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輿情引導是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之一,當前輿情引導工作因缺乏系統性,出現了工作機制缺乏協調、教育體系缺乏多樣、社會資源缺乏協同等問題。系統引導是把輿情引導工作作為統一的整體來觀察和分析,能夠更有效地實現輿情引導的整體性、多樣性、協同性等方面的統一,在系統思維指導下,更有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徑。
關鍵詞:輿情引導系統;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模式
新媒體時代輿情引導對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輿情的發展方向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隨著社會傳播方式的變化,輿情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復雜化、多樣化、極速化的特征,然而在輿情引導的工作過程中仍面臨缺乏系統統籌、協同不夠、機制僵化等問題導致輿情引導的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不佳,引領力缺乏,因而亟需改革當前的工作模式,推動建立包括輿情引導系統理念、輿情引導協同機制、輿情引導隊伍、輿情素養培育等在內的輿情引導系統、以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
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下系統輿情引導內涵
輿情引導,故名思議是對發生在一定社會群體中、網絡空間上的輿情按照一定的理念、遵循一定的原則、實現輿情向特定方向轉換的一系列做法的綜合。系統理論認為,多個相互聯系的要素以特定的規則結合在一起,便可稱為系統,而系統思維正是“借助‘系統這個詞所把握的整體性概念來整理我們的思想,強調把握對象的整體性,強調把思維成果系統化”。同時,系統具有“多樣性、相關性、一體性特征”所以系統需要結合多樣性、相關性、一體性等特征來分析。基于此,可以認為輿情引導系統就是把輿情引導工作作為系統來觀察和研究,強調分析、研究它時,把握輿情引導工作的一體性和多樣性,重視輿情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聯系和區別,實現要素間系統協同。
二、輿情引導系統與思想政治教育系統高度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包含實施主體、實施環境、工作機制、目標功能等各要素組成的系統工程,具有系統屬性,而輿情引導系統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這些要素與輿情引導系統的各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密不可分,甚至是高度一致的。因而輿情引導的系統化才能更好地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規律,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輿情引導系統多樣性、相關性、一體性等特性的契合: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建設契合系統的協同性,因而需要對輿情進行系統引導。第二,輿情引導系統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建設的內容設置具有契合性。輿情引導系統要求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體系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多樣又統一的整體。設置諸如監管、引導、吸引、課堂等全面而多樣的輿情引導體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針對性、準確性、有效性。其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素融合與輿情引導系統的一體性契合。輿情引導的資源和環境是實踐教育系統內較活躍的要素,它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內外的客觀存在,這些客觀存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統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彼此之間是具有深刻聯系,結合為統一整體。
三、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輿情引導系統機制的困境
(一)輿情引導機制缺乏系統協同
高校輿情引導機制缺乏協同,缺乏校內外結合的系統性統籌和頂層設計;其次,當前高校輿情引導系統普遍存在系統評估機制不健全不科學的問題導致考核上過分注重量化,存在重形式輕方法、重成果輕過程、重指標輕體驗等諸多的問題。高校輿情引導過程中,輿情的引導工作缺乏廣泛學科教師參與,以黨政部門和輔導員為主的較單一教育和引導主體無法充分發揮學科優勢以及部門協同引導作用。
(二)輿情引導機制缺乏多樣性
高校輿情引導機制缺乏系統性的邏輯建構,多以“被動式應對”“運動式教育”等活動的形式出現,且周期較短,無法形成系統合力促進教育效果。高校輿情引導機制的單一化設計導致同質化現象嚴重、層次性缺乏,沒有形成理論學堂、實習實地體驗、重點考核評估等相互關聯、交叉融合的狀態,對輿情場的反應不夠系統有效,難以使學生獲得全方位實踐體驗和感知教育。
(三)輿情引導系統要素缺乏相關性研究
輿情引導系統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有賴于內部系統各要素的組合、完善,當前在輿情引導系統內部對校內環境與社會資源的相關性研究薄弱,校內外資源整合難度大,作用難以有效發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活動以獨立開展為主,校內部門合作開展的程度尚且不足,校際之間合作有限、社會參與度低等問題更加凸顯。
四、輿情引導系統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探索
(一)把握科學的輿情引導系統理念
輿情引導系統需要用科學的理念為指導,通過系統協同、多樣體系、注重要素間作用等方面下功夫。通過建設部門協同、學社協同、家校協同、政企協同、校企協同等系統協同機制,促進“育人合力”的形成。同時,基于高校的實際情況,在相關專業培養方案中,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內容,注重層次性,制定指導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方案,融入輿情素養教育機制,選聘優秀導師講學、授課,通過系統化的“專家”、“意見領袖”、“大V”等主動的輿情引導教育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發展。最后,輿情引導系統建設主動對接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需求,優化結構,更新內容,改進方法,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標達成度與社會滿意度融合。
(二)創新輿情引導系統工作協同新機制
基于教育實際,構建輿情引導系統協同機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統性要求。為此需要發揮理工科高校的在創新、創業等方面的優勢,協同政府、企業、社會資源,構建家校、政企聯動的協同新模式。其次要充分利用理工科高校貼近產業的優勢,推進校企合作。簽署聯合培訓協議,設置紅色創新實驗班、聘任紅色教育導師等形式,共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過周期性、點對點深入合作的長效機制促進高校資源與社會資源融合,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體,構建校內、校外協同機制。
(三)設計多樣化輿情素養培育體系,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
培養體系建立的目標就是提升教育效能,即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是一個教育主體之間雙向互動、時空共在、感性與理性相互融合的集成系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輿情教育和素養的課程設置不僅要扣緊時代的脈搏,更要具有多樣性。廣泛科學地在課程中融入輿情素養教育,選聘優秀導師講學、授課、指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獲得感。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中不斷探索體驗式教育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形式,推動開展學生獲得感和體驗感較強的體驗式教育活動。其次,優化學生評價指標,提升輿情素養在學生評價中的占比。輿情素養作為學生綜合發展的重要指標,對全面性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學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建設中,要充分將第一課堂、第二課堂進行融合,全方位、多維度開展工作,將輿情素養培育貫徹始終。
(四)深度融合,探求輿情引導系統發展新模式
輿情引導工作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輿情引導系統是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思考探求二者發展新路徑。首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地培育和輿情引導系統培育基地建設,促進校企聯合,推動輿情引導系統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會企業、培育基地等方面的資源融合。其次,按照共享的原則,集聚師資、課程、平臺、資金等資源,協同培養具有融合視野的“輿情引導”人才,組建輿情引導隊伍。根據學科情況和區域經濟狀況成立再高校創新創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聯盟、紅色網軍等建設上實現育人資源的課程、師資、平臺共享。最后利用網絡信息化,開展線上線下多渠道互動教學培育,高校之間相互開放輿情反饋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臺,互派骨干教師交流,互相引進課程,拓展教育空間。
參考文獻
[1] 苗東升.系統思維與復雜性研究[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01):1-5+29.
[2] 論系統思維(一):把對象作為系統來識物想事[J].系統辯證學學報,2004(03):3-7.
[3] 寧文英,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概念、生成與結構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26-30.
基金項目:廣東工業大學科研項目《高校網絡輿情引導對意識形態引領力提升的研究》(編號:2018XG06);廣東工業大學科研項目《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網絡輿情引導機制研究》(資助專項);廣東工業大學科研項目《基于系統思維的理工科高校意識形態引領力提升路徑探究》(資助專項)。
作者簡介:徐超(1989- ),男,漢族,山東臨沂人,碩士,講師,廣東工業大學應用數學學院,研究方向: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生工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