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阿長與〈山海經〉》教學為例,論述讓經典文本重放光彩的策略,提出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置導學案,倡導自主預習;搭建競賽平臺,增加導入環節的趣味性;緊扣學生認知規律,開展深度學習。
【關鍵詞】經典文本 預習 導入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94-02
部編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經典課文,出自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之手。經典老文再次入選部編版教材,就承載了全新的教學價值。教師要想讓學生從中收獲新知,就必須對文本進行解構,并積極探索新穎而高效的教學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精心設置導學案,倡導自主預習
初中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自主預習的方式率先感知并理解課文,先行掌握一些必備的知識,對于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作用很大。如果學生對新授內容毫不知情,課堂中就會出現對牛彈琴的尷尬狀況,最終難以形成師生互動的良性局面。教師可以采用導學案的形式,強化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指導。
在指導學生學習《阿長與〈山海經〉》這篇課文時,教師就采用導學案的方式,巧妙地設置了預習內容,提供了預習方法,指導學生展開深入、有效的預習。首先,在導學案的設置中著重引導學生通過課外收集資料了解魯迅創作這篇散文的背景,初步體悟文本蘊藏的內在情懷。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1926年所著,當時由于受到反動政府的通緝,他被迫來到廈門教學,但仍舊受到反動勢力的排擠,為此魯迅開始嘗試以回憶童年生活的方式,表達對童年保姆的懷念之情。當學生了解到這些背景資料之后,就能增進對文本的理解。
其次,教師需要借助導學案引導學生關注課文內在的結構關系,嘗試將文本中幾件相關的事件進行串聯,從文本整體視角初步感知人物的形象特質。教師可以在預習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圈畫出描寫長媽媽的語句,并嘗試用批注的形式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比如:從阿長與作者講述的一些封建式道理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傳統且封建的婦女;從阿長給童年的作者買《山海經》可以看出,她是一個心地善良、樂于助人的人,從而理解作者對長媽媽的尊敬和喜愛之情。
最后,教師可以依托導學案引導學生收集并自主閱讀其他名家對這篇文章的點評,借助名家獨到的視角、精妙的語言獲取多樣化感知的渠道,形成積極的預習體驗,從而為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
二、搭建競賽平臺,增加導入環節的趣味性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環節對于后續教學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以在學生自主預習的基礎上,采用知識競賽的方式導入新授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動力,給學生提供展示預習成果的平臺,形成良性互動的教學效果。
比如,為了提前預測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教師就需要合理設置知識性的問題。首先,組織學生進行知識搶答,激活學生的原始經驗:“你在之前的閱讀和學習過程中,曾經接觸過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其次,奠定基礎性的學情內容,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魯迅先生的作品,思考魯迅先生對于家鄉、親人的情感是怎樣的?再次,聚焦本篇文本,引導學生思考:“你覺得課文中所描寫的阿長在作者成長的過程中究竟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你是通過課文中哪些主要事件感受到的?”最后,拓展閱讀認知:“魯迅的其他作品中,還有哪些文章描寫了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教師借助這一系列問題,以知識競賽的形式進行導入,不僅能夠展現學生自主預習課文的成果,還能為接下來的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氛圍。
三、緊扣認知規律,開展深度學習
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緊扣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開展深度學習。教師在《阿長與〈山海經〉》教學中可以先后運用自主探究法、合作深入法、讀寫結合法,將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課文的最深處和表達的精妙處,幫助學生成功地解讀文本,為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首先,運用自主探究法。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要避免全盤灌輸、機械傳授的教學尷尬局面,而應將教學的關注點從教師之教向學生之學轉變,運用交流探討的方法,幫助學生對文本內在意蘊進行深入的挖掘,以便于學生將自己的解讀成果進行交流。比如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在文章中所流淌出來的情感時,教師就可以設置這樣的問題:“在文章中,作者多次提及‘討厭‘不耐煩和‘憎惡等不同情感的詞語,你覺得魯迅真的很討厭長媽媽嗎?如果并非如此,那作者的情感指向究竟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當學生的認知興趣被充分激發出來之后,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中相機采取積極的交流方式,將學生的認知思維引向文本內在情感之中。有的學生總結了組內的觀點,認識到作者之所以這樣寫,是從兒童的視角來表達的,只是一種單純而局限的認知,同時也與長大之后魯迅對長媽媽情感的變化形成了巧妙的對比,從而更加鮮明地展現了魯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其次,運用合作深入法。這篇課文的整體結構相對鮮明,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文中所呈現出來的情感進行體悟,感知作者從討厭到敬仰,再到憤恨,最后到產生新的敬意的變化過程。教師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從中探尋最能揭示情感轉折的語句。比如“最討厭的是常喜歡切切察察,向人們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鮮明表達出童年時代的魯迅對長媽媽的討厭,而“我有一時也對她發生過空前的敬意”又巧妙地展現了魯迅對長媽媽的尊敬,但后來又因“謀害老鼠”事件再次陷入了對長媽媽的憤恨之中,最后又因為長媽媽購買了《山海經》恢復了對她的敬意……如此循環往復的變化,就讓學生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深度探究,真正讓學生形成更為鮮明的認知,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朗讀中梳理文本內在結構,并相機體悟文本蘊含的豐富情感。
最后,運用讀寫結合法。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的綜合性課程。關注語言的課堂需要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巧妙的言語實踐,推動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運用。對于初中生而言,讀寫結合是統整、兼顧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教學策略,對于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在能夠雙重提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的地方,引導學生對此進行深入解讀,比如這篇課文中運用較為廣泛的細節描寫,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生品味、借鑒的地方。比如“喜歡切切察察”“低聲絮說些什么事”“點著對手或者自己的鼻尖”“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等動作描寫,都生動地描繪了長媽媽的形象,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這些細節深入而細致地關注人物的個性特點。此外,作者還采用了詳略得當的寫作策略以及欲揚先抑的寫作方法,這些都值得學生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借鑒。為此,教師可以搭建多維實踐平臺,引導學生嘗試將從課文中學到的寫作方法運用到寫作中,在閱讀與寫作并進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能力。
經典課文的教學不能依循老一套的方式,而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生內在認知能力,幫助學生對文本進行豐富的解讀,讓經典文本在有層次的解讀中獲得新的生命力,煥發新的光彩。
作者簡介:黃春華(1979— ),廣西陸川人,一級教師,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