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星
摘??要:受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影響,當前許多小學比較偏向于重視數學、語文等文化課程的教學,對美術教育重視程度不夠,在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甚至有的美術教師開展教學,只是簡單的讓小學生模仿繪畫幾張圖畫而已,這些都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這種認識,本文主要對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進行了探索研究。
關鍵詞:美術;審美能力;情境;審美意識;實踐
美術是一門藝術類課程,美術教學是建立在藝術創(chuàng)作、鑒賞、領悟之上的。美術的審美能力也就是美術的藝術鑒賞能力,是人們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感悟、體驗領會以及分析評價的能力,是小學美術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學生發(fā)現美、理解美、創(chuàng)作美的一種能力。
一、營設審美的藝術教學情境
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還沒有完全成熟,對很多新鮮事物都有著很強的好奇心,美好的情境對他們心理影響很大。如果小學美術教學,仍然還是以“強行灌輸”的方式進行,會讓小學生產生學習的抵觸心理,更談不上培養(yǎng)審美能力了。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教學過程中營設審美的藝術教學情境非常重要。美好的藝術情境中,小學生大腦中容易產生審美意識,并從審美的角度去觀察認識事物,促進他們審美能力的提升。小學美術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美術課程內容,融入一些古典、優(yōu)美的音樂營造審美情境,把“觀賞之美”與“聆聽之美”完美結合,相互滲透。烘托美術課堂的氛圍,讓整個課堂充滿藝術之美的氣息,調動學生的審美思緒,用優(yōu)美的情境帶動小學生對美術之“美”的向往。
比如,在小學美術《迎春祈福》這一課教學中,審美教學目標,是讓小學生了解中國的福文化,通過欣賞、分析、探究福字剪紙語言的活動,激勵學生靈活地使用剪紙技法創(chuàng)作“福”,并進行裝飾美化,體驗設計、繪制、剪貼、裝飾等一系列迎春祈“福”活動的樂趣,加深學生對祖國傳統(tǒng)福文化的熱愛之情。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在課堂上我就營設了一個過春節(jié)喜氣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節(jié)日的氣氛。在節(jié)日情境中,有舞獅子的、舞龍的,有貼福字的,有放鞭炮的,氣氛好不熱鬧。而且還在情境中加入了慶祝節(jié)日的音樂,讓小學生充分感受喜慶的氣氛。在這個情境中,給學生講解了“福”字的含義、造型特點,介紹中國福文化,并讓學生學習了剪簡單的“福”字。
二、在美術名家名作欣賞中提升審美意識
美術繪畫作品一般都是由點、線、面以及色彩和空間等組成的,在畫面上具有很強的韻律感、層次感,能給人帶來不同視覺感受,進而產生美的享受。小學生生活閱歷有限,其審美意識還比較低。而美術名家名作則是藝術水平比較高的作品,是美術知識傳播的經典,即使年齡較小的小學生不能用語言直接表達出來,但是從內心也能感受到作品之美。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應結合美術名家名作的欣賞,提升學生的審美意識。具體教學中,美術老師應引導學生仔細欣賞這些完美的藝術作品,品味其中蘊含的自然美、形象美、思想美和創(chuàng)意美。讓他們感受美術名家藝術作品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進而激發(fā)小學生產生審美情趣,促進審美能力的提升。
通過欣賞名家美術作品,小學生還會明白美丑善惡,潛移默化的感受名家作品之美,跨越時空限制,與作者產生思想共鳴,產生一種審美愉悅。比如,在向學生介紹有關“植物風景”的美術作品時,我向他們展示了鄭板橋花朵“竹子”、“蘭花”,梵高的“向日葵”等。一邊讓小學生欣賞,一邊給學生講解這些名家名作的藝術創(chuàng)作價值,以及對后世的深遠影響。還讓小學生仔細觀察這些作品的特點,從細處感受美,真正領悟名畫之美,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
三、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開展美術實踐活動
美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實際生活,美術作品是生活之美的藝術表現和寫照,生活里許多事物也都是美術創(chuàng)作的來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應把美術理論知識、作品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引導小學生借助實際生活經驗來理解美術知識和作品,這樣能大大加深小學生審美認識和體驗。組織開展美術作品鑒賞活動,并讓學生圍繞作品進行討論交流,引導合作探究藝術之美。將美術教學搬出課堂,把社會活動、自然景觀等融入美術教學,利用這些內容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在現實生活匯總探究美術的藝術之美,發(fā)散學生美術思維。
在美術教學中組織開展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多接觸生活,多接觸大自然,開闊美術視野,使他們從世界萬物中獲得美的靈感。
另外,教師要科學設計戶外活動,組織學生到戶外欣賞大自然之美,合理利用大自然資源,以實現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目標。多鼓勵小學生多動手繪畫、制作美術作品,用實踐操作培養(yǎng)審美感悟。比如,在秋天的季節(jié),我們可以帶孩子們來到郊區(qū)的田間地頭、果樹林地,觀察成熟的果實、豐收的莊稼,然后展開想象,用五顏六色的畫筆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秋天圖畫”。在這種實踐活動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繪畫能力和探尋生活之美的興趣,還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的震撼。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要不斷提高學生認識美、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美術教師要結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美術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選擇教學方法開展美術教學,讓小學生審美境界向更高層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張文林.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9(34):140.
[2]劉榮振.融入藝術??陶冶情操──小學美術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討[J].名師在線,2020(02):79-80.
[3]水淼.小學美術教育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20(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