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曉蕾
[摘 要]進入21世紀,隨著高科技的迅速發展,未來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進一步提高人的全面素質,應該把提高人類早期尤其是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作為重點。語言表達能力必須從小培養,“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說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因此,加強對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幼兒園;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實踐研究
幼兒從出生起就已經具備了學習作為人的全部語言的基本條件,幼兒語言發展的過程是以完整的方式呈現出來的,因而,幼兒語言的學習應當是完整的學習。幼兒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能否把握好這個時機,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去培養和訓練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幼兒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為了抓住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使幼兒的語言得到最佳發展,應該注重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結合對幼兒教育的實踐,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教師在語言表達方面發揮榜樣示范作用
幼兒入園后,教師是幼兒接觸最多的人,教師的語言經常是幼兒模仿的對象。因此,教師應當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不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還要有意識地加強語言修養,使自己的語言規范化、科學化,提高講話技巧,讓幼兒愛聽、喜歡聽、聽得懂。如給中班幼兒介紹“蠶”時,需要教師不僅要掌握蠶的外部形狀、特征、生長過程及經濟價值等知識,還應搜集一些文學作品中的好詞佳句來豐富自己的語言。給幼兒概括時可以這樣說:“一條春蠶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吐絲,吐完絲、做完繭,它就安安靜靜地進入長眠,而把柔軟、潔白、光亮的絲留給人間。”語言形象生動,表達清楚、簡練,幼兒喜歡聽、學得會,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成為幼兒學習的榜樣。
二、創設有利于幼兒表達的語言環境
陳鶴琴先生曾說:“注意環境,利用環境,環境是最好的教具。寬松和諧的語言環境是幼兒學習與發展的基本前提,是調動幼兒有話敢說的內部動機和必要條件。”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以幼兒感興趣的事物為切入點,支持和引發幼兒表達的愿望,為他們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同時,鼓勵幼兒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當幼兒詞不達意或語句不太完整時,教師不要急于或者刻意加以糾正,以免給幼兒造成心理壓力,從而失去說話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幼兒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幼兒說得是否正確更為重要。如在“我是個好寶寶”的游戲中,如果扮演客人的幼兒對同伴態度不好,同伴就會提出抗議:“做客人要講禮貌的,不是你這樣的。”于是,“客人”或會與之辯白:“我是假媽媽。”或改變自己語言輸出方式,盡力去模仿媽媽說話,并友好地與周圍人交往,語言技巧在游戲交往中得到實際鍛煉和運用。這樣,幼兒就可以在視覺信息、聽覺信息、主觀感覺的表達以及動手操作等實際交往的互動活動中,使語言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
三、利用自然環境為幼兒語言表達提供素材
生活是語言的源泉,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才能產生豐富的語言。因此,帶領幼兒走進大自然,實地參觀、感受生活、感受真實的世界,讓幼兒不僅有說話的機會,而且有說話的內容,這是十分重要的。如在冬天下雪的時候,教師帶幼兒到戶外接雪花、打雪仗,引導幼兒觀察雪花的形狀,看雪景,讓幼兒觀察到雪花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的。教師用語言啟發幼兒,“雪下得好大呀!雪花一片片、一團團落下來,軟綿綿的,就像白色的鵝毛一樣,我們就把它叫鵝毛大雪。”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的雪,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后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鋪在地上。”有的說:“像撒了一層白面。”有的說:“像撒了白糖。”有的說:“像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白絨毯。”教師還可以帶幼兒去果園、農場和蔬菜基地親身感受生活。這樣,幼兒可以積累大量的感性知識,盡情感受生活的美好,無時無刻不在表達自己眼中的一切,豐富的幼兒生活經驗,可以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高。
四、為幼兒提供語言交流及展示的機會
教師注重為幼兒提供語言交流的機會,利用多種形式開展一系列活動。班級開設“分享活動”欄目,每天固定時段幼兒輪流在課間拿著話筒朗誦兒歌、講故事、播報天氣預報、介紹自己和家庭情況等,為幼兒提供自我展示和勇敢表達的機會。剛開始的時候,幼兒表現為抱著話筒不敢說、聲音小、不自然,在教師的鼓勵下,孩子們自信、勇敢地面對話筒,流利地講述自己的內容。通過這種方式,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分享活動后的幼兒,會感覺像凱旋歸來的英雄,受到大家的熱烈歡迎,那種成就感和自信,讓其他幼兒渴望、企盼。“分享活動”就像一味新鮮的調味劑,吸引和鼓舞著幼兒,極大地滿足了幼兒的表現欲望,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開展多種活動,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的語言能力主要是與周圍的人交往中,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因此,教師要引導幼兒參加多種活動。
1.情景表演。情景表演是一種既生動形象,又是動作和語言相結合的表演活動,是幼兒喜歡的活動形式。如幼兒表演《三只蝴蝶》時,幼兒們一邊敘述故事一邊表演,一遍遍復述故事內容,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2.組織幼兒看圖說話。在請幼兒講述圖中意思前,給幼兒一點時間,要求幼兒仔細看圖,讓他們有個構思的過程,有時還要根據要求提示他們圖上有哪些人物,他們在干什么,圖上還有什么東西等,然后請他們看著畫面講述內容。
3.引導幼兒自編故事。教師先給幼兒講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的故事,指導他們看一些有情節的圖書,然后啟發引導幼兒試著編故事。可以請幼兒中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幼兒先編故事,起示范作用。教師對編得好、敘述得好的幼兒,要及時鼓勵表揚,以鞏固幼兒編故事的積極性。
4.組織幼兒背誦詩歌。兒歌和詩歌節奏感強,幼兒一般都比較喜歡背誦。要根據幼兒智力發展水平,選擇幼兒能理解的內容教幼兒背誦。如教小班幼兒背誦《詠鵝》《小白兔》《憫農》,教中班幼兒背誦李白的《靜夜思》、孟浩然的《春曉》,教大班幼兒背誦白居易的《草》、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等。教師根據詩歌的內容,一面教幼兒念詩歌,一面教動作表演,動作可以幫助幼兒記憶詩歌的內容,激發幼兒對念兒歌、詩歌的興趣。
5.組織幼兒猜謎語。猜謎語活動不拘形式,隨時隨地都可以教幼兒念念猜猜。如“麻屋子,紅帳子,里面睡了個白胖子”(謎底是花生),“有個老頭,背個油簍,沒有腿,沒有手,扭著肚皮慢慢走”(謎底是蝸牛 ),這些謎語讀起來順口,語言生動形象,小朋友非常愿意念和猜。
6.組織幼兒繞口令、接龍組詞。繞口令和接龍組詞是一種既有規律性又具有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游戲活動,很適合幼兒的年齡特點,經常組織幼兒進行這些游戲活動,能使幼兒口齒清楚、伶俐,思維敏捷,用詞恰當。
7.組織幼兒游戲活動。游戲是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最佳的活動形式。如引導幼兒做打電話游戲:每個組發1~2架電話機,讓幼兒打電話到各單位聯系“業務”,或是讓小朋友打電話給家人,把他們在園的情況告訴家長等,這種形式對平時不愛說話的小朋友有很大作用。
六、家長的支持與配合
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滲透于幼兒生活的每時每刻,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求得家長的配合,如果家長也重視幼兒的語言培養,家園緊密合作,幼兒的語言發展就會更為迅速。語言是在一定的環境和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圍環境和心理因素的制約。同伴間的交往更是語言發展的好機會,幼兒年齡相仿,認知水平相近,交往起來特別投入。因此,鼓勵幼兒與幼兒之間交往,為幼兒創設同伴間的語言交往環境。教師對幼兒表達能力的重視,要得到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家長要重視孩子的發展,通過家長聯系冊或家長座談會的形式與教師進行交流,提出意見和建議,并能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相應的教育,
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實踐研究是提高21世紀人才素質的基礎工作,需要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勇于探索,大膽創新,為提高幼兒語言表達能力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張明紅.學前兒童語言教育(修訂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周兢.幼兒語言教育活動指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3]于涌.幼兒語言發展與教育[M].哈爾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