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苗


【摘要】目的:以結核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人文關懷模式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62例結核病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與對比組后,實驗組患者接受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對比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通過比較兩組患者的相關臨床指標,評價人文關懷模式在結核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結果:兩組患者的QOL生活質量評分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優于對比組;除此之外,實驗組患者合理飲食、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患者數量也高于對比組(P<0.05)。結論:人文關懷模式滿足結核病患者的護理要求,有助于加快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并協助患者養成正確生活習慣,值得推廣。
【關鍵詞】人文關懷? 結核病患者? 生活質量
一、資料與方法
(一)一般資料
選擇62例結核病患者,入院時間為2019年2月-2019年9月,隨機分為實驗組、對比組。實驗組患者31例,男18例,女13例,平均年齡(54.16±7.34)歲。對比組患者31例,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齡(55.08±7.7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可以比較(P>0.05)。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參與,且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排除標準為:①伴有精神類疾病;②臨床資料不完整;③伴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④各種原因不愿意參與本次研究者。
(二)方法
對比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護理人員叮囑患者做好休息;改善患者的日常飲食方案,嚴禁食用刺激性且容易生痰的食物,保證每天合理的營養支持;指導患者掌握痰液的處理方法,例如在咯痰時可以通過衛生紙包好并放在指定位置。
在對比組患者護理方法基礎上,實驗組患者接受人文關懷護理干預,方案為:①結核病作為一種傳染性強的病癥,臨床治療中普遍采用隔離治療的方法,在治療期間患者容易出現不良情緒。所以在護理中,護理人員在患者入院之后,向患者介紹結核病的相關知識,在闡述隔離治療必要性的基礎上,通過語言開導的方法,讓患者對疾病形成正確的認識,樹立信心,消除不安與猜忌。②健康宣教。科室內定期由科室主任、護士長等召開健康宣教會議,詳細闡述與結核病有關的知識,并以圖片、文字的形式將資料發放到每個患者手中。其中可以采用多樣化的宣教方法,包括微信、微博等,讓患者獲得全面健康咨詢,提高依從性。③用藥指導。考慮到患者的年齡等特征,護理人員詳細講解結核病藥物治療的資料,包括全程治療、適量治療、聯合治療的必要性,并隨時評估患者的用藥情況,配合家屬每天監督患者用藥。用藥期間注意預防各種不良反應發生,例如定期檢測患者腎功能與肝功能變化,詢問患者是否存在惡心嘔吐等情況,在發現不良反應后隨時干預,確保藥物治療連續性。④營養支持。遵照營養師建議為患者制定飲食計劃,鼓勵患者每天食用牛肉、黑魚等高級蛋白,碳水化合物所占比例約為50%,并保證蔬菜水果攝入量。在營養支持期間,需要重點考慮患者飲食習慣變化,盡量提供豐富食物刺激食欲。
(三)觀察指標
使用QOL-BREF生活質量量表評估患者生活質量變化情況,并記錄患者的合理飲食以及衛生習慣情況。
(四)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2.0軟件,數據差異用t值、x2值檢驗差異,P<0.05認為差異顯著。
二、結果
本次研究發現,實驗組患者的合理飲食以及良好衛生習慣患者數量顯著優于對比組(P<0.05),資料見表1。
同時生活質量評估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更理想(P<0.05),資料見表2。
三、討論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的全球結核病報告可知,在2018年全球新發現結核病例超過1000萬,其中死亡患者數量達到183萬,作為臨床上難治且具有傳染性疾病,如何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已經成為醫學界關注的重點內容。在傳統臨床護理中,護理行為主要是針對治療要求以及日常行為的干預,例如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掌握生活的注意事項,在打噴嚏時應該計量用紙巾捂住口鼻、集中處理痰液分泌物等。而傳統護理方法無法滿足患者深層次的護理需求,因此我院在傳統護理基礎上實施了人文關懷模式,發現該護理方法可以取得更滿意的效果。
人文關懷護理是為了改善患者身體生理狀態,而加強對患者精神、身體與生理方面干預,進而滿足患者全方面需求的一種護理模式。該護理方法的優點就是能夠充分尊重患者的主觀體驗,促使臨床治療干預順利開展。
本文研究結果證明,實驗組患者結核病患者在接受人文關懷護理干預后,患者的合理飲食以及良好生活習慣患者數量顯著優于對比組(P<0.05),考慮其原因為:在人文關懷模式下,我院強化患者的健康宣教與心理干預,不僅調整了結核病患者不良情緒,也能讓患者主動參與到自我保健中,能夠遵照醫囑積極轉變生活模式,發現各種不良因素,自覺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同時表2資料也發現,實驗組結核病患者生活質量更滿意,其原因可能為:人文關懷模式通過用藥指導、積極預防不良反應發生等,讓患者能夠遵照醫囑接受治療;合理的營養支持滿足機體康復對營養的需求,有助于加快臨床癥狀改善,因此患者在護理之后的生活質量會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