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潔蘭
摘要:文章主要探究基于體驗活動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策略,通過結合“加強憲法監督”的實際教學,指出教師可采用“創設體驗情境,啟動體驗學習”“積極引導探究,感悟體驗學習”“積極行動實踐,鞏固體驗學習”等有效策略組織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內化正確的價值認知,提高道德修養。
關鍵詞:體驗活動;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教育始于體驗,終于體驗。”體驗是一種教學實踐行為,關注學生親身經歷過程的感受,是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要將課堂學習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實踐、探究,有利于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筆者現以“加強憲法監督”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一、創設體驗情境,啟動體驗學習
李吉林老師說過:“兒童的發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情境成為學生構建知識的一個不可缺少的資源和運用經驗、運用知識的不可替代的現實場景。”創設體驗情境,通常做法是在教學過程中鋪墊一種情景作為背景,為激發學生思維與情感所做的前奏。展示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場景,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自覺地進入情境思考,興致勃勃地尋求解決方案。
教學片斷一: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都騎中學致全校師生的一封信》,請同學們看信并思考問題:大家會選擇何種方式參與到學校飯堂的管理?
師(出示信的內容):“為切實加強學校飯堂管理,進一步規范飯堂經費使用,保障師生用餐安全,現向全體師生征集優化飯堂管理的意見和建議。學校飯堂建設與老師同學們息息相關,請全體師生盡主人翁的責任,為共建健康安全飯堂而出謀劃策。”
由于創設的情境取于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活情境,學生有充分的話語權,于是,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很快,大家對飯堂管理達成共識:人人參與飯堂管理不現實,只有在全校師生中用民主與集中制的方式選舉出飯堂管理委員會,由代表們行使代管理職權,才能代表全體師生意愿行使權利。
師繼續深化問題:如果這些代表在行使權力過程中出現濫用權力、以權謀私等行為,應該怎么辦?
生1:要加強對權力的監督。
生2:要用制度規范權力。
師:確實如此,學校要用制度規范權力、約束權力、監督權力,才能讓代表更好地為全體師生服務。小學校如同大社會,那么,我們國家是如何加強權力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的?下面帶著問題一起學習新課——“加強憲法監督”。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與學生生活有關聯的體驗情境,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切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的動力,喚醒學生自覺尋找解決辦法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這也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要求。
二、積極引導探究,感悟體驗學習
教學只有立足學生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指導學生正確認識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并能找到解決的辦法,課堂方顯教學的真正意義。傳統教學模式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忽視了學生作為課堂主體的作用,未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達不到預期教學效果。教學實踐證明,在課堂中運用體驗式教學,運用引導、探究等手段,以學生為主體,在探討問題過程中,學生成為課堂主宰者、知識主動接受者。
教學片斷二:播放視頻案件《一輛電動自行車引發的合法性審查》
材料介紹:浙江省杭州市居民潘某騎行的一輛電動自行車,被杭州交警根據《杭州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條例》拘留了。潘某認為,該條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之外,增設了拘留非機動車并托運回原籍的行政強制手段,違反了法律規定。因此潘某于2016年4月致信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審查建議,建議對這一條例進行審查,請求撤銷該條例中違反行政強制法設立的行政強制措施。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根據審查建議,就該條例有關規定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監督糾正。
活動形式:小組合作討論。
師:本案中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了什么職權?
生1:監督權。
師:全國人大常委會受理并要求制定機關對杭州市的條例進行修改,依據是什么?
生2:憲法!
師:我們作為一個公民,認為本市制定的法規、條例與憲法相沖突的時候,我們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反映?
生3:向人大代表反映。
生4:致信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審查建議。
生5:向政府官網投訴……
師: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如何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
學會關心身邊小事乃至國家大事,參與政治生活,是作為國家小主人的中學生必備的素養。通過真實案件的體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所謂的“正確答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進行思維碰撞,加深學生學習的體驗和認識。學生經歷了思維的訓練過程,成了課堂學習的主人,學科核心素養得以培養。
三、積極行動實踐,鞏固體驗學習
道德與法治課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教育,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認知水平和意識,并在日常的個人行為中有所體現。但一個人的道德知識無論如何豐富,若無切身的體驗和情感的介入,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道德認知,也不可能生發出道德行為。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置身于某種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自覺接受情境感染,引起情感共鳴。
教學片斷三:憲法宣誓
為表達維護憲法的信心和決心,請全體同學起立,面對國旗莊嚴宣誓:“忠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履行法定職責,忠于祖國、忠于人民,恪盡職守、廉潔奉公,接受人民監督,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努力奮斗!”
王敏勤教授曾說:“一堂課如同一場話劇,要有序幕、高潮、尾聲。”在教學過程的最后一個環節,進行憲法宣誓活動,是一次活動的體驗,也是一次心靈的碰撞,在宣誓過程中,洪亮的聲音回響在課室四周,在莊嚴肅目的氛圍中,學生體會到神圣,將忠于憲法的理念深深印在心底,也把尊崇憲法的精神播散記憶深處。此時,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與所體驗到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在高漲的情感中將知識內化和深化成內在的素養,達到知行統一、達到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
華盛頓兒童博物館墻上有這樣一句格言:I hear,I forget;I see,I remember;I do,I understand.(聽到的,我忘記了;看到的,我記住了;做過的,我理解了)。這句話對于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很有啟迪,啟發教師開展體驗性活動,從學生已有的經驗、知識背景出發,創設各種真實或模擬的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知識,以獲得直接的認知感悟;讓學生通過體驗產生情感共鳴,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提高課堂學習效果,豐富道德與法治學科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