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耀基
摘要:農村校園暴力有著快速蔓延的趨勢,所以,加強農村學校的法制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要正確地關愛學生、引導學生,并且消除學生的暴力情緒,教師的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的言行舉動務必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尤其是要符合師德師風要求;家長在家庭中要正確引導學生,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要通過德育活動、法律宣傳等方式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進而減少校園欺凌和青少年犯罪等現象。
關鍵詞:農村小學生;法制教育;校園欺凌
近年來,青少年犯罪日趨嚴重,學校的校園欺凌引發熱議,農村校園暴力有著快速蔓延的趨勢。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大批農民工外出打工,出現了很多留守兒童。這些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言傳身教,長期與隔代老人相處。這個時期的學生正處于性格培養時期,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出現的心理問題就得不到及時矯治。有一些學生在校違紀現象突出,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也時有發生。據農村小學欺凌事件研究分析,一般欺負者及被欺負者所占比例分別是百分之八和百分之三十四,我們能夠清楚看出每六個學生就會受到一個學生的欺負,而欺凌事件會嚴重損害這些學生的身心健康,甚至引發犯罪。
面對這樣的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素質、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作為一名農村學校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的教師,承擔著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任。下面,筆者就如何加強對農村學校學生的法制教育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構建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
一個和諧文明的校園環境,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并且能消除學生的暴力情緒。首先,學校領導層要高度重視小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校長親自抓學生的法制教育,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努力建設文明的校園環境,成立法制教育領導小組;各班主任、道德與法治教師和心理教師為成員,依照教育法律、法規、規章,結合農村小學實際,制定各種切實可行的規章制度,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建立校園欺凌事件處置預案,及時解決安全工作中發現的新問題,不斷提高學校安全工作水平,建立一個完善的德育教育管理服務形式,讓學生有一個安全的校園環境,使得學生能夠感受到愛,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
二、教師高度重視,以法治學。立德樹人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是學生的典范,教師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直接影響到法制教育教學效果和學生在學習中、生活中的各種表現,因此,加強教師的法律、法規教育培訓是十分必要的。教師的言行舉止務必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尤其是要符合師德師風要求。
教師從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利用每周教師例會讓全體教師學習相關文件,強調“校園欺凌專項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各班級對安全隱患和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排查和摸底工作,值班教師做好校門出入管理和校園巡查工作。
教師要重視法制教育的實效性,切忌形式化,想方設法,巧妙地將法制教育融于課堂教學和法制課堂中。上課時,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法制教育因素,結合學生的實際、結合學生的身邊事,讓學生討論,然后教師給予正反兩面的評析、引導,使學生明辨是非,并因勢利導,讓學生初步認識一些與他們日常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
三、增強學生法律意識,使學生學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學校要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法制教育系列活動。可以通過以下幾點方式對學生加強道德和法制教育:1.每周定期利用升旗儀式、班會課或道德與法治課進行思想政治教育。2.結合法制宣傳日、禁毒日等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3.定期觀看法制教育短片、犯罪案例的展示與分析,學習《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4.每學期在校舉行一次法律講座,了解《刑法》知識等。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勇于護法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使學校有一個良好的教育教學秩序,對學生出現的不良行為要及時教育,防微杜漸;使學校法制教育健康發展,最終實現教育學生的目的。
學生不僅要知法、護法、守法,更要懂得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校園內,學生如遇到校園欺凌,首先要向家長和教師反映,必要時要學會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權益,切不可忍辱,縱容犯罪。遇上不法分子,要學會機智勇敢地保護自己。如遇到搶劫時,不要強硬對峙,設法脫身后可以尋求大人的幫助或撥打110求救。遇到綁架時,不要慌張,一定要沉著冷靜,并在沿途扔課本、書包、鞋子等物品,為家人提供尋找線索。如果遇到家庭暴力,或家長強制自己退學打工,或社會青年攔路要錢等類似事情,不要忍氣吞聲,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
四、開展心理課,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在農村學校要開設心理課,安排心理教師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時候,教師要進行挫折教育以及情緒教育,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合適的發泄方法,使這些有心理缺陷的學生逐步走向健康、正確、幸福的道路。從心理上教育學生樹立自尊、自律、自強意識,提高自身素質,學會必要的自護知識和技能,增強辨別是非和自我保護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需要進行感恩教育。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需要尊重學生,正確對待學生,這樣能夠使得學生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
五、家校合作,學校做好家長會的法律培訓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和諧的全面發展,就是兩個教育者,即學校和家庭,不僅要有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起到關鍵性作用。由于家庭環境千差萬別,每位家長的教育理念不同,教育孩子的方式也不同。
農村大多數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只剩下留守老人和留守兒童,長期這樣會造成學生自身心理安全感失衡,產生人格缺陷,從而給校園欺凌事件埋下隱患。這時,學校通過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可以幫助家庭和學校的教育目的最大限度地協調與統一,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去進行引導,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除此之外,學校還需定期舉辦家長會培訓,建議父母至少有一方留在學生身邊陪伴教育,同時對家長進行法制教育,引導家長用法律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家長法律素質,使得家長在家庭中正確引導學生,為青少年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進而減少校園欺凌和青少年犯罪等現象的發生。
六、借助媒體宣傳,使法制教育形象化
如今,有許多電視節目就是生動形象的法制教育,比如《今日說法》《庭審現場》《普法欄目劇》《法律大講堂》等,這些法制頻道都是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生動形象的教材。像《普法欄目劇》,學生對此非常感興趣,也能從中學到法律知識,自然而然地就受到了法制教育。教師可以根據教育對象和教育目的,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和學生密切相關的電視節目,下載好后讓學生通過多媒體觀看。
小學是一個人接受知識、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對其進行法制教育必不可少。這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降低青少年犯罪,無疑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加強農村小學生法制教育是教師的職責。如何對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育,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還需要廣大教育者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