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英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深度學習成為教師所關注的話題之一。它不僅是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過程,還是發展學生高階思維的推動力。因此,本文筆者以小學數學為切入點,從“問題情境、操作空間、生活作業”三個方面對深度學習的培養策略展開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豐富表象;已有經驗
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著學習主題,展開有意義學習的過程。并且小學是學生深度學習的黃金期,也是今后數學學習的基礎階段,因此,展開深度學習的過程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以灌輸式與題海式的教學為主,使得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仍停留在淺層的表面上,導致深度學習也不能順利進行。而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應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采用適合學生認知發展特點的方式展開教學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推動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還能使學生獲得智力的發展和情感的升華,從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活已有經驗
數學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并且大多數的新知識是舊知識的進一步發展與延伸。同時,如果沒有已有知識與經驗作為支撐,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很難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度理解。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聯系學生的已有知識,并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使學生以舊問題作為出發點,喚醒自身的原有認知經驗,進而發現新知識,并不斷完善知識結構。
以“小數除法”為例,由于小數除法的本質是分計數單位,大的計數單位不夠分,就化成小的計數單位繼續分,并且小數除法的前概念是整數除法,因此,筆者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融入到整數除法與小數除法的沖突環境中,提出:“四個面包12元,每個需要多少錢?如果買4贈1,每個多少錢?”這一問題引發了學生的深度思考,他們發現:“四個面包12元時,可以運用整數除法計算出每個面包為3元;但買4贈1的情況下,12除以5并不是整數除法運算,于是自然地將1個1變成10個0.1”,進而在激活已有的知識經驗后對小數除法的本質有了清晰的認識。
二、構建操作空間,豐富數學表象
由于數學知識以枯燥的符號、語言作為載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并且數學知識存在一定的抽象性,導致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很難靈活將其掌握。而實踐操作活動不僅能夠將抽象化的數學知識賦予直觀化的特點,以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還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數學表象。因此,教師應在教學中,為學生構建操作空間,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發現蘊含在其中的數學本質特征,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次蔓延。
以“三角形的內角和”為例,為了使學生在掌握三角形分類和平角度數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筆者給學生一定的空間與時間,組織學生分成小組開展動手操作活動,即:首先運用量角器來量一量任意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然后,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最后總結三角形內角和的度數。學生通過這一動手操作活動不僅認識了“度量法、剪拼法”這兩種操作方法,還加深對“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這一結論的深入理解。
三、設計生活作業,強化數學應用
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過程是深度學習的最終目標。然而,書面化作業雖然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但對實踐的認識還未真正形成,進而導致深度學習的目標也未能真正落實。因此,教師應在書面化作業的基礎上,設置生活化作業,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主動運用所學知識檢驗數學知識的可操作性,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強化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以“小數乘法”為例,在本章節教學后,為了使學生能夠熟練運用小數乘法法則來解決生活問題,筆者在設計書面化作業的基礎上設計生活化作業,即:學生回家收集超市購物的小票,并對應著小票中商品的單價、重量來計算實際價格,進而將其列出豎式,以檢驗小票中實際價格的正確性。通過生活作業的方式,不僅讓學生體會到小數乘法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還使學生感受到在實際情況下要取積的近似值這一特征,從而加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
綜上所述,深度學習是課堂變革的新理念,也是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教師不僅能通過提煉深度探究的目標與重點,讓學生對數學知識從淺表學習走向深度學習,還能通過各種活動加深學生對探究內容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首先應重視深度學習這一理念的生成,并按照小學生的認識發展規律,創設問題情境來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以尋找到新知識的生長點。同時,教師還應該為學生構建一定的操作空間,使他們在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豐富數學知識的內在本質。此外,教師也需設計生活作業,讓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再通過“活用”知識產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從而獲得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葉小梅.試論深度學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8(28):191-191.
[2]錢春芳.深度學習——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應然追求[J].名師在線,2018(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