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媚
摘??要:隨著新課程標準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科綜合素養的培養越來越受到中小學校的重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拓展教學的受重視程度與日俱增,成為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科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閱讀拓展教學從流程上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課前信息搜集、課中拓展和課終拓展。本文從閱讀拓展教學的積極意義入手,分析并探討閱讀拓展教學在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實踐策略,希望可以為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提供一些啟發。
關鍵詞:小學語文;中高段;閱讀拓展;有效性
一、閱讀拓展教學的積極意義概述
閱讀拓展教學能夠有效豐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教學資源的內容、形式,將小學語文教材與人類豐富的文學資源相聯系,使教材不僅成為教學的載體和核心,還成為連接課堂內外的橋梁,大幅度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拓展小學生的視野,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科綜合素養。
(一)豐富語文課堂教學資源
閱讀拓展教學能夠有效豐富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資源,有效改變當前局限于教材、課文、課堂的教學現狀,將那些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夠編寫入教材的優秀文章介紹給小學生。在小學語文教材資源的支持下,通過閱讀拓展教學能夠大幅度增加小學生的閱讀量,有效拓展小學生的視野,將小學生的視線從書本有限的空間引向浩如煙海的人類文學寶庫,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二)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形式
閱讀拓展教學的應用,為小學語文課堂添加了新的教學形式。不同于其他語文教學形式,閱讀拓展教學的應用提高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靈活性,教師能夠借助閱讀拓展教學提出更具開放性、思考性的課堂提問,進而更好地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激發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成功激發時,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質量和效率能夠達到最優值。小學教材中編入了不同文體、不同內容的課文,有的是神話類文學作品,有的是名著類文學作品,有的是科普類說明文、議論文,有的是寫景抒情文,每一種課文都有一部分小學生會有閱讀的興趣,閱讀拓展教學能夠有效延長小學生在課堂上產生的興趣,從而借助課外同類型資源的閱讀來保持小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水平。
二、閱讀拓展教學在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具體實踐策略
(一)課前信息搜集
課前的信息搜集是小學生了解課文作者身家背景、課文成型時代背景的重要途徑,主要由小學生獨立進行,教師負責提出要求和信息搜集成果監督。雖然小學語文教材中編入的多是理富文美的名家名篇,但小學生不了解作家基本信息的情況卻十分常見,甚至小學生朗讀、背誦、默寫了一篇詩詞,卻連作者名字和所處朝代都能弄錯。若小學生能夠在課程開始前通過自己的搜集和調查了解作家及寫作背景,能夠有效拓展小學生的文學常識儲備量,同時激發小學生對課文的閱讀了解興趣。
(二)課中拓展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上的拓展工作主要包含幾個方面:
第一,拓展重組教材。新課程標準改革中明確提到,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態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而想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教師必須要轉變自身的課堂角色,提高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將教材的學習主動性歸還給學生。想要學生實事求是、獨立思考,教師必須要先放開思路和視野,對課文進行重組。
第二,拓展同題材的文章。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很容易遇到小學生難以理解的課文中心思想,這時候教師不要強硬地去解釋、去灌輸,這樣無法有效引起小學生的思考,也不能真正讓小學生理解課文的深意。這種時候,教師可以引入同題材、同類型的拓展閱讀文章,以對比閱讀的形式來幫助小學生解決理解上的問題。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為例,朱自清先生在文中對時間一去不復返做了一段優美的闡述,提出了幾個關于時間流逝的問題,小學生普遍不能深層次地理解這一段文字。教師在此處可以引入《和時間賽跑》作為拓展閱讀資料,幫助小學生去理解朱自清先生對于時間流逝的慨嘆。
(三)課終拓展
閱讀拓展教學的課終拓展主要以為學生指明課外閱讀方向為主要形式。教師的課終拓展可以以建議閱讀的形式開展,也可以以課后作業的形式開展。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為例,這一課學完后,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去閱讀《少年閏土》課文的出處,即魯迅先生的《故鄉》,引導小學生去思考舊社會對于人的影響和改造。
結束語:
語文并非一門簡單的語言工具類課程,漢語作為我們的母語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語文課程也同樣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和實踐性,與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之間有很深的聯系。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資源十分豐富,能夠被編寫入小學語文教材的文章無不具備理富文美的特點,教師要積極挖掘教材文章的拓展深度,借助課文促進課內外學習資料的結合,拓展小學生的視野,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柳小麗.關于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的實踐研究[J].新課程·上旬,2017,(10):54.
[2]周琳.小學中高段語文閱讀拓展教學有效性的實踐對策[J].中外交流,2017,(16):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