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凱 王鑫晨 孫貴英
摘 ?要: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社會背景下,各地高校都在倡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生創業成為大學生新型就業模式,成為越來越多人關注、研究和討論的焦點。該文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等,統計、分析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為在高校大學生創業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在校大學生 ?創業 ?現狀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3(b)-0221-02
創業是一個發現和捕獲機會并由此創造出新穎的產品、服務或實現其潛在價值的過程。目前國家在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各高校也響應國家號召在大學生中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2018年,在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率呈明顯上升趨勢。而現實中,這些大學生創客們的境遇并不樂觀,年輕而又脆弱的他們面臨著學業和創業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和困難。
1 ?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及特征
1.1 在校大學生創業規模
根據山東省8所高校創業部門提供的2018年創新創業統計數據,統計在冊的創業項目(包括孵化中的創業項目和步入正軌的創業項目)共有542項,參與創業的人數為3755人。就目前創業的情況看,在所有的創業項目中,孵化成功的項目僅有182項,大部分處在孵化、創意或實踐階段。
另外,在調查中發現,有的高校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為學生提供了專門的創業園,分布在校內和校外,用于在校大學生創業實踐和創新創業活動。
1.2 在校大學生創業意識
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3.13%的學生了解國家對創新創業的支持政策,認為大學生創業存在積極意義,且有興趣,但是其中付諸實踐的僅有16.2%。而未付諸實踐的主要原因是:敢望而不敢及,缺乏經驗和創業感受,沒有資金支持和專業指導,等等。
對創業的理解,當代大學生也有自己的認識,他們中的大部分學生認為:創業不是簡單的開公司或辦個體,也包含對所學專業的創新和創意,或參與創業實踐的過程,都是創業的一部分。在對待創業問題上,78.8%的學生認為學校的創業教育與實踐是很有必要的,打破專業之間的限制,在大學生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創業活動,激發大學生創業的興趣和激情,在實踐中增長經驗、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他們認為,在當前的就業形勢下,創業是個不錯的就業選擇,但是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可見,大部分在校大學生對創業有基本的了解和意向。
1.3 在校大學生創客分布特征
根據2018年創新創業數據統計,在3755名大學生創客中,男生占73%,遠遠高于女生;其中69%的大學生創客來自大學二年級和大學三年級。而對于專業分布來講,創業項目主要分布在設計傳媒類(125個項目,占23%)、文管類(98個項目,占18%)、物流管理類(87個項目,占16%)、外國語(54個項目,占10%)。這與專業特點、市場需求是密切相關的。
1.4 在校大學生創業模式
當前大學生常見的創業模式主要包括貿易型、專業型、電子商務型、服務型和興趣型。在這些創業模式中,43%的創業項目采用網絡資源創業,33%的創業項目擁有自己的實體店,其中一部分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經營活動。特別是貿易型,投入少,對創客要求不高,所以這種模式收到創業大學生的青睞。專業型主要集中在傳媒設計類,多采用集體創業的模式,這些創客根據創業人才需求尋找合伙人,所需技術與專業密切相關,且項目孵化的成功率高。
1.5 在校大學生創業動機與未來規劃
調查中發現,大學生創業的動機比較多元化,他們主要以鍛煉、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主要目標,其次是興趣愛好和實現自我價值。其中僅有28.85%的創客將在校創業作為自己的就業目標和職業發展方向。這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也有著明確的發展規劃和就業憧憬。
而對于這71.15%的創客就業方向和未來規劃調查,他們的就業目標依然以穩定性職業為主,如考教師、公務員等事業編或行政職務。究其原因,學生的就業創業觀念還是受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的影響,這使得他們創業的推動力明顯不足,并缺乏長期規劃。
1.6 在校大學生創業條件調查
在大學生創客中,他們中的大部分自認為對創業是有所準備的,前期經過參與創業實踐,基本具備創業精神,在打工中積累創業經驗,同時時間的有力保障和創業平臺都為這些創客們提供了有利條件。這部分創客已取得不錯的成就,但從調查中也發現,國家、學校的扶持政策、廣泛的社會關系、資金儲備是影響他們發展的制約因素。
2 ?在校大學生創業影響因素調查分析
2.1 主觀因素影響
經過調查分析,制約大學生創業的最主要影響因素在于在校大學生自身條件不足,即創業知識和技能儲備不足(占影響因素調查第1位)、傳統就業觀(占影響因素調查第6位)、個人心理障礙(占影響因素調查第7位)等。這是導致被調查者中93人有興趣、有愿望創業而未付諸實踐的主要原因。
90后、00后的在校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強,但是他們的心理依然以“求穩趨同、不敢求異冒險”為主流,不太敢于嘗試新鮮事物,把考公務員、事業編等作為就業的首要目標,這對在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動力和熱情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成為創業意識培養、創業行為實踐的桎梏。
2.2 創業環境影響
雖然國家在大力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高校在校生的創新創業活動也搞得熱火朝天,但是針對在校大學生的創業鼓勵政策還很缺乏。在影響因素調查中也體現了這一點:缺乏國家扶持政策(占第2位)、缺乏學校創業鼓勵政策(占第4位)、缺乏創業教育與指導(占第8位)、家庭制約因素(占第9位)。
第一,從國家和社會層面看,國家為了鼓勵大學生創業制定了相關鼓勵政策,例如稅收優惠、融資渠道多樣性、職業技術培訓和創業基地等。但是,這些政策的制定對象主要還是大學畢業生,而專門對于在校生的優惠政策和扶持則非常少。本來就脆弱的在校生面對學業和創業壓力更加需要外界的關注和支持,但是多數創業的政策和關注對他們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第二,從學校層面看,創業教育不成系統,形式化現象普遍。創業意識和技能需要從大一開始引導和培養,或者從義務教育階段進行。學校的創業教育不僅滯后,還流于形式化。創業課程設置不合理,創業師資缺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從家庭層面看,在校大學生創業還存在對家庭的依賴,主要在于家長的支持和經濟保障。現階段的在校大學生,其學習和生活方式基本是按照父母的規劃一步步走過來的,思想意識受到家庭環境的耳讀目染。除了傳統的觀念,加之獨生子女收到過分呵護,自主創業這個概念還沒有深入家庭教育。
2.3 客觀因素影響
在校大學生創業的資金、場地條件不充分也是限制在校大學生創業的瓶頸。其中資金條件最為關鍵。很多創業者具備了良好的創業素質及項目選擇,經營管理有序,市場也在逐步拓展,但是由于資金周轉的匿乏,造成創業項目運作周期拉長,發展受限,迫使項目停滯不前中途下馬,有的陷入創業“泥潭”而不能自拔。同樣,資金的缺乏迫使大學生創客們在進行創業選擇時以資金投入較少、風險較小的項目和領域,主要投資金額在萬元左右,創業模式單一,主要傾向于網絡創業、加盟創業和兼職創業。
同樣,孵化場地的缺乏,使得部分有創意、有想法的大學生望而卻步。而每一個項目的孵化都需要人力、物力和技能的投入,對于缺乏資金的大學生來講,場地的提供無疑為他們提供了基礎保障。然而根據調查,3所高校中,只有臨沂大學為大學生們提供了校內校外總共5000m2左右的孵化基地。但是孵化基地的配置和指導還比較缺乏。使創業意識和實際參與結果之間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是創業模式簡單、技術成分不高和缺少長遠系統規劃的影響原因。
3 ?促進在校大學生創業的對策
3.1 出臺針對在校生的創業促進政策,完善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
這需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就業與創業促進科制定相關的政策,主要表現在資金扶持、證書辦理、工商稅務、獎勵機制等方面。同樣,高校作為大學生創業的主陣地,也需要根據學生創業需求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不僅要解決大學生創業面臨的困難,還要有一些鼓勵措施,讓學校服務好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同時,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3.2 加大創業政策和創業理念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扭轉大學生傳統就業觀念
要想讓家長和學生將創業作為就業的目標,必須加大對創業政策和創業理念的宣傳力度。政府可以將家庭和學校的創業教育納入創業支持體系,以社區和學校為依托,宣傳國家的創業政策,規范在校生創業管理工作。
3.3 深化高校創業教育
要深化高校創業教育,需要從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和實踐操作3個方面著手:一是創業課程的設置要改變以往的單一化向多維度改革,應涉及心理、管理、市場營銷、財稅和法律法規等多方面內容;二是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既要求具備相關專業的理論知識,又要擁有一定的創業經驗和實踐能力;三是根據學院和專業特點開展創業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創業實習基地和產業孵化基地,這在創業與學業而言也是雙贏。
3.4 激發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在校大學生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
創業意識是指對創業有著科學全面的認識,這是在校大學生在選擇創業之前的必修課。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意識培養。在校大學生創業不能盲目,要在自我評估、自我調控和全面分析和預測的前提下進行。而這離不開創業教育、創業實踐、創業評估等的前期積累和素質培養。這是一個系統的教育過程,需要高校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上制定一個全面而可行的方案,為最終培養大學生創客,帶動高校就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虞維佳.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問題及對策——以安徽大學為個案[D].安徽大學,2012.
[2] 吳海燕,齊躍.我國在校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其激勵措施探索——以廣東省為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5(17):84-89.
[3] 馬章良.美國、日本、中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23):92-95.
[4] 蔣開東,朱劍瓊.大學生創業導向的高校協同機制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5(1):54-58.
[5] 石建勤,蔡新會.職業規劃與創業管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