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媛 石振香
【摘要】網絡校園貸快速發展的背后隱藏著巨大危機,特別是當下我國整體社會信用體系不完善,校園貸引發大學生信用危機,諸多濫用信用、懲戒失效、信息泄露等信用風險已十分明顯。因此,如何進行信用風險管控是網絡校園貸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從互聯網金融本質出發,挖掘校園貸的信用風險,提出信用風險管控的建議措施。
【關鍵詞】校園貸? 互聯網金融? 信用風險
一、導論
在互聯網金融如火如荼的發展背后,新的風險隨之暴露。例如網絡校園貸平臺具有門檻低、放款迅速的優點,同時也存在信息審核不嚴、高利率、高違約金等風險,給企業、學生、家長帶來諸多麻煩。網絡校園貸風險集中在供給的惡意放貸,而與之匹配的信用體系構建時時落后,導致信用風險管控不當。因此,針對校園貸的風險來源與風險管控問題,應該從整體上把控網絡校園貸款信用風險,這對規范網絡校園貸、完善大學生互聯網金融信用體系有現實意義。
二、網絡校園貸衍生的信用風險
(一)互聯網平臺成立缺乏持續監管
隨著公司注冊“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制度改革,只要根據《公司登記條列》在工商部門進行注冊并在相關通信管理部門備案,企業就可以進入市場。這樣導致工商部門對互聯網平臺成立,寬進之后嚴管的力度不夠,事中、事后監管不到位。2017年2月隨著廈門金融辦公室頒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暫行辦法》,隨后各地有14項相關的法規頒布,全國并未統一頒布相關法規。很多校園貸平臺到工商部門注冊,然后花費少量資金研發或購買一個P2P軟件系統就可以運營,針對平臺的資金來源、內部風控等處于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狀態。
(二)互聯網虛擬性加劇信用風險
互聯網的虛擬性使得身份確定、資金流向、信用評價等方面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對稱,平臺與用戶之間加劇濫用信用的風險。目前大多數校園貸類產品采取非現場申請與授信,不需要面簽和擔保人的書面保證,學生只需簡單上傳相關身份信息或者口頭承諾視頻,便可獲得貸款。完全忽視貸款人的經濟條件、自控能力、消費習慣。而大學生面對貸款合同只需通過網絡便可完成,從心理忽視違約風險。校園貸前期放貸寬松,后期嚴酷催債,存在錯誤的信用引導。
(三)個人征信系統不健全
當前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尚在進程之中,個人信用信息的收集、交換、共享機制尚未建立,失信成本過低。根據調查,學生人群有70%左右群體正在使用或者曾經使用過校園貸,可是這部分人卻未納入個人征信系統。第一、校園貸平臺之間屬塊狀分割,缺乏信息共享。因此大學生在不同平臺間可多次分期貸款,甚至借用他人信息和身份獲得貸款,從而加劇大學生過度透支信用。第二、央行個人征信系統為完全覆蓋大學生群體的信用數據。由于大學生的個人征信系統缺乏,缺少有效懲戒措施,導致大學生群體缺乏信用意識、無視信用風險,更不懂得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四)個人信息安全風險
信息安全風險是互聯網金融特有風險。我國現存法律對企業已注冊用戶進行數據分析行為處于灰色監管地帶,雖然明令禁止用戶信息買賣,但至今沒有有效監督手段。目前很多校園借貸平臺僅需進行注冊登陸之后就可以直接查看借款人的各類個人信息,直接導致借款人信息的泄露;另外某些校園借貸平臺的工作人員利用自身職務之便,將借款人的大量信息打包出售以獲得不法收入。更有甚者,當借款人逾期未還清借款,校園貸平臺以曝光借款人的各類私密信息為由逼迫學生還款,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大學生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患。
(五)第三方監管失效
由于互聯網金融的創新步伐較快,部分業務在現有政策、法律和監管體系之外,法律與政策不同步導致第三方監管失效。特別是以互聯網作為掩護的傳統金融異化業務受到的政策、法律以及金融風險將更為凸顯。網絡校園貸第三方監管主要是教育機構、公安機關、金融監督系統。但對于在不良違規違法的網絡借貸監管上卻缺乏具體規定,如果學生可以隱瞞借款事實,學校沒有權限和途徑進行監督引導。2017年,政策定調要整治非銀行機構校園貸,但目前距離銀行校園信貸服務充分打開還需要較長時間。針對校園貸平臺強硬追債行為,即使訴諸公安機關,這種追債行為因為有借款合同約束,更多是被定性為民事糾紛,并沒有相關法規進行引導辦案。
三、網絡校園貸的信用風險管控建議
(一)利用互聯網將校園貸平臺的信息公開
公司的登記注冊可以由工商行政部門來完成,明確其從事的行業為互聯網金融中那種經營模式,合法監管從源頭上完成。銀監會等則可以利用專業知識對公司具體從事的業務進行審核和評估,據此判斷是否發放從業牌照和負責事后的追蹤監測事項。在監管企業的同時,各部門可以通過與專業金融機構的合作,定期發布有關于P2P網絡借貸行業和共享單車的調查結果和報告,投資人可以根據這些官方發布的報告來制定自己的投資計劃,起到保護投資人的作用。特別是對于重要項目如資金管理、盈利情況、公司性質等進行披露。
(二)互通信用信息,共享全國信用平臺
打通全國的信用平臺孤島,破解信用數據碎片化的難題。第一、通過簽訂共享協議方式,實現政府監管部門與平臺信用信息共享。第二、加強平臺與誠信網站、第三方征信機構的信息共享。平臺將自身掌握的信用信息納入到信用信息平臺,實現與誠信網站、信用中國網站以及征信系統對接。信機構的信用信息共享,為各地、各部門治理違法失信問題提供依據。第三、互聯網平臺之間與傳統金融系統加強信息共享。通過共享信息,使守信用戶獲得使用便利,使失信用戶在各領域應用受到限制。
(三)完善征信體系
完善個人征信體系。第一、將具有民事能力的大學生,納入個人征信體系個人征信體系與法律規范相結合,凡是具有民事能力的個人,無論什么職業處于什么區域,均要加入個人征信體系;第二、普及個人征信積分制。通過信用積分增減,展現個人信用等級,實施聯合獎懲制度;第三、將失信懲罰制度升級。針對信用評分低的用戶不僅影響本產品使用,也要影響日后貸款額度、貸款利率,甚至醫保使用情況。完善互聯網平臺信用系統。第一、將平臺整體信用、主要創始人、經營者的信用進行審核的披露。可同時制定相應的經營性指標和風險性指標。第二、監管部門在建立平臺信用風險評估機制。應追蹤發展的最新動態,并及時制訂應對方案。
(四)技術創新規范信息安全,推動流程重塑
互聯網金融理念與技術發展同樣存在不匹配現象,這才導致風險失控。推動技術創新,重塑業務流程,增加風險監管手段。校園貸在業務流程中最大的漏洞在于學生與企業之間的信任程度非常弱,卻給與很高授信額度。校園貸平臺應加大線上與線下審核的力度。通過同步視頻或紙質文件,將違約風險、各項借款費用和借貸利率明確告知借款人。同時,針對大學生貸款在個人征信不完善的情況下,應該增加父母擔保,必須對父母進行身份識別和信用審核。增加事前放款的信用審核和第三方保證,才能有效抑制校園貸金融異化。
(五)大力推動我國信用制度立法
盡快出臺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各行業的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形式對平臺性質、組織架構、經營范圍、準入條件等做出明文規定,明確互聯網平臺的法律地位,做到有法可依。從個人信用的法律制度建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來完善個人信用法律制度;從完善企業信用制度立法、健全企業信用懲戒機制和建立內部信用管理制度對企業信用法律制度加以完善;從政府信用的法律制度建設和社會信用體系監管等方面使政府信用法律制度更加趨于完備,以求從制度層面來解決社會信用問題,重建社會信用。
參考文獻:
[1]寧哲,張杰.“共享經濟”熱潮下互聯網金融創新模式及發展趨勢研究[J].荊楚理工學院學報,2017,(10):41-47.
[2]鄭聯盛.共享經濟:本質、機制、模式與風險[J].國際經濟評論,2017,(6):45-70.
[3]張陽,張培藝,胡馨,孫艷梅.基于P2P平臺下高校校園網貸現狀與防范研究——基于某高校在校生的調查[J].教育現代化,2018,(41):293-294.
[4]董巍,殷宇飛.銀行重返校園背景下的高校學生信貸風險防控研究[J].金融經濟,2018,(16):60-61.
基金項目:2019年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青年教師科研育苗基金項目《線上線下融合模式下二手交易市場信用管理機制研究——以區塊鏈助力循環經濟發展為視角》,項目編號:2019KYSK01。
作者簡介:王曉媛(1988- ),女,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會計理論、財務管理、企業內部控制;石振香(1982- ),女,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產業經濟、人力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