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香
【摘要】長期以來,閱讀教學是小學階段語文學科教學當中的重點和難點。五年級小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尚處于發展期,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的形式往往會有顯著的效果,一方面可以深化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還能培養小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整體而言有利于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提升。因此,本文根據在教學實踐中的教學實例,探究在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部分不單影響著學生的語文學科成績,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學科學習和學生未來發展,閱讀教學部分承擔著對學生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多方面的培養使命。語文老師必須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在讀與寫融合的教學模式下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在讀與寫的促進融合中提升語文整體水平。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作用分析
第一,讀寫結合能提升學生寫作效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是以教材中的文本為基礎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實現靈活的閱讀,學生在寫作時能主動寫,能有話寫,即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源源活水”,學生在寫作時不再是才思枯竭的狀態。讀寫結合的閱讀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讀寫融合的契機,學生在面對寫作時心理負擔與思想負擔減輕,寫作的效率也明顯提高。
第二,讀寫結合能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閱讀教學中實現讀寫結合能以書面的形式表達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寫作是一項縝密有嚴謹的語言重組和表達的過程,在這項創作實踐展開過程中需要學生反復思考和構思,有利于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單純依靠朗讀文章難以達到寫作的境界,這恰恰表明讀寫結合是學生走進文本深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的重要選擇。
第三,讀寫結合能培養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閱讀教學中的讀寫結合是實現寫作和文本的密切關聯,學生在模仿優秀文本的創作中發現其中值得借鑒的閃光點,啟迪個人的文本創作思維,培養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與一般的寫作不同,讀寫結合的思路更像是學生語文學科學習的助推器,能讓學生的思維在有一定高度的優質教材文本中汲取營養,綻放個人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具體策略分析
第一,做批注的讀,時時刻刻的寫。讀寫結合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環節應形成師與生的意識和習慣,將讀寫結合落實在課堂的分分秒秒當中,把握好閱讀教學的細節并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讀寫結合并不要求學生在閱讀文本基礎上快速寫出成型的文章,而是以簡單的詞語、精簡的句子著手。在語文學科的閱讀教學中,有批注的閱讀往往是實現讀和寫融合的基礎。例如,在閱讀五年級下冊的《祖父的園子》一文時,實時對文章中的詞句進行記錄和標記,將“毛嘟嘟、胖乎乎、圓滾滾”等詞語標記出來,還有類似”鳥飛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等有感染力的句子,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對字詞短語做好批注,在品鑒的過程中將零碎的感悟與想法隨時記錄和積累,通過文字或圖畫的形式及時記錄靈感,產生實時的閱讀反饋,再實現從批注整合到寫作創作的過程,發揮批注在閱讀過程中的價值,也不斷發揮批注在寫作過程中的價值。
第二,感知文章的讀,應用技巧的寫。閱讀的過程即學習他人的寫作思路和技巧的過程,實現讀寫結合是讓學生吸取文人墨客的創作經驗后進行再創作。閱讀不是機械化的行為,有感情的閱讀和感知文章是為領悟其寫作方法和技巧并應用于個人寫作過程當中,實現讀的過程與寫的過程密切銜接。基于此,語文老師作為引導者需要剖析教材,以閱讀文本中的一個字、一個詞著手給予學生寫作的啟示,探究作者的寫作用意,在學生寫的過程中適當點撥。例如,在閱讀五年級下冊的《手指》一文時,文章整體的語言風趣幽默又有感染力,“他永遠不受外物重裝,所以曲線優美,處處顯示著養尊處優的幸福”,這句對中指的描寫生動又形象,將中指的特色描繪的淋漓盡致,讓學生用同樣的語言風格展開仿寫能應用閱讀文本的技巧。五年級的小學不再局限于低中年級小學生單純的詞句訓練,而是能在感知文章的基礎上展開仿寫,在對整篇有系統感知的前提下實現整篇文章的仿寫創作。
第三,感悟事理的讀,獨特立意的寫。五年級的小學生認為寫作難,只因學生缺乏認知生活和感悟事理的能力。由于學生對世界的認知不充分,生活經驗匱乏,缺乏真實的立意和感悟,在寫作時難以脫穎而出,寫出熠熠生輝的文章。語文閱讀教學中,語文老師們借教材中的景色、故事或人物幫助學生感受未有親身經歷但卻感同身受的情境,在閱讀他人的描寫中領悟人生哲理,獲得審美體驗,感受生活中的事理,不斷提升個人對生活、對世界的認知水平,學會多維度思考問題、認真對待生活,在寫作時自然能有清晰又獨特的立意,不斷提高讀和寫的水平。例如,在閱讀五年級下冊的《田忌賽馬》一課時,學習實現從劣勢到優勢的轉變,謀略在先,實戰在后,感悟人生哲理,獲得人生啟示,在面對相關的寫作要求時才能理性從容地面對,寫出有創新、有質感的文章。
第四,深入理解的讀,內容延伸的寫。寫作的過程是作者表達對客觀世界認知的過程,而寫作的對象是引發作者思考或感慨的事物或話題,基于此,語文老師的閱讀教學需要促進學生對文篇的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展開內容延伸的擴寫或續寫行為,實現對讀和寫的練習。不同學生對不同題材文章的拓展延伸點也有所差異,學生結合個人的思考續寫和擴寫,是發散個人寫作思維的過程。例如,在閱讀五年級下冊的《跳水》一文時,文章戛然而止讓很多學生意猶未盡,組織學生對水手將孩子救上甲板后的內容續寫,再對比托爾斯泰的原文后續創作,實現想法上的碰撞,肯定學生的思維延伸創作,有利于實現讀和寫的融合。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而言是重要的積累過程,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提升寫作素養,在寫中提高閱讀水平,夯實語文學習基礎,提升語文學科素養,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優質文本,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讓閱讀與寫作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楊文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 名師在線,2020(08):11-12.
[2] 李燕梅.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的應用策略[J]. 當代教研論叢,2020(01):34-42.
[3] 饒學娥. 以閱讀促進寫作,以寫作強化閱讀——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探析[J]. 亞太教育,2019(11):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