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融合協同育人對推動院校各專業應用型改造具有積極推動作用。不僅可拓寬學生的發展方向,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學生的理論水平、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顯著提高,還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提升專業知識水平的機會,教師的專業應用能力可以得到較大提高,對學校的自身發展及其影響力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學研協同;實踐基地;多元合作
為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近年來,高職學院積極調整專業方向,主動與企業對接,建立校企共同體,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多元育人模式,踐行現代學徒制。
校企融合協同育人對推動院校各專業應用型改造具有積極推動作用。不僅可拓寬學生的發展方向,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學生的理論水平、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顯著提高,還為教師提供了學習和提升專業知識水平的機會,教師的專業應用能力可以得到較大提高,通過學校教師與企業業師共同開發應用性課程、應用性教材、項目案例庫,制定更適應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求的專業核心課程,對學校的自身發展及其影響力具有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一、當前校企合作育人體系構建狀況及存在問題
校企合作育人體系構建是以企業技術平臺為依托,以院校專業為基礎,利用專業工程師培育基地、課程實驗中心等平臺,聯合企業共同開展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模式探索,在人才培養體系優化,實踐平臺共建,雙師型師資團隊共育、人才就業聯盟基地建設。院校與企業之間通過合作建立校企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構建“由廣到精、由淺入深”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建立快捷的高質量就業通道,形成培訓-實習-就業緊密銜接的校企合作就業服務特色。
當前主要校企合作育人體系有基于實習基地的技能強化模式:依據產業發展需求,優選實習基地,組建校企合作虛擬班,基于企業案例強化學習行業新技術,提升專業技能;基于校企團隊的項目實戰模式:學校教師、企業專家組建教學團隊,共同設計案例項目,共同開展實訓課程教學和考核,使學生掌握專項技術能力;基于特色班的校企深度融合育人模式:學校從大學二年級開始專門組建特色班,并與企業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展課程資源建設,共同開展師資培養,共同開展就業服務,共同培養素質高、技術精的高級應用人才。
當前校企合作育人體系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隨著建設工作的不斷推進還存在一些問題:學院育人能力亟待提升。學院雖然按照企業標準培養了特定技術生態圈亟需的專業人才,但學院自身培養人才的能力提升較慢,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需要進一步完善校企融合的學院治理體系,加強企業對學院的指導,加大對院校的政策激勵,激發動力,使學院緊跟相關技術領域發展步伐,真正成為人才的培育基地;學院的實踐基地建設亟待加強。隨著學院與院校相關專業不斷融合,應用型專業發展逐漸成為重要方向之一,在人才培養過程也從單純的技能培訓考證,提升到知識、技能、素質、文化多方面協調發展的綜合化培養,需要企業推出激勵政策,鼓勵企業深度融入院校人才培育過程;學院的專業、課程體系亟待擴展、優化。學院的專業課程體系需要向專業技術領域快速擴展,并需要及時推出新技術方向課程,但這些課程主要是用于培養學生的專項技術能力,忽略了相關技術通用能力的培養,這也使得學院培養應用人才的能力打了折扣。因此,需要擴展專業技術培育方向,構建通用技術與專項技術相結合的專業課程體系。院校應校積極開展專業的改革,從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實踐條件、師資團隊等多個方面進行持續不斷的優化和改革。
二、建立校企共同體,創新多元合作模式。
在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引領的三次工業革命后,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核心特征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正在蓬勃興起。高職院校可依據《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圍繞服務裝備制造、智能農業裝備、工程機械等支柱產業,以院校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為引領,以數控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等專業為支撐,來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技術升級,與企業可合作開展訂單培養,建立國家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和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將院校專業設置緊密圍繞智能制造產業的發展。校企之間的緊密協作,聚焦學院建設和人才培養,在校企合作機制、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學員就業服務等方面不斷深化合作,建立校企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共同建設行業學院,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共同實施教學過程,校企合作高質量就業;共同分享建設成果,校企合作共贏發展,實現協同育人。構建“由廣到精、由淺入深”三種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將企業與院校課程資源多層次、多維度融合,實現企業崗位知識與高校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接融合,形成校企全方位協同育人特色。建立快捷的高質量就業通道,形成培訓-實習-就業緊密銜接的校企合作就業服務特色。
建立校企共同體,創新多元合作模式。院校可與企業簽署校企合作協議,按照“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的原則,合作共建教學平臺。共同分享建設成果,校企合作共贏發展,共建共享是校企合作能夠長期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校企合作過程中,應充分考慮雙方的關切點和利益點,使雙方的合作關系越來越緊密。通過企業的支持,院校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特色專業項目建設將會取得重大的發展,專業特色會不斷顯現,有力促進專業人才的定向培養。深化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將院校專業全面開展應用型改造,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技能類應用型人才,并以應用特色專業和學校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項目為載體,以校企“共建、共享、共贏”為指導原則,深入開展校企合作建設,打造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基地。校企雙方所簽訂的校企聯合培養協議應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長期的,進而將校企雙方在數控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中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固化下來,使校企雙方成為責任和利益共同體。為進一步促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可將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落到實處,院校與企業開展訂單培養,通過建立特色教學平臺,雙方可在現代學徒制培養、師資互聘、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開展更深層次的合作。
三、搭建產學研協同育人平臺,提升專業內涵建設
利用企業自身的技術研究所、技術研發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平臺,聯合社會層面行業協會會員單位的資源力量,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校企合作改造應用型專業,通過與企業合作建立人才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深化校企合作,推進人才培養研討,通過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方案認證暨專業共建研討會,優化制定基于企業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建立校企專業共建、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并通過特色班開展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學校以自身專業為基礎,嵌入企業培訓認證體系,實施“學崗融通、課崗對接”教育模式來強化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聯合企業作為合作單位,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委員會和專業建設委員會;組建專業教師團隊,積極開展社會培訓、技能鑒定和科技服務等工作。為企業進行專業技能培訓,承辦企業或社會層面培訓以及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對維修電工、數控車工等的技能鑒定。通過與企業技術人員合作共同進行聯合技術攻關和裝備創新,組織專業教師為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技術服務。
學院可與合作企業合作編寫專業教材,完善學徒培養的教學文件、管理制度及相關標準。簽訂學生、學校、企業三方培養協議,確定學生和員工的雙重身份,實現學院招生與企業招工的同步。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校中廠企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便利條件,建立課堂、實訓車間和實習企業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半工半讀,做到工學結合。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本位,與企業共同進行職業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結合行業企業標準及國家職業資格標準,確定現代學徒制專業的課程和學習領域,構建“平臺+模塊”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建設應用型課程體系的建立,院校要按照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以三種職業能力為導向,確定核心課程群并組建校企團隊進行重點建設,共同開發應用性課程、應用性教材、項目案例庫,注重提高課程與企業需求的適配度,構建既能支撐學生中長期職業發展需求、又能滿足高質量就業要求的模塊化課程體系。校企合作建設應用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校企共同制定師資培養計劃,分年度選派學院相關專業骨干教師參加專業技術師資培訓,培養特定技術方向師資人員,進而為學院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同時學校與企業可互派教師與員工深入對方機構學習交流,建設“雙師型”課程資源建設與教學團隊,并通過行業協會、企業、咨詢公司等途徑選聘行業、企業資深骨干進入學校開展授課,共同開展實施教育部產學合作項目。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學校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將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設備、生產視頻等實踐要素以微課、慕課等形式生動、真實呈現,建成與實際崗位緊密貼合的資源課程,制定學校導師和企業師傅選拔標準,建立雙導師培養、考核、激勵制度,成立專項課題小組,組織進行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的創新研究等相關課題研究,不斷深入探索校企合作發展的道路。
四、共同實施教學過程,實現校企合作高質量就業
將職業教育理論學習、技能培養、創新創新培養、工匠精神塑造進行系統安排和優化布置,著眼于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全局,優化專業技能和創新培養、理論與實踐、基礎與專業、校內實訓和生產實踐等方面的關系,探索并實踐“專創融合”,支持學生參加各類職業技能大賽和創新創業大賽,實施學分替代,使學生素能得到全面提升。探索建立并完善“班級-專業協會-創新工作室”三階式創新創業培養模式。“以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以興趣愛好為基礎、以企業真實項目為引領”建立專業協會和學生創新工作室,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同實施教學過程,校企合作高質量就業,校企合作育人體系中理論教學可在學校完成,實踐教學可在企業完成,通過“課程質量標準與企業需求對接、教學內容與崗位任務對接、教學情景與工作情景對接”等三個對接,實現學習過程與實習、工作過程的有效銜接。校企共同組織成立相關理事會,促進學生高質量就業。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通過企業在院校設立企業獎學金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不斷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積極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質、職業精神全面均衡的課程培養模式,將職業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將職業精神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五、結語
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職業教育與產業的緊密融合、職業院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是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必要基礎,是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一種類型教育的獨有特點,更是廣大學子通過職業教育實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獲得人生出彩機會的特別通道。職業技術院校應始終堅持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驅動職業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動能,職業院校應與行業企業共建命運共同體,努力推進專業人才培養和產業轉型升級協力前進。通過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在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源供需預警機制建設、技術工藝與職業能力標準開發、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與課程建設、中高職銜接貫通人才培養、實訓實習基地和教學資源共建、聯合招生與用工推薦、校企間人員互動交流、“互聯網+”產業平臺建設、技術技能積累與創新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實現校企多元投入、產教互通融合、資源共建共享,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驅動職業教育的快速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 馬成榮.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7.
[2] 肖放鳴.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
[3] 徐科軍,黃云志.校企合作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4.
[4] 劉春玲,楊鵬.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問題及內涵發展路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
[5] 陶言誠.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及展望[J].職教論壇,2013.
基金項目:2018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高校思政專項)“三‘為并進、產教融合”,校企共建“三全育人”體系研究,項目負責人:宋錦韜,項目編號:L18BSZ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