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
摘 要:我國在自然資源利用方面存在的較多問題,嚴重制約著對自然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利用與管理。為此,人類必須實現對自然資源地持續利用,實現對自然資源中的核心部分,即耕地資源進行保護,進而為人類的生產發展做好保障工作。本文主要對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及耕地保護的方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自然資源;持續利用;耕地保護
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使得人類對自然資源,特別是耕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深度、廣度不斷拓展。這為人類帶來了極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使得自然資源接近枯竭,人類生存的環境不斷惡化。因此,要從持續利用自然資源的角度出發,對自然資源,特別是其中的耕地資源進行保護。
一、解決自然資源持續利用中存在問題的方法
人類在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時,通常會遇到以下幾種問題:第一,將經濟效益的獲得完全建立在對自然資源進行無限地投入的基礎上,導致大量資源被浪費或環境不斷惡化。第二,未能將行政權力實施在應當實施的地方,忽視對自然資源地合理配置,使得自然資源被很大程度上地浪費或破壞。第三,未能對核算自然資源的理論進行深入理解,以錯誤的理論指導資源核算工作,加速資源的破壞、浪費。第四,對自然資源的使用管理不合理,制約了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工作的進行。為使這些問題得到解決,需要對自然資源進行持續利用,建立起自然資源持續利用的模式。
(一)確保并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產性能或功能
從對自然資源進行持續利用的角度出發,人類通過利用自然資源,從而獲得到的物質財富與經濟效益應當是穩定增加的。因此,人類應確保并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產性能或功能,而具體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維持現有的自然資源利用水平,在經營的過程中,改變以往的掠奪式經營模式,做好資源的開發利用規劃,從而保持甚至提升自然資源的生產性能,改善生態系統功能不斷退化的狀況。
(二)壓低利用自然資源中存在的風險性
人類在對自然資源進行利用時,存在于這一過程中的許多因素都是難以控制的,因此利用自然資源本身就伴隨著一定的風險。這也是自然資源持續利用的一個側面。為此,需要采取合適的方法壓低利用自然資源中存在的風險性。
例如,在結束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后,可以開展相應的后效評估工作,若后效評估得出的結果,即風險程度不夠合理,就需要對開采資源的場地進行后期補救。或建立壓低風險程度的資源利用模式,也是可以起到壓低風險的效果的。
(三)確保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符合經濟規律
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活動是需要受到經濟規律,特別是市場經濟規律的約束的。無視市場經濟規律的自然資源開發利用活動,或許會在短期內為活動開發者帶來較大的經濟消息,但這種活動本身并不會長期持續存在。
例如,資源開發人員可以對當下的市場經濟規律進行了解,從規律本身出發,制定合理的自然資源利用方式,如加大對資源開發區域的環境和生態的研究的經濟投入,并對資源開發利用稅、環境保護稅等進行征集,進而使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活動在符合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向著節約資源、保護資源的方向不斷發展。
二、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及耕地保護的方法
自然資源又可以被細分為多種不同的資源類型,如生物資源、耕地資源、森林資源、礦產資源等。而這其中的核心資源類型則為耕地資源。在對自然資源進行持續利用的基礎上,對耕地資源進行保護,可以起到改善農民生活條件的效果,并滿足國家糧食自給的要求。保護耕地資源的方法可以被分為三種,這三種方法分別是:
(一)確保必須的耕地數量
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非農業建設對耕地進行占用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但目前擺在廣大人民面前的更為迫切的問題是在人們對耕地進行占用時,忽視我國人均耕地資源少這一現狀,進而導致很多耕地被占后,得不到高效率地利用。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耕地數量的法律法規,但這些法律法規并未得到很好地實施,臨時批地用地的情況頻繁出現就足以證明這一點。因此,有關確保必須的耕地數量的方法,主要集中在決策部門的工作方面。
例如,在對法律法規進行制定時,需要在考慮清楚中央與地方在制定法律法規方面難以取得共識的情況的基礎上,提升處置與審批權限方面的層次,避免出現用地部門自行批地的情況。法律法規中的規定要嚴謹,類似涉及到“大體上”“基本上”等的規定要有明確說明,不能給各部門留下空子,杜絕鉆空子、打擦邊球的現象,進而對必須的耕地數量進行確保,使耕地保護工作進行地更為順利。
(二)保護并提高耕地資源的質量
相比較于在保護耕地數量方面做出的工作程度,在保護和提高耕地資源質量方面做出的工作,目前還處在尚未完全開始的狀態。截止到2000年,國家通過分析全國范圍內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區的耕地質量變化,完成了國家耕地質量的研究報告。在這之后,不少的科研部門、產業單位斷斷續續地開展了耕地質量監測方面的工作。基于這樣的現狀,可采取的保護并提高耕地資源的質量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國土資源部發揮在保護并提高耕地資源的質量方面的工作的帶頭作用,鼓勵其他各部門,如科研部門等參與到這項工作中來,多方協同工作,對全國耕地質量監測系統進行建立,并定期利用先進技術,對已建立好的監測系統進行完善。從而對全國范圍內的耕地資源質量情況進行深入了解,并根據具體情況,或推進農業區域內的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或鼓勵廣大農民將農作物的秸稈進行還田,引導人民耕地質量保護工作的進行,進而提高耕地資源的質量。
(三)提高農業生產與農民的收益
目前,借助耕地資源獲得的農業生產與農民收益還是偏低的。較低的收益使得農民對保護耕地資源工作的參與積極性不高。為此,需要采取合適的方法,提高農業生產與農民的收益。
例如,政府可以鼓勵社會各界對糧食和農業生產給予適當的資金扶助和支持,監督農業生產向著企業經營和生產產業化的方向發展。堅持聯產承包制的推行,收回農村人口中已獲得城市戶口的人員所承包的土地,收回或調整長時間在農村企業工作的農民所承包的土地。
三、總結
本文通過對自然資源持續利用的基本特征進行分析,并從兩個方面出發:第一是確保農業持續穩定發展,確保糧食自給問題的實現;第二是提高農業收入和從事農業生產人員的收入,進而總結出對耕地進行保護的方法。
參考文獻:
[1]杜東紅.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及耕地保護[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4X):71-72.
[2]陳百明.可持續發展,自然資源持續利用及耕地保護[J].中國土地科學,2017,11(A10):5-7.
[3]王曉敏.耕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辯證思考[J].農機化研究,2018(05):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