精準扶貧理念已成為扶貧開發的基本戰略,代表了扶貧工作的新趨勢和新方向。對于高校資助工作而言,高校是社會人才的培養基地,教育是防止貧困代際傳遞的重中之重,教育資源的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因此,應該合理發揮精準扶貧的優勢,以精準扶貧為基本指導方針,積極吸取經驗,強化助困、立志、強能多重扶助形態的優化組合與配置,構建科學的模式與手段,實現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有力引導,為新時期人才培養工作創造更加優質的條件。
關鍵詞:精準扶貧;高校資助;立體模式
“精準扶貧”概念的出現成形于2013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進行調研時提出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點批示。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根據批示要求,全面制定了精準扶貧工作的上層部署,正式促進了“精準扶貧”政策落實落地。同年,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落實精準扶貧政策,對標貧困目標人口,有的放矢,進一步豐富了精準扶貧政策的精神內核。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省進行考察時,重點提出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謀劃好脫貧工作,同時再次強調脫貧攻堅工作“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精準扶貧,首要在于精準識別,旨在通過一系列標準認定,精確辨別貧困區域,貧困群體,貧困成員,明確致貧原因及貧困類型;其次在于精準扶持,通過對貧困對象實際情況的具體分析,合理制定幫扶辦法,綜融物質扶持與精神扶持多種手段,保障幫扶效果體現于個人;最后在于精準管理,對貧困對象的長期發展進行實時管理,保障幫扶資源不浪費、幫扶支持不間斷。
資助工作是促進教育公平的基本途徑,是教育扶貧的重要形式之一。立足全新時代下的扶貧理念,高校資助工作如何突破傳統一成不變的簡單幫扶進而實現對學生經濟、志向、能力的多重立體化扶助,不僅是這個時代賦予這項工作的機遇,更是一個迫在眉睫的挑戰。
一、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現狀
如今,在實際資助工作的推進過程中,一方面,如何完善資助評定的相關標準及程序,從而達到資助工作的公道和公允,將高校資助工作引向精細化發展,實現精準幫扶;另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的實際開展,特別是誠信、感恩、自立自強的意識培養等重要環節,如何通過“助學”工作的逐步施行,從而達到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推動效果,在保障經濟資助的同時實現人文關懷,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做到既在經濟上幫助,又在思想上引導,在精神上培育,在能力上鍛煉,在素質上提升,有效改善資助育人體系中教育效果弱化等問題,也因其對象的復雜化,逐漸突顯出多樣化困境。
(一)重民主定性評議,輕精準定量界定
目前高校一般通過班級的民主評議,根據學生提供的家庭人員構成情況、年收入支出情況、患病或殘疾等特殊情況進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與資助,且多以定性方法為主,認定與資助的主觀性都較強,細化的標準體系尚不夠完善。師生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過程中也缺乏對其家庭真實情況的了解,單純依靠學生個人提供的說明和申請進行認定,難免會以偏概全、主觀臆斷。同時班級民主評議也存在著“一團和氣”的現象,資助對象的界定缺乏客觀性,容易受到環境影響。從根本上來說,這正是暴露了資助工作的評議方法過于簡單流于表面。如何科學地開展好評議,把握好界定,需要進一步優化革新,促使學校資助工作的形式和手段更具目的性,更有指向性,更加多元性。
(二)重獲得資助權利,輕爭取資助義務
在當前的高校資助體系中,只要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或被評議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生主體幾乎不需要履行任何義務,便可以無償享有獲得資助的權利。這些低要求的資助,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以經濟資助的簡單投放,容易造成貧困對象的行為異化,容易滋生學生“等、 靠、 要”的依賴心理。更有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把“困難”當作資本,認為國家、社會、高校資助自己是應該的,在面臨資助時挑肥揀瘦、消極等待,更有甚者還出現了“爭貧”與“不愿退出”的現象。在眾多的資助項目中,他們更愿意選擇能夠無償獲得的助學金、困難補助等資助,卻不嘗試申請生源地助學貸款,因為跑手續麻煩;不愿意爭取獎學金,因為學習辛苦;不愿意申請勤工助學,因為干活太累。久而久之便容易導致其目標缺失、甘于平庸,無法激發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向上、努力奮爭的潛力,也使資助工作偏離了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重經濟物質給予,輕思想意識投入
中央16號文件指出:“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新形勢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高校教育的重點任務和終極目標是為現代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培養優秀人才,高校資助工作是助力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環節,通過資助工作幫扶家庭經濟困難只是幫助學生完成學業的手段,而最終目標實則旨在培養適應社會的高素質人才。因此,作為高校資助工作人員,必須把握好這兩者的有效結合,以資育人,以資促人,只有達到了二者的連結不割裂,才能更好的為學生的人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而如今的高校資助工作,往往以經濟資源的簡單投入作為體現,忽視受助學生的差異化需求,人文關懷不足。雖然國家、高校當前也認識到了學生幫扶工作中勵志內容的不可或缺,但在實際工作中,因為種種開展形式的局限,鍛煉和教育的內涵容易缺失,扶志的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思想教育效果弱化。
(四)重短期幫扶成效,輕長期能力反饋
資助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對于當前高校資助體系而言,基本還停留在簡單落實政策的層面,也就是說,高校資助依舊是以“輸血式”的給予模式為主,短期作用較為突出,但學生的參與度不高、互動性不強,無法產生長期效果,也沒有彰顯出資助工作的再生功能,不利于“造血式”幫扶模式的形成。且當前高校的勤工助學工作存在崗位設置偏少、酬勞偏低、簡單勞務型崗位居多、學生能力提升的平臺較為局限等問題,不僅對學生的吸引力較低,而且對學生素質的提升也不明顯。為此,高校在學生長期發展方面的資助工作仍需革新,以物質經濟幫扶為前提,以技術能力培養為輔助,培養學生自立自強能力。
二、基于精準扶貧視閾下高校資助管理工作對策及建議
(一)多渠道資源共享,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精準定位
要實現扶貧對象的精準認定,不僅需要構建精準的識別機制,更需要強化及時的動態管理。首先,學生在進入學校前,高校要嘗試與生源所在地政府部門進行信息搭建,依托互聯網資源,積極促進經濟困難學生資源數據庫建立,從源頭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和實效性,精準定位貧困群體。同時制定精準資助的工作方案和實施細則,綜合定性分析和定量研判,強化精準資助過程管理。其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學校期間,高校資助工作者始終堅持對數據進行動態管理,實時更新學生信息及特殊情況,以確保對家庭經濟貧困學生資助的完整性及針對性。再次,部分經濟困難學生由于長期的自卑心態,會出現因不想吐露家庭情況而放棄受助的情況,因此,在評議相關經濟貧困學生資格時,還可采用跟蹤“校園一卡通”數據等方式,通過現實數據的呈現為學生的消費能力提供佐證,再結合多種方式進行綜合評估,探索不公開資助方式,提升資助的精準性。
(二)變“資助”為“獎助”,創新權利與義務對等的資助模式
目前,在一直以來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無償資助模式下,大學生們形成了相應的心理定勢和心理預期,因為無償性的資助模式,也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之間劃出了一道距離鴻溝。因此在資助過程中,應嘗試將無償提供給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轉變成只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專項獎學金,在保證資助群體不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資助育人工作的目的性。高等教育是非義務教育,解困不能完全依賴國家和社會,對于已具有勞動能力的大學生不應提倡非付出的解困形式,而因強調只有刻苦學習、勤奮進取、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學生才能夠享有。應重視勤工助學工作,培養學生自立意識和自強能力,幫助學生通過付出勞動從而實現自我解困、自我資助、自我價值肯定,將家庭經濟困難的擔子轉變成激勵自我努力的鞭子,時刻鞭撻自己,破解學生對短期資助的倚賴性,增加學生的付出認同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三)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形成全員育人格局
資助工作在由單純的資金幫扶轉變為“助困、立志、強能”立體模式的過程中,只是依賴家庭經濟貧困學生的自身努力是難以實現的,亟需輔導員、班主任、家長以及學生的共同參與,才能夠幫助經濟困難學生在生活、學業、心理、能力上得到全面改善。對于貧困,原因各不相同。但是,在脫貧過程中,思想指引才是關鍵,現在的大學生群體,不但要在經濟環境上得到改善,精神層面也需要得到提升。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因為生活條件的不足本身就存在較多的心理缺陷與不足,如果成長再面臨精神層面的貧瘠,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后期的健康心理及健全人格。因此,高校更要重視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輔導與人文關懷,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落到實處。
(四)設立高層次能力培養資助模式,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有強烈的脫貧需求,在資金上對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的幫助也許可以讓這些學生暫時地擺脫困境,但只有幫助這些經濟困難學生真正具備了脫貧的能力,才算在真正意義上幫助他們破解了貧困的困境。因此,作為高校資助管理工作,要加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力度,在對其進行資金幫扶的同時,也要投入對學生生存技能和工作能力的指導,培養起學生自力更生的能力。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視起勤工助學工作,挖掘出勤工助學的內在意義和價值,積極拓展勤工助學領域,提供一些能夠鍛煉學生能力的職位,幫助學生開拓視野,運用所學專業知道,提高個人工作能力,體現自身價值;其次,在對勤工助學工作的考核中,要充分引入優勝劣汰的競爭方式,讓學生在良性競爭環境下真正達到更好的發展效果;第三,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英語學習、計算機操作等方面的弱勢,以及在考證、就業培訓等方面資金不足的情況,可嘗試在資助體系中建立一個學生成長基金,鼓勵學生多參與對自己有利的培訓,進而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結語
每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身后都關系著一個家庭,更寄予了學校、社會和國家的深切期望。建立“助困、立志、強能”三位一體的高校資助體系是教育革新進步的內在需求,是學生成長成才的有利推手,是教育公平和諧的必然要求。在全力保障經濟困難學生有學上、有書讀的前提下,更要引領他們成長為一個有責任、能承擔、懂感恩、當自強的高素質人才。唯有如此,資助工作的發展才具備了積極的正向循環,資助育人的幫扶才體現出了真正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娜,郝軍,陳騫.輔導員視角下完善高校資助體系的研究與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06).
[2] 丁雯雯.“濟困—扶志—強能”三位一體貧困生資助體系之構建[J].學理論,2013(17).
[3] 莫飛平.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能力貧困問題及其應對策略探微[J].經濟師,2007(05).
[4] 張強.基于精準扶貧視角對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創新的研究[J].山西青年,2018(24).
作者簡介:徐子珺(1991- ),女,彝族,法學碩士,助教,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扶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