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楨
【摘 要】 《語文新課標》以“體驗”為核心,對教學提出了“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等要求,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喚轉變全體學生的學習方式,呼喚在教育教學中實行體驗性學習。為此,我們在教學中想方設法創新并夯實課堂研學體驗的語文實踐活動。
【關鍵詞】 體驗 ?研學 ?自主
一、朗讀細化,分層次體驗。
一般的課堂朗讀就是齊聲朗讀、個別朗讀、角色朗讀,教師指導的層面主要是讓學生“出聲”,很少關注對文本的反復體味,于是我們提倡分層朗讀體驗,。如《牛和鵝》一課中第六段的朗讀這樣設計:1.請同學們用威武的語氣朗讀文章中鵝的氣勢洶洶;2.請同學們帶著緊張害怕的語氣朗讀出“我”的驚慌失措;3.請大家帶著自己的體會讀出作者心理和情感上的變化。這個細節化的分層朗讀體驗設計,它不僅只是有序地推進和欣賞角度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從它的第一步起就切入到作品的藝術風格,助推學生融入到優美動人的文本情理之中。
二、巧設方法,互動中體驗。
語文教學過程本身就是師生、生生有效互動的過程,而兒童的思維、能力等,就是在實踐中感悟,在互動中升華。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在研學路上,要不予余力地啟動互動體驗。
1. 微型話題促體驗
微型話題,是教師研讀課文后提煉出來的引領學生通過自主合作進行研學的小話題;每個話題都是一個“抓手”,都能讓學生深深地進入文本,都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的“再表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課可請學生自選微型話題,并發表見解:(1)課文內容簡介(2)王戎聰明在哪(3)他為什么不取道旁李(4)王戎人物形象之我見(5)我評文章中的人物描寫(6)假如我是孫悟空……由這些話題,我們如愿目睹了課堂體驗活動的生動與熱烈。
2. 角色代入促體驗
“角色代入”即通過“轉換角色”,帶領學生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景下、不同的時間內“走入”文本內部“感覺、體會、理解”,從而能夠更好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形成能力,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兒童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如是說。這種“變身”是靈活的,是多角度的,能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親身實踐、親心感悟, 在學生和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帶領學生通達能力的彼岸。
3. 多種評價促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時,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合。如:《走月亮》教學片段中,先讓學生自讀第六段,說說美在哪,學生朗讀體驗后說明美的原因,師給予正面的評價,接著讓其他學生也來讀和補充美的句子,生生自評,生生互評,還可以小組內朗讀,互評。
三、聚焦文本,共鳴中體驗
引導學生聚焦“文本核心”,通過推敲、揣摩、品味、體驗,自由地從自己喜歡的角度發表見解,可以產生情感共鳴,有效地落實語用。如六上《愛之鏈》一文的“聚核體驗”我們設計如下:請學生用一個“愛”字領起,針對文本說話。 “愛”在情節設計巧妙——故事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愛”在出乎意料的結尾:因為故事一直沒有說“女侍者是喬的妻子”,到最后才說明白,讓我們恍然大悟;“愛”在人物之間的語言描寫,來自陌生人的溫暖關懷;“愛”在文中是主動去幫忙,幫助不認識的陌生人既有正面的細膩描寫,又有側面的盡力烘托等等。一個“愛”字,貫穿于閱讀欣賞的整個過程,像一條鏈條一般串起了語言建構與運用的閃光珍珠。
四、自主創編,升華中體驗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不僅是新課程理念的目標要求,而且切實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性,給學生一點開放的空間,從文本出發,設計生動活潑的讀寫創編研學活動,可將學生的學習引向更為深刻、更為廣闊、更為自主的感受境界,給我們一份驚喜。
五、媒體導入,激趣中體驗
“興趣是學習之母”,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巧妙將新媒體、新技術的體驗融進教學內容,有利于營造悅耳、悅目、悅心的“智能”研學的興趣場,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化出他積極探索的情感,真實地進入研學佳境。
1. 巧用多媒體,增加興趣。
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一課,先讓學生談自己是如何預習課文的,并借助電腦,通過資料的檢索,自行解決各自疑點;接著在初步讀懂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的基礎上,相機結合“說”“讀”的訓練,通過希沃制作研學導圖;最后讓學生上臺操作希沃的游戲,這里巧用多媒體把枯燥無味的文字變為生動有趣的畫面,既激發學生興趣,又促進研學朝著直觀化、可視化與趣味化方向發展。
2. 巧用多媒體,開闊視野。
運用新媒體新技術實施生活化的語文,可以構筑一個廣闊的生活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狹窄的生活片段轉化為廣闊連續的生活場景,促使學生展開聯想和想象,促進研學有熱點,效益也翻倍。如教學《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生動、形象、直觀地了解一位偉人的人生歷程,將兒時的周恩來、留日的周恩來、立志為國的周恩來、日夜操勞的周恩來等四幅照片作為背景,錄制成一個微課,配上音樂與字幕,則活靈活現地展示了一位偉人非同尋常的生命歷程,使學生對他非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地認識,自然而然也就更深入地領悟了“愛國”的內涵。
第斯多惠曾說:“如果使學生慣于簡單的接受和被動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媒體體驗就是這一好方法,它激活了學生有效參與聽、說、讀、寫、思等活動,應驗了孔子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