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的課程內容主要涵蓋基礎性的數學知識和培養邏輯思維的發散問題練習,其重點在于培養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分析能力,為其今后在理科性學習中打下基礎。相較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數學教學中學生常常和數字打交道,容易讓學生感到單一和枯燥,同時數學問題又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著綜合性的考量,很多孩子覺得問題過于抽象很難理解。如果將數學教學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就可以有效解決上述的問題,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對生活中問題的觀察力和探究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小學生;數學教學
數學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非常廣泛,是一切理科教學的基礎工具學科,但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很難發現身邊的數學問題,只是因為學生對生活中的各個原理的觀察力還偏弱,所以無法發現這些數學原理應用的渠道。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正是需要啟發學生去思考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自己在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又能讓學生體驗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提高學生對于數學學科的學習熱情。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授課過程中多聯系生活實際,將枯燥的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知識就在他們的身邊,帶領學生領略到數學世界的魅力所在。
一、 將數學課堂延伸到生活當中
教學不應只限定在教室里面才能夠進行,事實上在生活中處處都可以成為開展數學教學的“教室”。數學教師在生活中發現有關數學的小問題,都可以嘗試讓學生去解決,運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試卷上的問題,可以給學生帶來滿足感,促進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自信心。
例如,在組織春游的時候,每個學生都會帶一些食物,學生先記住自己食物上找到參考零售價,教師隨便報出一個數字,根據參考價相加后得到這個數字的學生要快速地抱在一起,沒有在規定時間找到伙伴的同學就要被淘汰。被淘汰的學生還是可以繼續參與游戲,安排他們圍在旁邊幫老師檢查抱在一起的同學金額對不對。這樣即使被淘汰了,學生依然可以參與到游戲中,練習加法運算。通過反復練習這個游戲,數學教師可以增加師生間的互動,與學生一起游戲,縮短師生的距離感。游戲本身還可以幫助學生鍛煉加減法的算法使用,提高運算的速度,將教學練習自然而然的融入進了游戲當中,學生脫離了教室壓抑的教學氛圍,參與熱情更高,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有些孩子玩著玩著就找到了訣竅,算起題來的速度越來越快,作為裁判的學生雖然算得慢了點,但是準確率卻提高了。在這樣自然又愉快的氛圍下,孩子們不僅練習到了課堂上學習到的加減法算法內容,還體會到了數學游戲帶給他們的快樂,讓數學課程不再是平日里書本上單一枯燥的數字,而是真正成了孩子們生活中的游戲伙伴。即使這次春游結束了,這個游戲缺并不會結束,孩子們還是可以在課間休息時一起玩這個游戲。而數學教師也可以時常參與到學生的游戲中去,隨時更新游戲的玩法,把加減乘除都融入游戲里去,真正將數學課堂延伸到了學生的生活當中。
總有部分家長和學生覺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性太小了,好像除了買東西要算算錢數就根本用不上數學知識了。這是對數學教學極大的誤解,作為數學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知道,數學并不只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其中蘊含的邏輯規律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是隨處可見的。除了設計游戲,數學教師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和生活中細節有關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排水井蓋大多是圓形的?為什么停車牌是三角形的?為什么抄近道的時候要直著走?這些問題其實都有應用到數學知識,只是太過司空見慣了,被認為是常識性的問題了,所以學生就忽略掉這些生活細節了。數學教師應當去引導學生思考這一類的問題,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數學問題的觀察力和探究力,這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 營造生活化的教學氣氛
生活化的教學氣氛是指讓學生在相對輕松自然的氛圍下學習數學知識,這不僅能夠減輕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的心理壓力,還能夠有效的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分析思路,加強師生間和同學間相互的交流。在數學問題上,很多問題都不是單一的解題思路,雖然有最有效最快速的解題方法,但其他的方式也并不是錯誤的。例如三角形的經典練習題,兩個三角形組合在一起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圖中有多少個角?通常最快速的解題思路是先找出一個的角,然后找出兩個角組合在一起的角,最后角數相加得到答案。在實際教學中,如果教師直接講出解題思路,孩子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同時也阻礙了學生自身分析推理能力的發展。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計算后,答案正確的學生分享自己的解題方法,讓學生不必拘束,只要是討論問題的聲音統統勇敢地說出來,說不定會有更新穎的想法,給數學課堂增添一個亮點。
數學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專項的數學問題討論班會,學生化身小數學家,對于提出的數學課題各抒己見,探討其中的數字規律和計算方法。在班會上,數學教師不再是以老師的身份教授知識,而是一個課題的提供者并不提供任何討論意見,學生作為一個“參議員”要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分析課題中存在的邏輯關系。班會教學形式新穎趣味性高,再加上孩子們平時在家里做不了主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所有參與熱情會非常高。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只需要適當給予一些思路啟發和引導的問題即可,讓學生遠離課堂的嚴肅的教學氛圍,像在生活中一樣不受拘束說出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更重要的是建立了學生對數學的自信心。同學間的相互交流彼此啟發,更能夠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更加輕松。
三、 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創設生活情境的方法一般是通過游戲、故事造境,環境營造,媒體輔助等來聯系生活、模擬生活。通過創設情境,增加了數學課程的趣味性,通過聯系生活實際,縮短了學生與數學知識間的距離感,更有助于數學教學的開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三角形特點時,可以用教學課件為學生展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形實物。讓學生從這些圖片中找出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在哪里?三條邊在哪里?三個角又在哪里?這些生活實例包括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三角尺、三角屋頂、停車樁,同時也包括了很多日常不常見的事物金字塔、吊橋、飛機的機翼等。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學生能夠在照片中反復找三角形的特點,鞏固了所學的知識點,同時還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了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數學教師還可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使用教學道具來實際創設生活情景,在講解數學問題的時候可以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作為參照物,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問題。在低年級加減法計算講解時,由于學生對數字還處在認識的階段,有些難寫的數字學生不認識,對于數字的概念也比較模糊,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學生日常常見的水果或是小動物來代替數字,幫助學生完成計算。比如,將8+9=?轉換為老師今天買了8個紅蘋果和9個青蘋果,那同學們可以幫老師計算一下,老師一共買了多少個蘋果嗎?提問過程中將蘋果貼紙貼在黑板上,將數字轉換為蘋果的圖案。這時可能有的同學會通過查數的方式取得答案,數學教師可以結合同學查數的思路對學生計算進行進一步的啟發。從8個蘋果中挪出一個蘋果放在9個蘋果里面,這時黑板上就呈現7個蘋果和10個蘋果。教師進一步進行教學,“同學們,8+9答案是兩位數,現在這里有10個蘋果了,是不是在十位數上老師就可以寫成1了?”同學們通過黑板上的蘋果數,可以清楚地理解夠10個了,所以要在十位數上寫1。“那剩下的7個蘋果,老師就把7寫在個位數了,對吧?”通過這樣的講解過程,可以將演算過程拆分成兩步,幫助學生理解。最后教師再將計算的過程用正確的演算格式寫在黑板上,學生因為已經真正理解了演算過程,所以對于只是換了書寫形式的演算格式就更容易接受了。
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思維邏輯和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多結合生活實際,將教學內容與生活相融合,幫助學生去理解抽象化的數學知識,激發學生對于數學的學習熱情。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于身邊數學問題的觀察力和探究力。
四、 結束語
生活因數學而精彩,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如此廣泛,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從生活中出發,多去發現生活中所涵蓋的數學知識,將數學知識的應用渠道教授給學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世界的魅力所在。在日常教學工作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通過生活化教學,讓數學知識不再是課本上單一枯燥的一堆阿拉伯數字,而是變得更為貼近生活更加生動有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結合實際生活,讓數學問題的邏輯關系從抽象的數字邏輯轉換為更為學生更能理解的具象化實際事物,幫助學生去理解數學奧秘,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海燕.生活里的數學: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人文之友,2019(22):225.
[2]黃文塔.巧用生活魅力 展現課堂精彩: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當代教研論叢,2015(3):63.
[3]潘麗萍.讓生活之水澆灌小學生數學思維之花:淺談生活化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的運用[J].讀寫算:教育導刊,2014(9):184-185.
[4]張馨月.巧引生活之水,澆灌學生數學思維之花:對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索[J].語數外學習,2018(1):44.
[5]朱富根.讓生活之水澆灌學生數學思維之花:淺談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模式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16):55-56.
作者簡介:
胡春艷,江蘇省宿遷市,江蘇省泗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