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的英語寫作教學主要注重學生語言表達的得體性和連貫性,著重強調西方文化的培養,反而忽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促進作用,這樣不僅不利于學生跨文化交流意識的培養,而且還阻礙學生英語學習觀的形成。本文筆者將會試從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意義、存在不足的原因及解決途徑三個維度等三方面分析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書面表達
【作者簡介】楊晨,福建省永安市永安一中。
【基金項目】本文內容為三明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18年市級立項課題《高中英語課堂內外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研究》(課題編號:JYKT18041)的研究成果。
最新出版的2017版新課程標準,對高中階段英語學科提出更高層次要求。該標準指出,高中階段的學生要在學習和使用好英語的前提下,更能了解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進而增進中國和其他國家間的交流合作。該標準還規定了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從內容的設計上應幫助學生樹立多元文化意識。從情感角度上看,要加強對祖國文化的理解,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情懷。加強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為中華文化的傳播打好基礎,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因此,加強傳統文化滲透是新課程標準背景下對英語學科的要求。而書面表達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項重要內容,它起著銜接輸入與輸出的作用,在寫作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能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語言知識更好地融合,加強國家間的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的競爭力。英語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應注重課堂的高效性,在提升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一、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積極意義
在寫作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更深程度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更精準地用英語表達好、弘揚好中國傳統文化,以促進中華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及不同國家間的合作。新課程標準背景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提出了文化意識的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落實英語學科素養的體現,同時也是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
傳統文化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學好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有助于學生了解我國的文化和歷史,有助于提升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意識,促進學生民族自豪感地樹立,從而增強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在寫作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促進文化品格的形成,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指導學生成長為有深度文化內涵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青少年。
二、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不足的原因
1.教師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意識。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大多忽視傳統文化滲透的作用。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深入及英語學科素養的落實,大多數教師已經在日常教學中加強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的深化,但對于我國傳統文化滲透的力度還不夠,僅僅停留在表面,這種意識的缺失造成了學生對傳統文化不夠重視,無法激發出學生表達出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另外,迫于應試考試和教學任務的雙重壓力,使得部分教師即便是有滲透傳統文化的意識也缺少時間進行教學實踐。因此,在寫作教學中缺少了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
2.學生缺少跨文化交流意識。因為應試考試的需要,學生大多注重自己的語法知識和應試能力的提升,反而輕視了更為重要的語言表達的培養,造成了“文化失語”的現象。我們學習語言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增強不同國家、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這要求學生不僅要學習優秀的西方文化,更要繼承和弘揚好我們自己國家的傳統文化,使得中國文化更加穩步地走向世界,加深世界對于中國的深度理解,而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卻很少注重此方面的培養。因此,作為教師要注重學生英語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國際文化交流意識的形成,這都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滲透作用。
三、高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途徑
1. 作文選材上滲透傳統文化。作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一種潛移默化力量,傳統文化的滲透。在寫作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以傳播傳統,以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輸出。在作文材料的選擇上可以選用與傳統習俗、傳統節日相關題材,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能夠潛移默化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力量。
2.作文講評上滲透傳統文化。在作文講評中滲透傳統文化也是深化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講評的過程中可以先對傳統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從作文題目出發,又不依賴題目、拘泥于題目,而是根據題目內容去演化,去拓展。在講評中滲透傳統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教師有意識地在講評過程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使學生學到傳統文化中更深層次的內容,從而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文化素養。
高中階段在寫作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有助于學生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不同文化間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所以要注重寫作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作用,注重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作用,為樹立我國文化自信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亞琴.淺談高中英語作文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