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衛蘋
【摘? 要】本文將通過藍海戰略中相關分析工具和具體原則,對于信托業如何應對資管新規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實質性的研究策略。有關于這方面的策略研究也是整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藍海戰略;信托業;資管新規;策略研究
引言
結合具體的數據來看,我國信托業的管理資產規模在2006年至2017年這十一年間始終都保持在一個高速擴張的狀態之下。其資產的擴張規模也由最開始的3500億元擴張到最后數據中的26.26萬億元。然而,我國的信托業管理資產模式卻在2018年迎來了自身的發展轉折點,2018年為了實現對不同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業務統一監管,國家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而其政策的實質性目的就是為了對我國的資產管理業務實現規范化監管。在這樣的過程中,2018年四個季度的數字也逐漸呈現出下滑的趨勢且具體數據的差距非常明顯。其具體規模從一季度末的25.61萬億元一直下滑到第四季度末的22.7萬億元。以“藍海戰略”的基本理論作為研究基礎,本文將對于我國的信托業應如何應對“資管新規”進行解決策略上的研究,以促進其未來的更加發展。
1.“資管新規”政策與影響
當前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也存在部分業務發展不規范、監管套利、產品多層嵌套、剛性兌付、規避金融監管等問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黨的十九大報告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三大戰役中首個要決勝的具體攻堅戰。而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上也將堅持強化金融股監管的專業性、統一性與貫穿性這一概念首次進行提出。資管新規主要目的在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統一同類資產管理產品監管標準、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更好地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處在快速發展狀態中的資產管理業務進行規范化的監督管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就在于信托公司是否能夠提升自身公司的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而“資管新規”中的相關政策對資產管理領域的影響主要可以總結為監管方面的統一標準管理,在監管標準上首先要實現信托、銀行、基金等金融機構的同質性;其次加強投資者責任,打破剛性兌付,并且嚴格尊重市場原則;最后,強化主動管理職責在受托機構中的落實,抑制通道業務,就層層委托下的嵌套行為進行限制,進而促進金融機構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2.信托業的“紅海壓力”
我國信托業所要面臨的巨大“紅海壓力”,就是“資管新規”政策最直接性的重大影響。而具體的影響程度本文也將結合于以下三個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研究。
2.1信托業展業的基礎變化
從《金融信托投資機構管理暫行規定》中的具體內容可見,與銀行相比起來,信托機構的資金要更加的寬泛。信托機構的資金既能夠從事相關實業的投資,同時又能夠開展更多的證券投資。如果要根據展業的基礎實踐分析,對于金融與信托業的本質部分,當時的信托公司卻并未把握住,這樣也就使得信托公司在治理缺陷問題、內部制度設置與管理形同虛設、發展業務盲目擴張、以及投資多元化等種種偏差在實踐過程之中紛紛出現。再有就是在尚未深入理解實體經濟產業鏈的情況之下,涉及過多從金融到實體經濟的行業。最后就是高息攬儲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違法經營,價格也在資本市場的操縱股票中經常失敗。
2.2制度紅利的逐步弱化
在我國的金融體系中,商業銀行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公籌基金、私募基金以及信托等相關業務,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都有所涉及.因此,其涉及到的相關業務定位也非常廣泛。整個金融體系在步入到資管新時代以后,在其具體的業態方面都將迎來大范圍重塑。通過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業務涉及范圍也可以預估出未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在我國資產管理業務中的重要地位。對于信托業的制度優勢而言,弱化的表現就十分明顯了。這對于那些戰略方向不清、定位模糊或者是綜合競爭實力有限的信托公司而言,無疑也是一場巨大的考驗。
2.3通道業務被嚴格規范化
一般情況下,“通道類”信托項目的資金端和資產端的發起都是由其他的金融機構所主導的,而均非信托公司。信托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僅僅是“通道”的角色。
單一資金事務管理類信托、家族信托、消費信托、股權代持信托是事務管理類信托主要涉及到的具體業務內容通常都由委托人驅動,而信托公司僅作為受托人。但事務管理類信托在實踐的過程中,卻還沒有一個相較為統一的認定標準。與“投資類” 或“融資類”相比,“事務管理類”信托項目其自身項目界限相較模糊,但所占的風險系數卻是最低的。因此,將單一通道類業務歸類在此項下,主要是為了減少風險資本的占用,由此導致此類信托規模大幅增加。
3.信托業的五項策略對策
3.1重塑市場邊界
對于實體經濟這一主體的有效服務,才是金融業的安身立命之本。這一觀點的具體依據在于實體經濟是金融業收益的最終來源。但對實體經濟的客觀性疏遠傾向,在金融業的發展邏輯中卻存在得非常明顯。現階段下,具體所獲得的股權性資金渠道在我國的實體經濟薄弱領域中相對有限。對于金融體系而言,增加這一方面的資金供給才是最為急迫的問題。金融機構橫跨于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以及實體經濟,因此,信托公司就可以在債權、股權、投貸聯動以及產業基金、顧問咨詢等多種方面的靈活運用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樣也就等于是滿足了新時代下實體經濟對于金融機構的綜合功能性需求。而信托公司在資產新規的環境之下,其展業工作過程要充分認識到實體經濟對于金融體系的重要性,同時更要明白自身的展業之本就在于對實體經濟的服務,防范金融泡沫的根本策略,也取決于信托業如何更好的服務于實體經濟。在某些角度上來看,助力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也等于是信托業的藍海。只有在這樣的共識戰略指導中,信托業才能夠實現與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理財業務的競爭中,通過主動管理能力來獲得更多勝算。
3.2提高對功能全局性的重視
金融體系的功能在我國現階段的治理體系中并沒有完全發揮出來,所以在信托業服務實際經濟的過程中就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全局性金融功能,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實現服務實體經濟方面的轉型與升級。在制定戰略規劃的過程中,不僅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著重于增加細分市場份額數據上的分析與成本估算上,而是應該突破原有的陳規以及固有模式中利益為上的觀點,堅持將質量與效益作為首要關鍵,針對于我國的實體經濟全局發展改變原有模式,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長久主線。
3.3突破現有的傳統產業需求
傳統產業是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充分競爭的紅海領域。因此,信托公司應更認真的領會國家的政策方針以及社會性的需求,將國家的戰略和人民的生活作為相關領域選擇中的重點。深耕細作加強行業的優勢,通過信托直接融資工具、股權、投資聯動、債轉股、資產證券等業務為實體經濟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綜合金融服務,加快戰略上的轉型,充分利用橫跨貨幣市場、資本市場以及實體經濟的制度優勢。
3.4制定合理的戰略布局
信托公司應根據以往的從業經驗與自身特性,梳理出自身行業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優勢部分,上升行業的共識高度實現信托業的價值與意義,從而更好的應對自身與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機構間的競爭局勢。針對于實體經濟特點,向項目公司安排合格的人員常駐繼而確保其項目公司的決策權,控制風險為實體經濟發展融資融智。最后根據服務對象的治理結構、風控能力、技術發展水平以及市場需制定出更為靈活的投資政策、具體方式、考核手段以及風險控制策略。
3.5克服發展障礙
信托公司要克服認知、資源、動力與政治等方面的組織障礙,在堅持貫徹藍海策略的過程中,形成“金融實業命運共同體”這一具體理念,在展業的過程中,制定出合理的激勵機制,從而調動人員在藍海戰略中的積極性與實施性,管理層也要處理好紅藍海業務間的過渡過程與實踐工作將有限的人資和財物資源集中在藍海戰略的業務之中,確保自身的順利發展。
4.結語
作為藍海戰略中的基石保障,價值創新的出現為人們在對于戰略的具體實施方法與思考層面上提供了一條全新的途徑,而在這一條途徑之中也能夠給使得藍海從紅海當中脫離出來,并且迎來自身的開拓之路。我國自2018年以來先后發布了一系列的資管新規,這樣也就意味著信托業“紅海壓力”的加重以及各金融機構監管標準上的同質化。
參考文獻
[1]卜振興.資管新規的要點分析與影響前瞻[J].南方金融,2018(6):66-72.
[2]邢成.金融體制創新與信托業再塑[J].中國金融,2019(18):50-52.
[3]袁增霆.中國信托業的邊界與變遷[J].企業家信息,2019(10):103-105.
[4]謝蓓.探索設計創新中的藍海[J].科教文匯,2019(9):123-124.
[5]唐超,付常青(圖).領導力的“藍海戰略”[J].中國醫院院長,2019(15):91-91.
[6]李將軍,范文祥.基于藍海戰略的信托業應對“資管新規”策略研究[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9(8):93-99.
[7]孫茜.淺談大數據時代的藍海戰略[J].科技視界,2019(9):23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