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韻潔
摘??要:核心素養教育的滲透是當前高中化學教育面臨的重要挑戰,同時也是高中化學課堂深化教學成果,培養優秀化學人才的必要條件。本次研究重點圍繞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進行核心素養教育策略的分析,重點解決傳統化學實驗教學形式單一、內容乏味、效率低下的問題,相信可以給教育工作者帶來一些思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教育中,實驗教學是一項重點,但也是難點。因為化學實驗不僅具有一定的實操難度,而且有一定的危險性。這也是很多高中不重視化學實驗,不敢大力發展化學實驗的原因所在。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高中化學實驗教學還要有創新突破,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成果。
1.明確化學實驗與核心素養教育的切入點
化學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等五個維度。它們也是教師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要重點培養的五種價值觀念、五種學科素養、五種學習態度。
但是我們知道,在教學中空談學科素養是不行的。圍繞化學實驗的具體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尋找核心素養教育的接入點,如此才能讓體會更深刻、教育更生動。例如在高中化學中關于葡萄糖的還原性的化學實驗中,我們需要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稀氨水,從而產生銀氨溶液。而當我們在銀氨溶液中加入10%的葡萄糖溶液并適當加熱之后,就會在試管底部產生銀鏡,這可以證明葡萄糖的還原性。
在這個實驗中,老師就可以通過化學反應和銀鏡的生成來解讀“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這個核心素養;而葡萄糖可以供給能量,常常在臨床醫學中加以應用。這就可以用來解讀“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讓同學們明白科學的發展是肩負著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責任的。找到核心素養教育的切入點,這很重要。
2.多措并舉,做好化學實驗教學
2.1信息技術參與化學實驗教學的嘗試。強調信息技術的應用,這是為了解決化學實驗的安全風險較高,且學生對實驗過程、細節不夠熟悉的問題。我認為,在同學們對化學實驗不夠熟悉的情況下就進行實際操作,這是不合理的。學生會因為不熟悉而更容易出錯,會因為不熟悉而更容易出現意外事故。信息技術的應用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途徑。
比如針對蛋白質進行的鹽析反應實驗,老師可以先在網上找一些其他學校或者老師分享的鹽析實驗視頻給同學們看。在這里學生先作為旁觀者,觀看別人是如何做實驗的。從試管的選用、滴管的使用,到Na2SO4溶液的配制,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都可以進行觀察并記錄筆記。老師還可以結合實驗視頻去做講解,讓同學們在觀看中熟悉整個實驗。這其實也是在培養同學們的科學精神,是為了學習而不怕枯燥,為了學習而認真觀察,為了學習而積極思考的科學精神,是在實現核心素養的教育培養。
2.2合作教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除了借助信息技術做好預習之外,我們更要通過實踐操作來鍛煉提高實驗能力。在這方面,小組合作學習更能發揮作用。我主張對同學們進行相對穩定的分組,而不是臨時組建。這樣同學們在先后多次的實驗活動中就可以形成很好的默契,培養良好的學習友誼,實現合作互助,共同進步。
比如在高中化學中“不同條件下鐵釘的銹蝕”實驗,課本中提供了鐵釘、試管、植物油、棉花、NaCL溶液、CH3COOH溶液、煮沸后冷卻的蒸餾水和干燥劑等很多物品、材料,并支持同學們自由設計化學實驗的具體方案步驟。這對同學們來說正是用合作的方式迎接挑戰,實現主動學習的好機會,它也鍛煉了同學們的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是核心素養教育的有效滲透。老師要給同學們一個寬松的氛圍,鼓勵學生的組內討論、積極探究,達到令人滿意的實驗教學成果。
3.在實驗總結與反饋中實現核心素養的升華
實驗做完了,但核心素養教育不應該就此打住。我認為,在高中教學中的每一次實驗都是非常難得的教育資源,我們應該努力實現教育成果的最大化。比如讓各個實驗小組編寫實驗報告,總結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寫出解決問題的討論過程和解決問題的步驟。這既是總結經驗提高實驗成功率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過程,更是對同學們進行核心素養教育的過程。教育工作者要有充分的核心素養教育意識,將化學實驗的教育價值發掘出來。這樣才能讓核心素養有效滲透到化學實驗教學中去。
結束語:
化學是一門和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科,化學實驗更是體現化學價值,進行化學探究,促進學科發展的重要環節。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化學實驗的重要性,認識核心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傳統實驗教學的困境。這樣才能給高中化學教育工作帶來良好的轉變。
參考文獻:
[1]柯洪偉.核心素養下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探究[J].名師在線,2020(09):74-75.
[2]黃麗丹.基于發展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策略——以“鐵及其化合物的性質”為例[J].名師在線,2020(05):48-49.
[3]王晨.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策略——以“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效率的關系”實驗為例[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20(0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