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就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形成的緣起,探討了德育教育在培養職業人才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論述了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關系。針對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路徑做了一定的探討。希望探究出一條怎樣把高職院校的職業素質教育、德育教育和就業教育完美融合的路徑,以期望對高職院校怎樣培養出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職業道德高度融合的合格技能型人才做出一些思路參照。
關鍵詞:就業為導向;高職德育教育;滲透;職業素質教育;路徑
一、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教育是職業教育面向社會的出路,德育教育是培養職業素質人才的途徑
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是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引導的產物。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指標的審批與本校的就業率掛鉤,每個專業方向招生人數的多寡與本專業當屆就業率關。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就業率決定著高職院校的學生規模,同時業影響著此校一個專業的繁榮。而這些現象背后顯示出社會對特定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技能,素質綜合因素的評判。本校學生就業率高,用人單位愿意形成長期委托培養(訂單培養),這就是對學校培養人才質量的肯定和褒獎,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原動力。進一步講,特定專業就業率也是社會對專業需求的風向標。社會需要一直在動態變化中,高職院校能夠捕捉的直觀信息就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即就業結果。所以,以就業為導向根據社會所需培養人才,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選拔標準即職業綜合素養來培育塑造人才,是高職院人才培養方案達成的共識。
怎樣把學生就業所需的素養融入到在校期間的教學活動中呢?專業課培養計劃必不可少,培養具有專業技能的學生這是高職人才的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即培養學生做事的能力。高職院校不同于其他的短期技能培訓機構,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使命就是育人,培養學生做人。學校應通過設計體系化的德育教育教學環節,培養既具備專業技能,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職業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職業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會,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就業創業能”明確了高職學習者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及就業能力三者的重要性。李克強總理也強調:“要把提高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要讓受教育者牢固樹立敬業守信、精益求精等職業精神”這些理論的提出,反映了黨和國家對高等職業教育特征的全面定位,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受教育者職業精神的培育、職業能力的養成高度重視。
這里講的以就業為導向的德育教育,就是不以簡單追求就業率結果為終極目標,而是強調培育具有較強職業素質人才的過程。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用德育教育的過程,滋養學生,使學生成為社會高素質職業人的追求,培養社會所需的應用型專業技能人才。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關系
(一)高等職業院校德育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把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作為追求和目的
高職教育的主要使命是為社會培養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專業技能人才。這類人才要具備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質,較好的專業素質。近年來隨著高職的數量增多,學校招生人數的擴大,有些學校人才培養方式仿效大學的教育模式, 這使高職學校培養的人才與本科院校差別不大,就業中不能突顯“職業技能人才”特征,導致高職院校學生出現就業優勢不明顯。因此,高職院校不得不面對的一項重大問題: 如何提升自身培養人才水平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筆者認為,在探索 “高職教育培養職業人”理念下,在學生職業素養養成中,德育教育應成為培育職業道德的主要途徑。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想教育工作會議上的有關重要講話精神,要以思想政治課為主渠道,多渠道育人,全方位育人。 而職業素質教育則在大思政環境下育人與職業能力之間起到了銜接作用。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有助于培養高職學生與崗位相適應的思想道德素養,實現高素質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德育的主要包含職業素質培養和就業引導,這些是職業教育的必要內容。職業崗位需要的人才,不僅需要專業技能,還要符合職業生活的品德和素養。所以高職院校要把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理念貫穿于德育工作的全過程,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最終目標,也作為衡量德育效果的標尺。
(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成為職業素質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一個關于企業對高職院校畢業生能力需求的調查中可以看到,用人企業在所有求職者的素質中,最看重求職者道德素質,其次是求職者的能力,最后才看求職者的知識。在綜合素質的考量中,企業也是最看重求職者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敬業精神。因此,在職業素質培養中德育教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把以就業為導向職業素質教育融合進德育教育中,有針對的根據社會需要和高職院校學生的特色轉變德育理念,實現德育教育手段方式的轉變、內容的創新;探索出以就業為導向的德育教育和職業文化教育的融合方法途徑;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總思路,還是養成職業素質的必經之路。這也是決定高職院校以就業導向的教育理念貫徹,為社會提供服務性合格人才功能能否實現,能否適合社會,市場及企業對職業人需求的支配性因素。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滲透職業素質教育的路徑
(一)以就業指導為手段,進行德育教育,提升學生職業素質
高職院校對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就是對學生開設職業道德的宣講,訓練,最后實現養成。而這一結果可以通過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日常生活規范的遵守等教育過程,實現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目的。高職院校可以把德育教育融入就業教育,指導學生加強職業意識、樹立職業理想、培育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職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品德,增長他們面對未來職業領域挑戰的本領。學校可以通過設置一些課程把就業指導,德育教育融進課程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就業方面,職業道德方面,職業素質方面全面提升。通過系統的教學任務,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前景,會不斷根據現實形勢,調整自己的就業目標,訓練能力,實現順利就業。高職校園的個性特征和本質要求是培養職業素質,這也是引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向的風向標。
在學校的學科設置和開設專業時,設計以就業為導向的德育系列課。而且將品德意識考查融入到這類課程的教學,課程考核中,促使學生形成職業意識和行為習慣。引發學習者對自身未來職業規劃和對社會發展的責任感,培養在提高自身品德時用就業意識做參照,用自身高尚人品為就業增磚添瓦。
(二)把擇業觀念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作為高職德育的主要內容
以就業為導向,首先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就業上的綜合反映就是擇業觀。擇業者正確的擇業觀應該是與自己所處的時代相適應,符合時代要求與社會發展同向同行,同時具有廣泛性和可調適性。高職德育應當把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國家精神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結合起來,使學生具備更加切合實際和具有鮮明時代性的擇業意識,符合當下社會對人才多元化,深層次要求。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 :“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培育也需以《綱要》為依據,以形成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要道德觀。使其具備較高的職業道德的素養,以期在將來的職業生活中,按照職業道德規范履職盡責,不停提高自身素質,完善職業道德、人格和品質。
(三)構建立體化的教育平臺,強化學習者職業風尚的養成
德育教育不僅僅是課堂書本能夠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學校能解決的問題。它是受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地域文化等多種因素的不斷影響。 因此德育教育就是要調動一切可能影響學生的品德形成的人員,創造全員育人,大思政育人氛圍和環境,從而實現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等育人環境。在以就業導向的高職教育理念指導下,高職德育教育依據學生就業領域開展富有行業特色要求和專業需要的教學內容,同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形成從家庭到學校衍生到社會的一體化的德育鏈條。
強化構建職業道德文化平臺,與團委學生處工作相結合,創建品牌論壇、文化沙龍、優秀校友課堂,請企業人進校園。 讓學生進企業頂崗實踐,通過具體的企業環境和企業文化制度的熏陶,使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深入學生內心,為他們步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構建校內外職業實踐的機會和平臺,在實際中提升職業素質
課堂的道德思想要成為內心的一種行為習慣,必須在實踐中去養成。最終才能實現知和行統一。因此,通過組織校園實踐,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德育實踐活動,鼓勵學生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構建興趣小組,各類協會、志愿者服務。在活動中鍛煉學生能力,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強化學生德育意識的提升。 把德育教育的相關內容巧妙地融入各項校園文化活動當中和社團活動當中,以活動育人。制定明確而詳實的社團學生規則守則,獎勵激勵制度,責任與權力明晰。堅持將激勵機制與規范約束并重,獎勵與懲罰并重。 讓學生在學校就樹立起社會運行的規則意識,獎懲制度,從而敬畏規則,遵守良好的公序良習,為形成好的職業習慣奠定堅實的基礎。
校外的實踐活動,可以結合假期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真正把所學應用于生產生活的第一線。也正是這些實踐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和對自身的認識,明確自己所欠缺的知識及素養,及時培養自己的能力,塑造自己的品質。 勤工儉學及社會兼職等各項實踐活動,也能夠使學生在具體的社會事務中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學習到學校學不能交給的知識,從而鍛煉職業適應力。學校,家庭,社會通過不斷地對學生進行職業引導,讓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觀,全面提升綜合素質以及職業能力。
四、結語
高職院校不是一般的社會技術培訓機構,從宏觀上講高職教育承擔著培養人才的重任,但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學生就業。 從微觀上講,學生就業的前提是掌握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就業只是結果,而培養是過程。如果只單純地強調以結果為導向往往會造成盲目追求就業結果,而忽略了培養過程。所以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融入職業素質教育,既要求對結果的重視,又要求對培養過程和正確方向的把握好。 從就業結果看,企業不僅需要高技能而且更需要高職業素養的員工,這樣才能真正為企業發揮作用,才能真正與企業無縫對接。如果把專業藝比作是一個人的硬件,那么職業素養就好比于一個人的軟件,軟件和硬件總括起來決定一個人的市場競爭力和就業優勢。
參考文獻
[1] 郭麗麗.就業導向視角下的高職德育教育改革探索[J].新疆職業教育研究,2011(4).
[2] 王匯.職業素質培養視域下的高職德育模式改革[J].教育與職業,2014.
[3] 王琳霞.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與德育工作的融合研究[J].科教導刊,2016(8).
[4] 吳巧燕.高職院校德育課程開發研究[D].南昌大學,2012.
[5] 李云梅.論高職院校德育與職業素質養成教育有效推動良性就業[D].201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9年度全國職業教育科研規劃課題“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德育教育滲透職業素質教育路徑研究”(編號:2019QZJ020)。
作者簡介:樊亞蓉(1978- ),女,甘肅人,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