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銳
【摘要】初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課堂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陣地。教師應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獲取大量正能量信息,產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有利于把他們培養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代新人。基于此,本文對從歷史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作了系列探討。
【關鍵詞】課堂;責任感;策略;實踐;認知
初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處在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處于青春期,思維活躍,有較強的個人主觀意識,但同時又是心智容易左右漂浮不定的時期,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有較強的自尊心,情緒波動大。在這一時期,教師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德育功能,通過課堂教學,牢牢把握住學生接受信息能力強的黃金階段,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三觀”。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接受教師對教材的講解、分析、引導,能獲取大量正能量信息,容易產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因此,教師應通過課堂這個主陣地,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展開教學,引導學生以史為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的精髓,不斷鞭策、勉勵學生積極地迎接人生中的每一個機遇與挑戰,逐步把他們培養成為對社會有責任、有擔當、有作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代新人。
一、歷史課堂是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陣地
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歷史科知識內容大多年代久遠,學生由于時空的差異,思維認識及價值觀容易產生偏差。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應結合古今時代背景,對歷史事件、人物、社會發展趨勢進行客觀地分析、引導,讓學生學會辨別美丑、善惡、是非。通過講解教材內容,帶領學生博覽古今,認清歷史自身的發展規律。透過歷史現象,領會中國文化、歷史事件、人物內在的品質,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復興意識。在社會生活中踐行良好的社會責任,提高自己的社會行為能力,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為實現中國夢添磚加瓦,從而激發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逐浙養成健全的品格。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教材,主要為中國現代史內容,其中有很多有關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素材。如:“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可以分析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今天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都是幾代人歷經艱難困苦而取得的成績,引領學生“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歷史照亮未來,征程未有窮期”,引導學生深刻剖析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更能深刻領會到建設美麗中國夢的重任,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鼓足干勁、勇于擔當。
二、在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策略
基于多年教學實踐和經驗總結,在歷史課堂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溯本清源,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認知能力
提高學生認知水平最基本的渠道是課堂教學。教師在教學中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等技能,把課本知識融合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高對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如講授八年級歷史上冊第19課《七七事變與全民抗戰》(人教版),這個事變能激起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是因為國家受到侵犯,民族到了危亡的時刻,如何理解這個時期“抗戰是每一個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可以把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結合起來講。黨中央一聲令下,醫務人員、解決軍戰士及各條戰線的工作人員都奔赴湖北武漢抗疫前線,到后來采取的一系列防疫措施,全民減少外出、外出時一定佩戴口罩、居家隔離……這一時期,我們的責任和義務就是“宅家”,不外出、不串門、不聚集。所有防范措施就是為了減少感染,減少發病,把更多的資源留給已感染的人們,就是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這樣,與原本時空久遠的歷史知識便有了交集,從而激發學生產生責任認同、責任擔當的勇氣與意識。
2.時政結合,激發產生社會責任感的時代動力
初中生思維活躍,有敏銳的新鮮事物接受能力。在課堂中,教師通過講授教材中的文本知識,結合當今世界的一些政治、經濟、文化等進行必要的分析,尋找吻合點、知識點與時政熱點或距今較近的,或能所見所聞的事件進行綜合對比、探討,更能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在講述我國的四大發明時,引出問題“為什么發明火藥的中國,卻沒有給自己國家帶來更多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當洋人拿著火槍、火炮,滿清政府卻還在用冷兵器壓制民族思想和人們的創造力;當西方國家思想和技術都在日新月異進步,工業革命蓬勃發展時,清朝還在“扎著小辮子”閉關自守。與之時政相對比的,如2019年我國“嫦娥四號”、“長征五號”“雪龍2號”“5G商用牌照的正式發放”……一系列的科技隆重登臺,與中國近代史閉關自守進行鮮明對比,能激發學生產生強烈的時代責任意識——要想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揚,不斷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品質,就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青年學生的勤奮努力。
3.運用實踐,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行為能力
實踐活動是為了讓學生能有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通過感性的認知和實踐,進一步理解文本知識,產生出有責任、要擔當的思想念頭,養成實實在在的行為意識,并在社會生活中形成一種自覺的行為。如講授“從國共合作到對立”這一單元,我充分利用鄉土歷史,讓學生或網查、或聽老人講述、或查史書等,收集“湯坑戰役”“豐順農民運動發源地”歷史材料,然后學習小組推出代表進行講述。當學生講到機槍掃射到墻上的彈孔至今猶存,紅軍標語、標記仍然還在;紅軍醫院、兵工廠、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二支五團等舊址都保留完好時,讓他們不再覺得書本知識離自己太遙遠,學生會頓覺歷史親切了許多。此外,我多次承擔指導學生參觀舊址時解說的培訓工作。學生能從類似的社會實踐中,歷史知識體系與社會實踐的有效融合,對書本知識、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認知更加透徹,引導他們思考“我能為國家、為社會做些什么?”“革命先烈在艱苦的環境里都能舍生忘死,我在如此優越的環境中該如何做?”等等,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重要性、迫切性,更容易明白自己肩上的神圣職責。
總而言之,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有利時機,發揮課堂教學主陣地的作用,讓學生能從教師的課堂教學中獲取更多的認知,實現教材、課標要求的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樹立為黨、為國家、為人民勇于擔當的崇高理想,讓他們成為敢擔當、有作為的、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馬志明.淺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8(7).
[2]馮麗,鄢麗. 如何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J].讀與寫,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