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歡心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腳步的日益加速和移動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西方文化對我國少年兒童的影響力在不斷地增大。目前,我國社會上一些商家,為了對商品的促銷,夸大對“洋節”的宣傳,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對于自己民族的傳統節日習俗和文化挖掘不深、宣傳不夠、導致很多的兒童及其青少年因為新奇而盲目趕時髦,熱衷于過“洋節”,反而對待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熱情不太高。如此種種的社會現狀,使得小學生未能真正理解或接受我國傳統節日的習俗和文化。“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是《美術課程標準》對美術課程的要求之一。因此,教師在美術課中,有意識地融合傳統節日文化,從而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了解和認同,讓我國的少年兒童更加理解并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具有非凡的意義。
【關鍵詞】小學美術;傳統節日文化;融合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之一。我國傳統節日是歷朝歷代無數勞動人民感情、思想和智慧的自然結晶,承載著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文明,蘊含著勞動人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中人文與自然規律的豐富文化內涵。它約定俗成,是具有豐富內容的特定時間。我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意義和價值是不僅能夠使有效地使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血脈和文化得以傳承,還能夠有效維護中華民族團結,幫助我國勞動人民建設良好的和諧社會,實現每個民族、家庭的融洽和睦。美術教育是一種學科教育,它包含美術本體及教育功能,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融合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意義非凡。
一、基于近幾年國家政策效能
中華民族祖先順應大自然中萬事萬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在這歷史長河的不同歷史時期,由科學、經濟以及自然的各種社會生活仔細雕琢,在經歷了那漫長的歷史變遷與發展之后,孕育出了獨特的中國傳統節日。自新世紀以來,我國黨和政府非常重視中國傳統節日的繼承和弘揚問題,比如,在2017年1月份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強調“對于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一系列中國傳統節日,要做好振興工作,實施具體的工程項目,切實豐富節日的文化內涵。”此外黨和政府還采取了一些的措施和行動,這就證明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特殊重要性,對傳統節日重要意義的著力強調,體現了我國黨和政府充分發揮對民俗文化的積極推動作用,為建設文化強國、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戰略思考。
二、基于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美術是文化的載體,同時它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新課標不僅提出美術課程要“關注文化與生活”的理念,還對中小學美術課做出明確的指示“引導學生參與文化的傳承與交流”“通過對美術的學習來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響”。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傳統節日期間向學生補充傳統節日文化知識或組織相應的美術活動,讓全體中小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正確認識并具有敬仰之情、全面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化自信及引導學生做一個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踐行者發揮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注重人文關懷,注重親情溝通,這兩個主題充分貫穿于每一個傳統節日當中。同時傳統節日亦有對于逝去的先人的一種紀念,讓我們從中學會感恩,懂得責任和家族和睦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適當選擇傳統節日文化融入教學過程, 實現美術教學和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互動和聯通,打造出一個全面的文化背景,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欣賞及創造性表現傳統節日所蘊含的美是很有必要的。
三、基于美術教材的現狀
嶺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這一教材,在2012年通過了教育部的審定,該教材中融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相關課程有第三冊第10課《節日的餐桌》、第九冊14課《年畫》及18課《家鄉的節日》,占全套教材總課時約1.3%,在美術課中應時節地融合節日開展教學活動,可以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補充。
比如,清明時節,教師在美術課中向學生介紹清明節的由來和地方習俗,讓學生了解清明掃墓祭祖自古持續至今,新中國成立來,清明節還有為國家犧牲的烈士掃墓的習俗,這種習俗表達了我們禮敬祖先,慎終追思之情,同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手抄報的形式來表現自己對清明節的理解;端午節到了,教師給學生講講三閭大夫屈原、介子推與伍子胥的感人故事,說說端午這個“毒月毒日”的節日習俗,了解與雄黃酒有關的傳說,指導學生提取端午節文化元素并創作一幅畫作,或者學古人制作驅邪避毒的香囊;元宵節時,組織輔導學生制作花燈,讓各式各樣的花燈懸掛在班級或校園里,并且開展猜燈謎活動;新年到來之際,組織學生舉辦年畫展,以表達自己對新年的美好愿望等等。實踐證明在美術課中應時節融合傳統節日開展教學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美術學習內容,擴寬知識面,還能讓學生較全面地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激發了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興趣、美術創作的靈感。
四、基于在校學生的學情
如今,網絡和信息技術迅速發展,全球化的步伐和節奏也日益加快,西方的一些文化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影響也在逐漸增強。我國社會上一些商家,為了商品促銷,夸大對"洋節"的宣傳,另一方面由于我們對于自己的對傳統節日文化挖掘不深、宣傳不夠,導致許多青少年因為新奇而熱衷過"洋節"。這種特殊的社會現狀直接影響到了在校小學生對傳統節日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去年5月份,筆者組織美術科組教師對本校學生進行了一次的問卷調查,問卷對象為一至六年級學生,每個級隨機抽一個班進行問卷,發出323份調查問卷, 共收回問卷323份,有效問卷有323份。調查得出小學生對傳統節日基本情況完全了解的人數只占42%。美術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美育的重要學科,非常有必要適當融合中國傳統節日文化進行教學,讓更多的小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與演變,并學習表現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其中蘊含的文化與精神。
總之,美術教育有著與傳統節日文化相融合的優勢,小學美術教育的形象性和體驗性可以幫助學生對傳統節日的形象理解以及內化, 如此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敬仰和熱愛之情,使學生產生發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和祖國。
參考文獻:
[1]尹少淳,段鵬.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美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3.
[2]高巍.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研究及其實踐應用[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5,12.
[3]林慧.文化記憶的追尋與重建:中國傳統節日保護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