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學校的課堂教學中陷入了全面的教學改革中。對于高中階段的學校課程教學來說,自然也需要根據新課改的要求適應這種變化。對于新課改而言,它不僅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提出了改革,而且對于信息技術手段在課堂的應用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故而,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就需要結合形式的新變化、新要求,開展相應教學內容的設計與探究,進而實現整體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與發展。因此,本文立足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對新課改視域下的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的融洽問題展開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新課改;信息技術;高中教學;語文課堂
一、 前言
對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來說,語文課程一直以來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在現在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依舊秉承著以往傳統的教學觀念展開教學活動是不夠的。想要實現更好的課堂教學,教師就需要根據社會變化的需要,從而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并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有效地將其應用在課堂教學之中,實現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共同發展。因此,本文將結合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對新課改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之間的融洽問題展開分析和探究。
二、 新課改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要求
面對社會不斷發展的新形勢,我國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要求的人才,所以推進了學校教育工作的新課程標準改革。在新課改的具體內容中,它充分的要求了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做到“以人為本”教學。并且還要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實現學生的發展。除此之外,新課改還對具體的教學措施做出了細致的解釋。比如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中,新課改就提出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需要全面認知信息技術,將其有效的應用于課堂之上,給學生展現信息化的課堂教學。
三、 當前高中語文信息技術的應用現狀
對于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的應用來說,并不是現在采用的,而是在信息技術剛開始興起和發展的時候,便出現了其與課堂教學之間的結合工作。但是在這些應用舉措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足之處,無法將信息技術有效地作用于課程教學。因此,在接下來的論述中,筆者將對當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應用現狀中的不足之處展開簡單論述。
(一)古文類文章應用較多
對于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來說,大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時候,都會將其與古文教學結合起來。隨著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社會主旋律的興起,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和教材內容的體現中,對于傳統文化的展現可以說是越來越多。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最為直接的展現工作,便是古文教學。對于學生來說,在進行古文知識學習的時候,往往不能夠做到一點就透。畢竟古文的表達形式和學生平時所運用的語言形式不一樣,所以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一知識,教師往往會通過利用信息技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課文內容畫面的投映,以此來推動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理解,但是對于其他現代文化方面的內容,反而就沒有那么關注了。
(二)以構建情境的形式為主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給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會通過構建情境的方式來實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對于構建情境來說,這是最為直接體現信息技術應用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學生接觸得最多的一種教學形式。雖然構建情境也能夠使信息技術在課堂上得到有效的應用,但是其應用形式比較過于單一,它對思維的要求也比較簡單。到了高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需要更多的形式來促進自身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通過構建情境教學的形式來應用信息技術難免有點大材小用,而且也不符合高中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需求。
(三)信息技術主要起輔助作用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基本上信息技術都是起輔助的作用。所謂起輔助作用,實際上就是指即便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依舊是采用教師講解課程知識的教學形式為主,而信息技術只是對教師所講解內容的一種補充。其實對于現在的學校課堂教學來說,教師這種教學觀念是不對的。特別是對于高中學生來說,他們對于知識有著比較強的自我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授課的時候,可以將知識通過信息技術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讓學生進行思考。這樣一來,所取得的效果一定會比將信息技術放在輔助地位好得多,也能夠有效地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四、 立足新課改要求下的高中語文信息技術應用
在高中語文教師了解了新課改對于信息技術應用的要求之后,并且也明確了目前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情況,教師就需要著手對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措施展開新的思考與探究,從而讓其能夠更好地推動高中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一)還原文章原像,落實信息技術應用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落實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的時候,可以采用還原文章原像的方式來展開。對于高中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教材內容而言,大部分都是名家名作。而對于這些作品來說,其本身都有原稿或者是手稿。當然這些作為珍貴的文化資料,并不能夠直接拿到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觀看。可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在這些珍貴的稿件已經通過掃描進行了網絡上傳。而教師只需要通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搜索,就能夠找到相應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展示在課堂之中,學生不僅能夠形成對于課程知識閱讀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作者在進行寫作的時候,不同的心情下,所寫作出來的作品蘊藏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而且作者的筆鋒展現也會不同。聽過對原像進行閱讀,學生能夠對作者的寫作心態形成更好地判斷,同時也能夠充分落實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
例如,教師在教授《蜀道難》的時候,這首古詩是我國詩仙李白的作品。在這首古詩中蘊含了詩人的浪漫氣質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對于這首古詩來說,教師想要通過信息技術找到原像是不可能了。因為詩仙李白的手書作品僅存《上陽臺帖》。但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詩仙李白的性格,教師可以將《上陽臺帖》的原像展示在學生面前,從而讓學生能夠以《上陽臺帖》見《蜀道難》,品味李白在描寫過程中的磅礴氣勢,以此來實現學生對于這一首詩歌的理解和掌握。
(二)結合信息技術形成多元化教學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給學生展開多元化的教學。所謂的多元化教學,實際上是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不要單獨立足于某一種教學方式,而是可以將多個教學方式結合起來,通過將其進行有效的糅合,以此來給學生構建一個更為美好和知識豐富的課堂。而對于信息技術來說,它作為信息的媒介,其中能夠給學生展示的信息也是多元的,不同的教學方式都能夠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效的結合。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利用好這一點,便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與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授《琵琶行并序》的時候,這篇詩作是由白居易所寫,詩中主要蘊含了時任對于當時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的憤懣之情。針對這篇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展示音樂《琵琶曲》,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就著《琵琶曲》對課文進行朗讀。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實現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有效應用。
(三)利用形成構建微課課堂
高中語文教師在立足新課改的基礎上應用信息技術,還需要抓住微課這一形式。從目前信息技術發展的角度來說,微課是其發展的最為成熟的應用于課堂教學的形式之一。所謂的微課,實際上就是將課程知識糅合在十分鐘之內,學生通過對這十分鐘進行閱讀,從而形成對于課程知識的初步理解。對于高中階段的教學工作來說,微課在課堂上的應用,可以說是比較適合學生思維發展的形式,也能夠有效的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體現了構建信息化教學課堂的要求。
例如,教師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的時候,這一篇課文是節選自我國四大名著《紅樓夢》。對于《紅樓夢》這本書來說,并不是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給學生整合一小段關于林黛玉進賈府的視頻,并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出來。在播放完之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觀看感受。然后再進行課文知識的進一步解讀,從而提高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
(四)通過信息技術突破教材重點
高中語文教師還可以結合信息技術實現教材重點知識的突破,以此來落實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說,教材的重點內容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內容。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把握這一部分知識,往往會通過反復講解加訓練的方式來展開。這樣一來,能不能夠幫助學生突破知識點的學習還未可知,但是必然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信息技術的作用也無法在課堂上體現出來。因此對于教師來說,改變這一教學觀念,將信息技術與教材重點結合起來,從而來落實對學生的教學工作,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例如,教師在教授《祝福》的時候,這篇文章是魯迅先生所寫的短篇小說。其中主要表現了作者對于受壓迫婦女的無限同情以及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在這篇課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課文中關于“祥林嫂”的描述進行畫面的呈現。并讓學生對這些畫面進行閱讀和感受,以此來形成學生自己對于這一人物的初步感受。然后在進行課文講解的時候,就會變得更加的輕松,學生學習也會更加自如。
五、 結語
綜合上述探究內容來看,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對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有效性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因此,教師更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大力挖掘,從而利用信息技術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彤彤.淺談多媒體在高中語文新課改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6(3):81.
[2]蒲興旺.在新課改下實現高中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J].文教資料,821(11):57-58.
[3]曾志芬.讓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錦上添花:淺談新課改背景下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銜接[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173.
[4]李漢潔.淺談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整合[J].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7(33):15.
作者簡介:楊毛才讓,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