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紅
摘??要:作文教學是當前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因此,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寫作知識時,需要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整體性測評,這樣能夠找準語文寫作教學的定位,為學生們設計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故而,教師結合“新課改”的教學思想,明確學生為當前語文寫作教學的主體,設計的寫作教學方法完全契合學生的寫作需求,使學生能夠感受到自己寫作水平突破的契機,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綜合水平。
關鍵詞:高效教法;提升;小學生;語文作文;學習水平
在教師教授學生們學習語文寫作知識期間,需要著重強調對學生寫作質量的綜合性提升。所以,教師從現實角度進行整體性研究,希望創設的教學策略和學生學習相匹配。首先,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關的教學情境,希望能夠提升學生的創作欲望。同時,教師從學生寫作感興趣的角度出發,指導學生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表述出來,切實提升學生的寫作成就感。此外,教師將閱讀和寫作教學相結合,希望能夠借此有效提升學生的寫作表達能力。
一、創設現實情境,激發學生創作欲望
教師指導學生們學習語文寫作知識的過程中,應當創造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樣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到語文寫作活動中來,從而使學生的寫作變得更為積極主動。教師綜合學生的語文寫作實際,決定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寫作教學指導,希望能夠為學生營造其更為熟悉的情境,從而使學生的寫作欲望得到實質性提升。小學階段的教學,需要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心理,通過為學生們創建符合其心理預期的情境和教學內容,使學生能夠在語文寫作的訓練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所以,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教學情境,意在幫助學生掌握最有效的寫作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創作欲望。
例如,教師指導學生們進行語文寫作訓練時,就可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設計。為此,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心理特點,為學生們創設生活化的寫作情境。通過對學生心理預期的研究,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相應的創作任務,要求學生按照“我和寵物的一天”進行寫作訓練。同時,教師為學生們展示眾多可愛的寵物形象,為學生們多角度展示寵物的姿態和特點。借此,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的生活化情境,能夠切實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在引領學生充分回顧和寵物愉快經歷的同時,更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現實性的教學情境,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創作欲望,使其寫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二、指導學生作文,培養學生寫作興趣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學習知識的過程應當是充滿趣味的,這樣才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綜合自己長期的教學經驗,發現若是學生對所學內容充滿學習興趣,則會在課堂學習期間表現出極強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在教授學生語文寫作知識時,就可采用興趣教學法進行相關教學內容的設計。對于學生來說,寫作過程應當由自己記錄喜歡的人和事,自己應當享受這個進行創作的過程。所以,教師需要充分迎合學生的這一寫作心理,為學生們設計其喜歡的題目和主題,深入挖掘學生的內心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寫作訓練,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質量。
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古典文化故事《夸父逐日》時,發現學生們對于古典文化故事內容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設計“以我為你來講故事”的主題,指導學生將多聽到的精彩古典故事內容有效地表述出來。學生此時會受到興趣的綜合引導,進行高效的寫作嘗試,并不斷提升自己語文寫作表達的精煉程度和語言質量。通過教師為學生們設計基于興趣因素的語文寫作題目,以此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綜合性強化,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質量。
三、閱讀作文結合,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學生學習語文寫作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升自身語言表達能力的過程。為了能夠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語言基礎水平,需要教師結合閱讀教學方法,為學生們拓展大量的閱讀內容,使學生的文化知識積累更為豐富。在學生閱讀相關文章和著作期間,需要對其中經典的詞句知識內容和重點段落進行記錄、整理和分類,使之成為學生們能夠第一時間使用的經典寫作素材。通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充分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掌握最精準的語言表達習慣,從而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寫作質量。
例如,教師教授學生學習老舍先生的《貓》時,就可為學生們拓展豐子愷先生筆下的白鵝,以及夏丏尊先生所寫的貓形象。通過教師為學生們拓展大量的動物形象,可以使學生對如何進行狀物描寫,有了更為深刻的認知和了解。所以,教師為學生們展示大量的閱讀內容,能夠使學生的語文寫作有更多可供參考的模板,并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準確性。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師在指導學生們學習語文寫作知識期間,需要從學生的基礎學習角度進行綜合性教學設計。通過為學生們設計對應的教學方法進行指導,教師使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欲望得到實質性提升,并全面優化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質量。
參考文獻:
[1]張玉瑞.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寫作興趣的培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9(31):77-78.
[2]施巧燕.小學語文個性化寫作教學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9(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