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婷
摘要:文言教學是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的重要陣地。但語境的疏離和課堂教學的時間限制,使文言教學簡化成了淺層次的語言知識傳授。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普及,高中文言教育面臨著新的環境與機遇,教育環境的改變為課程資源整合帶來便利,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式帶來新的可能,泛在學習環境所呈現的豐富資源、隨手可及的學習機會及線上討論共享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實現傳統文化與學生生活的滲透與融合。
關鍵詞:泛在學習;文言教學;資源整合;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2C/03C-0050-05
文化是積淀的、傳承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新時代的中華民族正在致力于傳統文化的復興,高中部編語文教材最大的變化就是增加古詩文比例,目前已完成的初中統編教材中傳統文化篇目占教材選文的51.7%,平均每個年級40篇左右,不僅選了諸子散文、唐宋古文,律詩、絕句,甚至古風、民歌、兩漢論文都在部編教材收錄之列。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課內閱讀篇目中中國古代優秀作品應占1/2”,原課標“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數量從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選擇性必修的6學分六個項目中,中國傳統文化經典研習獨占2學分。重視古詩文教學,已經成為傳統文化復興的一條重要的路徑。
中學語文教材入選的經典作品,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為培養中學生優秀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物質媒介。恰當的引導能使學生在獲得語文知識的同時濡染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以此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文言教學承傳傳統文化精神,不僅是中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更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清醒地意識到當下高中語文文言教學存在的問題,利用好“互聯網+”教育帶來的便利,實現文言的泛在學習,是在青年一代學生身上實現現代化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的必然趨勢。
一、傳統課堂高中文言教育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效率低下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的文言閱讀在語言方面的要求:“(語言積累、梳理與探究)梳理文言詞語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詞義和用法,把握古今漢語詞義的異同,既能溝通古今詞義的發展關系”“做到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準確理解”,有限的課時里需要疏通字詞和文章大意,同時在文學方面要求(文學閱讀與寫作)引導學生閱讀古今中外不同體裁的優秀文學作品,“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體驗情感”“提升文學欣賞能力”“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在思維品質方面提出“(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需要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文章的文學性,并且應當關注學生思維提升,探究文章內涵、創作意圖。
然而,教學現狀似乎限制了課堂以文言教學為媒介,引領學生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感受文化的氣息,接受并熱愛民族文化,在生活中閱讀詩文,在陶冶中傳承文化。功利化的短視目的,決定了教學的低效。“少慢差費”現象在文言教學課堂尤為突出。文言教學中,學生習慣依賴工具書,失于積累應用,教師課堂重心也習慣放于字詞積累、翻譯疏通上,缺乏深層理解的引導,久而久之,惡性循環,導致文言教學出現典型的“內容少、速度慢、效果差、費時多”。傳統文化滲透成為了傳統名篇灌輸與背誦。
(二)疏于習慣養成
真正的能力是習慣使然。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是由其課堂內外的閱讀習慣形成的。課堂不得法,課外不讀文,自然是無習慣,也無能力的。學生學習文言文,多為背誦,較少質疑和反思。死記硬背的字詞沒有形成真正的積累,雖然背誦名句佳篇,但缺乏活用的意識,理解不足,難以遷移,所以往往學一篇,丟一篇。只好寄希望于日后的某一天,頓悟古人的思想精華。加之,大多數學生混淆詞性、搞不清句式結構,遇到特殊句式時難以疏通文意。對于一詞多義、虛詞、多音字,如“之”“其”“為”等,缺乏積累,學習起來更是暈頭轉向。
二、泛在學習環境下文言教學資源整合及傳統文化滲透途徑
泛在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學習習慣和教學思維方式的變革。泛在學習最大的特點就是泛在性和情境感知。泛在是指表面上學習無形,它們交織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人們很難察覺出它們的存在;情境感知意味著能夠從學習者的周圍收集環境信息和工具設備信息,并為學習者提供與情境相關的學習活動和內容。通過談話、電視、報紙觀察世界,甚至經歷事故或身處尷尬境遇,我們都能獲取信息。有效泛在學習的發生依賴于泛在學習環境的創設。
由于文言篇目寫作時代久遠,語言文字使用習慣與現代差異較大、思想情感與學生也有諸多隔閡,要實現“很難察覺”到存在的泛在學習,只有激發學生聯系當下生活、探索傳統文化的主動性,“為學習者提供與情境相關的學習活動和內容”,以此“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寫作經歷,發揮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發現”。
(一)教學資源整合
1.文言基礎知識仍然是文言文教學內容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學生深入理解、質疑的重要基礎。理解程度決定著學生能否真正產生問題。泛在學習環境可以借助網絡課堂梳理知識點、發布課文朗讀視頻、及時測評任務,幫助學生課前預習時抓住重點、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激發思維的深度。
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以下簡稱《侍坐》)一課,筆者借助泛雅學習平臺,師生均在手機上安裝了學習通APP,手機上可以直接進入課程學習。在課程內容頁面上,學生可以看到朗誦視頻,反復跟讀。文言基礎知識梳理部分,將學生可能遇到的難題依據文段依次列出,并重點講解、對比一詞多義及特殊句式。學生可以借助例句反復揣摩。手機課堂承載的文字、視頻、圖片配合教師的課堂講解,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視聽結合,多元記憶。
針對學生容易混淆的“為”“乘”等字,本課通過測試任務點幫助學生發現這些之前忽略的問題,產生疑惑,從而主動意識到不足并借助答案解析部分積累知識。
2.文化常識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這些知識分布在語文課程的各個年級,零散細碎。本課通過課程資源包,將端章甫、周禮、舞雩臺、仁等知識分專題整理,并結合課文內容分別鏈接圖、文、視頻、微課等資源,有效進行文化知識積累。
知識的呈現與學生主動吸收之間需要教育的契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文化常識在學生產生疑問、需要時出現,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運用。在學習《侍坐》一課時,學生紛紛表示對孔子“與”點、孔子是怎樣的人等問題產生疑惑。筆者抓住學生的疑問,引導學生從孔子、曾皙、其他人、社會環境等幾個角度找原因。學生在分析討論過程中,發現沂水洗澡、舞雩臺吹風并不適合暮春時節,進而探究了舞雩臺對于周“禮”、社稷的意義,從而明白曾皙之論并非“乘桴浮于海”的逃避。進而在觀賞孔子童年與孔子歸魯等微視頻中感受到了孔子“吾少也賤”,中晚年顛沛流離“累累若喪家之狗”的坎坷一生,但始終心懷天下,秉承對克己復“禮”的信念,對“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這樣一個太平盛世的向往與追求。學生聯系教師精心選擇的論語語錄資源及剪輯的微視頻,感同身受體會孔子的生活,從而對“與”點有了自己的判斷。教學中,學生不僅了解了舞雩臺、周禮等文化常識,更深切體會到了孔子的胸懷與擔當,看到了一個鮮活的孔子形象,體會到儒家思想流淌于華夏民族血脈的深沉。
3.傳統文化傳承與評價,對于高中生來講,是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關鍵的一個環節。高中階段是學生發展理性思維,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的關鍵期。學生較之初中更喜歡評論文章的思想與價值。但這樣一個特殊發展階段,學生也更容易產生批判思維。課文選編的文言文,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需要學生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接納、喜愛。泛在學習環境一改傳統課堂中師生存在的隔閡,教師可以根據討論平臺的觀點把握學生的疑惑,恰當引導。
比如《侍坐》中,有些學生對于子路的“率爾”非常欣賞,從而對孔子的“哂”感到不滿,進而對孔子及師生關系產生疑問。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引導學生閱讀《論語》中孔子與子路的相關語錄,如“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以及子路死后,孔子的覆醢之舉,并借助《孔子》這部電影剪輯相關情節,制作師生情等相關微電影,幫助學生體會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及偉大人格。此外,在平臺課本中,涉及每個弟子文字的相關段落,分別加以引注:“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論語·雍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論語·公冶長》)等等這些在探索弟子志向內涵過程中可能用到的資源,幫助學生拓展閱讀,深入理解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在批判中深刻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在理解中濡染優秀傳統文化。
再如,《論語》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是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保存了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為了深入理解《論語》思想的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平臺專門呈現了《論語》當中涉及“仁”和“禮”的語句。依據文章的中心,特別是突出“禮”的語句,要有選擇呈現,結合《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一生有一個整體印象,幫助學生了解孔子的思想,進而找到孔子贊同曾皙的原因。如: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再如孔子的志向:
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幫助學生真正讀懂文章,理解孔子的思想,盡可能地聯系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學生生命體驗,促進學生自主汲取優秀傳統文化,主動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4.語言的凝練與傳神。文言之美,美在凝練。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文言文提供了語言一字傳神的良好范本。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文中,筆者設計了“你認為孔子喜歡誰”這一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并引導學生從神態、語言描寫中感受孔子好惡,體會孔子的世界和大同理想。比如“哂”字,學生通過對比后文“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并模仿哂的神態,感受到“哂”是一種感情非常豐富的笑,因為夫子只是否定子路的“言”“不讓”,而非對子路的否定,所以,這一笑里除了否定更包含著融洽的師生關系,也是孔子“由也兼人,故退之”的日常表現。比如“喟然而嘆”,生動表現了孔子對曾皙發自內心的贊嘆。學生初始以為是因為曾皙的回答表現了夫子對社會美好的向往,人民生活安定富足,禮樂教化得以推廣,后聯系“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及“子貢問政”中“去兵”“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等語言進一步理解孔子之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守禮且仁的大同理想,更充分理解曾皙表述中所透露出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以禮教為樂的雍容自如。這些語言極為凝練,但意義深遠。
除了體會語義的豐富深刻,筆者還采用“減字”游戲,帶學生體會文言一字傳神的效果。學生在刪減過程中感受文言文“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的美妙。
(二)泛在學習環境下傳統文化滲透途徑
1.豐富視聽資料,按學習需求整合,“盤”活傳統。
泛在學習由于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可以整合更多資料,雖適合隨時隨地學習,但碎片化學習遇上大量資源,教學資源容易失于零散,需要教師按照學生學習需求歸類放好。
本課借助課文朗讀視頻、剪輯的微視頻、人物圖像、文化資源包等作為學生的學習素材,并設計相關人物形象的五個話題——“子路是何人”“公西華的故事”“親切可愛的孔子”等。在話題板塊下,安放相關視頻、微課及學習資料,學生使用起來目標更為清晰,更容易進入學習情境。如“多才多藝的冉有”這個板塊,有的故事涉及子路、公西華,教師就將相關資源進行鏈接,幫助學生學習時前后貫通,立體思考,“盤”活傳統文化。
2. 資源旨在引導啟發,提升學生發現問題、去蕪存菁、探究答案的能力。
學生害怕文言,根源在于文言語境的隔閡,難以產生閱讀興趣。如果可以激發學生探究興趣,學生自然樂學、活學。
例如《侍坐》中,對于“孔子為何與點”這個問題,歷來說法眾多,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去質疑。教師通過設計微課,引導學生發現曾皙的不足。
一是曾皙描繪的志向答非所問,沒有說出自己志向。整篇文章在孔子“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一問題情境之下展開,而曾皙的回答看起來答非所問,與“如或知爾”也沒有太大關系。
二是縱觀《論語》,曾皙只出現過這一次,卻得到孔子的喟然之嘆,而其他一直師從孔子的弟子卻不合孔子之意,其中的孔門十賢之一——子路,還被“哂”,這不符合常理,孔子是不是真正贊同曾皙?
三是曾皙的行為是否符合孔子對禮的要求。《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論語·八佾篇》載“子入太廟每事問”,《禮記·射義》載“孔子射于矍相之圃,蓋觀者如堵墻”。孔子喜愛禮、傳授禮、實踐禮,“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于大樹下(《史記·孔子世家》)”,即使顛沛造次而不忘禮。《論語》中的“立于禮”“不知禮,無以立也”多次強調立身必須學禮。但是當問起“點,爾何如?”時,曾皙還在繼續鼓瑟,且“鼓瑟希,鏗爾”才“舍瑟而作,對曰”。
四是曾點在當時就被孔子稱為“魯之狂士”,是否符合儒家修身的標準。理學大儒朱熹認為“至于曾皙,誠狂者也,只爭一撮地,便流為莊周之徒”(《朱子語類》卷四十),這樣的狂士是否符合孔子“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喪事不敢不勉,不為酒困,何有于我哉?”(《論語·子罕》)的嚴謹審慎、積極入世的要求呢?雖說孔子說過“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論語·子路》)但在這四個弟子中,曾皙的言行一定不是最接近“中行”的一個。
這些問題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分析問題更加全面,也激發了探究孔子“喟然而嘆”的興趣。所以,問題,不僅是教師拋出的問題,更應該是由學生自己發現的問題;答案,也不能局限于大儒大家的答案,更應當是學生心底的、認可的答案。將真正的思考引入課堂,才會有主動的探究學習。
教學中要將問題放在實踐中、放在社會生活中探究,在真正的探究活動中促進思維提升,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侍坐》歸根到底談的是“禮”的問題,中國是禮儀之邦,《侍坐》的話題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保持著鮮活的魅力。學習平臺整合了電瓶車上牌等熱門話題,引導學生探究“禮”的實施與規范,在鮮活的情境中參與“侍坐”。
3.線下開闊討論思路,扎實基礎,批判繼承。
由于泛在學習環境下,學生接觸的信息非常豐富,可以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針對存在的疑惑設計思維導圖,厘清探究思路。千頭萬緒的問題,經過大家對思維導圖修枝剪葉,變得更加清晰。問題探究就有了方向和思路,所有零散的材料依據需要而有機結合。發自學生內心的問題,始終引領學生主動思考,并“反逼”學生回到課本咬文嚼字,搞清文章重點字詞及文化常識,重視積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如孔子對子路的“哂”,學生通過大量資料發現,孔子對子路“退之”的良苦用心,“哂”字解釋為“笑”,比“嘲笑”“嬉笑”“微笑”等詞內涵更為豐富;“吾與點也”不同于“吾喜點也”;對于“舞雩臺”如果僅僅理解為高臺,曾皙的言語則顯得灑脫有余,胸懷不足,而孔子卻喟然而嘆,這對感受孔子的偉大胸襟會產生一定的偏差,在回歸課本、結合歷史資料探究之后,學生對舞雩臺在周禮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對孔子的喟然之“與”也有了更高層次的理解,對于孔子的“乘桴浮于海”也有了辯證的分析。孔子那“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理性,在“如或知爾,則何以哉”這樣的心境中,是不適合拿出來做論據的。孔子的內心一直追求、向往“邦有道”,一直努力地用自己的言行修身、齊家、清掃天下,實現“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大同社會。在這樣的思想碰撞中,學生深刻感受到儒家思想暈染出的華夏文化,體味到孔子的擔當與胸懷,對于古代文化經典也有了自己的閱讀和評價的方法。
三、結束語
隨著新興技術的覆蓋面愈發廣泛,很多領域已實現了泛在學習的環境。文言教學如果延續傳統教學方式,勢必由于課堂的制約而造成優秀傳統文化“買櫝還珠”式的浪費。泛在學習環境下網絡課堂非常方便地為學生提供了大量資源,將原來的課堂講解部分靈活轉化為課前預習及自測,實現了新課標提出的:“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力求改變教師大量講解分析的教學模式”“教師應主要引導學生理解多種媒介運用對語言的影響,提高學生綜合運用多種媒介有效獲取信息、表達交流的能力,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態度”。
效率的提升、泛在學習、豐富的活動及視聽資源也為實現“引導學生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獲得對語言和文學形象的直覺體驗”提供了便利,實現學生“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活動中運用聯想和想象,豐富自己對現實生活和文學形象的感受與理解,豐富自己的經驗與語言表達”。
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具有良好的傳統文化修養,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及技能,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重視習慣養成,精心創設泛在學習環境,激發學生探索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和動力。
責任編輯:陳向陽
Abstract: The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fiel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inheritance. However, the alienation of context and the time limit of classroom teaching simplify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nto a shallow level of language knowledge teaching. With th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plus" education, classical Chinese education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s facing new environment and opportunities. The change of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brings convenie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and bring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he students to learn classical Chinese. The rich resources, ubiquitous 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online discussion sharing functions in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can better realize the infil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students' life.
Key words: ubiquitous learning;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resource integr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