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青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課外實踐作業對于學生來講,既是一項實踐活動,也是學生可以自由探究學習數學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講,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不應該只限制在課堂教學當中,合理的數學課外實踐作業同樣可以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提高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外實踐? 教學策略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課外實踐作業是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數學知識的主要途徑,也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的方式,激發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開拓學習數學的思路,豐富對于數學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自己,不斷提升自己。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外實踐作業的相關思考作出簡要分析。
一、趣味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在剛剛進入學校時,對于周邊新的環境可能還不太適應。對于較為死板的課堂教學模式或許也會感到無聊。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去營造一種游戲教學氛圍,使同學們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中,這樣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降低老師的教學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老師在講述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節內容時,老師可以先在黑板上舉出長方形或正方形的例子,然后課下由學生分組討論或是學生自主尋找生活中所見到的長方形和正方形。讓學生在培養觀察力的同時,加強學生對生活數學知識的了解,加強學生與數學之間的熟悉感和趣味感,逐漸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參加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繪制,因為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到這一環節中來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學生來講,這時候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參與者,會認為自己是教學這一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這會讓學生擁有極強的參與感,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小組合作,培養團隊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階段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策略,可以幫助學生培養交流的意識,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效益。學生通過交流溝通,互相探討學習方法,有利于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問題,便于學生之間進行查漏補缺,相互促進,提升數學學習能力。而且相對于老師,學生之間溝通頻率更多,更有助于學生交流溝通能力的提升。教師通過不斷創新小組合作的教學形式,能夠帶給學生們新鮮感,滿足這一階段學生心中的好奇心,幫助教師構建高效課堂。
例如,學生在小學數學階段每天會有很多的數學練習題去做,但是每天學生的完成效果卻并不理想。有的是學生本身自制力差,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又缺乏相關人員的監督,因此在作業完成能力這一部分有待提升。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幫助班級學生改善這一現狀。小組成員通過互相監督,互相督促,互相檢查的方式,讓學生在作業訓練上的完成效率大大提升。為避免學生在小組內部出現抄襲的情況,老師可將學生作業分層次下發,比如每個小組成員1號練習題為一單元,2號成員為三單元等。
三、豐富課外閱讀,拓展學生視野
讓學生在閱讀中獲取知識,是學生自主學習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逐漸學會不再是單一從課堂獲取數學知識,開拓了學習思路。教師通過讓學生的課外閱讀,引導學生學會將數學知識活學活用,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老師可以在每個學期讓學生制作一張學期閱讀卡,讓學生在上面記錄每學期所閱讀的有關數學學習的課外書目。在學期末,開設讀書交流周,讓學生們將本學期所閱讀到的數學知識進行交流,來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
四、結合生活實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樣教學也離不開生活。小學教學更是如此,而數學教學往往是比較抽象的,思想較為單純的的低年級小學生或許并不能直接理解類似問題。所以為了便于學生們更加直觀,簡單地理解相關的數學知識,在小學數學課外實踐作業這一過程中老師可以適當結合生活中的例子進行教學,從而降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接收難度。
例如,在學習“克與千克”時,如果只是通過課本教材進行教學,學生只是認為它們僅僅是計量單位,是一種專用術語,卻不知道該如何呈現出來。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比如一袋薯片的包裝袋上寫著總重量:75克;小瓶的洗衣液上標明了:1千克;面粉袋上標著:20千克等等。然后由此提高學生對“克與千克”的已有認知,讓學生從實際生活的氣息中感受到數學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在生活中就會養成觀察數學信息的習慣,進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和在生活中建立數學模型,促進學生對于數學模型思維能力的培養。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課外實踐作業對于學生數學學習的影響,要讓學生親身體驗,親身實踐。在全面實施新課程的今天,課外實踐作業教學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
參考文獻
[1] 謝文運.淺談小學數學課外實踐作業的設計[J].甘肅教育,2001(11):78.
[2] 劉耀.新課程下對小學數學課外實踐作業的探索[J].遼寧教育,2005(0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