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多聚居在西部偏遠地區,這些地區地理條件不好、自然資源不充沛且災害事故發生率較高,保險普及率不高。隨著我國銀保監會發布針對貧困地區的保險保障服務能力建設文件之后,我國少數民族的保險市場發展也有了一定的制度保障,有望迎來新的發展契機。新時期我國的扶貧工作強調精準扶貧,在這種扶貧理念的引導下,我國貧困地區保險服務業的發展也有了新的突破口,本文即針對新時期扶貧理念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的發展提出可行性發展策略。
關鍵詞:精準扶貧;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
中圖分類號:F8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2096-3157(2020)07-0129-02
一、引言
一直以來,我國西部地區因為地廣人稀、自然條件不好,再加上災害事故頻發,這里的人們多事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由此,我國西部地區也成為貧困地區代名詞。因為經濟發展水平不足,這里的保險業務也未成體系,保險普及率較低,所以也是我國保險欠發達地區。新時期我國的扶貧工作強調全面把握、精準扶貧,強調要顛覆我國之前扶貧工作一直采取的粗放型扶貧戰略,轉而結合各貧困區的實際情況、各貧困戶的貧困程度和家庭情況,以針對性強、科學性高的有效手段來對貧困對象進行精確地識別、幫扶、管理等一系列的精確扶貧操作[1]。所以,在新時期扶貧視角下促進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把握貧困地區災害事故頻發的規律,從而針對性地為貧困地區匹配合適的保險資源,推動當地保險體系的不斷完善,使當地的保險業發展也能同時具備精準扶貧的效果,推動我國“十三五”計劃的穩步達成。
二、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保險市場發展情況
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保險市場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可主要針對我國幾大主要貧困地區。以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說,這里是擁有法人壽險公司、產險公司“雙牌照”的省份,保險市場的發展穩步上升,但增速排名不靠前,保險產品較能突出當地特色;在內蒙古自治區,保險公司主體不斷增長,但存在地方法人缺失的問題,本地保費增長率較高,保險產品結構也在持續創新,特色農業保險發展,保險精準扶貧工作初顯成效;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的保險體制呈現多元的發展趨勢,保費收入增長明顯、保險的保障體系趨于完善、保險扶貧工作重點明確;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初步施行“互聯網+保險”發展模式,“保險保障+社會服務”模式也在穩步推進,保險體系創新性強,是一攬子保險產品精準扶貧的突出代表。
三、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發展現存問題及其形成原因
1.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發展存在進步緩慢、普惠性無法充分發揮的問題,同時,保險資源在供需存在明顯的匹配度不足的問題,同時,保險經營水平不高,不夠專業化、規范化,經營主體非常有限,險種的創新動力不足,很難較好地凸顯當地市場特色。具體來說,因為貧困地區經濟方面的限制,再加上人口數量少,所以,這些貧困地區的保險市場發展都是明顯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不僅保險公司很少在這些地區設立總部,保險服務的深入、廣度都不符合市場需求,整體上看,保險市場規模很小[2]。另外,因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創新發展動力不足,保險險種也以地震災害保險、農牧業保險、一攬子信貸保險等產品為主,保險險種缺乏創新性,且沒有很好地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保險,是我國保險市場欠發達地區。
2.問題的成因
對我國貧困地區保險市場發展問題進行歸納分析之后可基本了解到這些地區保險發展動力不足,以及出現這些發展問題的原因之所在。首先,我國地方財政對偏遠地區保險發展不夠重視,支持力度、資金投入都不到位,這是限制貧困地區保險市場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因為貧困地區普遍存在教育水平低下的問題,保險專業人才嚴重缺失,沒有人才的支持,行業的發展自然舉步維艱;同時,因為獨特文化、宗教因素的影響,商業保險在這里的發展也遇到重重阻礙。各個少數民族自治區都有自身不同的文化習俗、思想理念,且都有自己的民族信仰,長期的思維閉塞使得他們有很多思想觀念和保險理念都存在矛盾,保險理念在這些地區的宣傳和普及工作難以開展,大大限制了保險業的布局和發展。
四、新時期扶貧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的發展契機
1.保險市場的發展被賦予重大意義
《關于加快貧困地區市場體系建設提升保險業保障服務能力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是我國原保監會于2016年針對貧困地區保險業的發展所發布的一項文件,在該文件中,貧困地區的保險業發展有了十一條發展意見作引導。針對促進貧困地區保險市場的,踐行新時期精準扶貧要求問題,第七條中提出了“雙總部”發展意見,該意見的發布,讓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區域,尤其是幾大省級自治區的保險業發展受到各方重視,無論是保險機構層面、社會層面還是政府層面,對于我國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的保險市場發展都給予了更大力度的幫助和扶持。
2.保險市場的發展有了新的要求
隨著新時期扶貧工作目標的明確、工作模式的確立,我國銀保監會、國務院扶貧開發辦公室針對新時代扶貧理念下貧困地區的保險業發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除了要求2020年貧困地區保險服務到各家、各人之外,還要求大力提高貧困地區的保險深度與密度,使其盡可能地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為貧困地區的人民提供充分的生活保障。另外,要求還提出要激發保險信用增信和保險資金融通的發展潛力,為貧困地區的脫貧工作注入強大的發展動力,促進農村地區的的產業升級;同時,貧困地區還需要建立扶貧信息和商業保險信息共通的大數據信息平臺,以此促進監管的差異化發展和理賠制度的不斷優化。最后是提出要提供“共濟特惠”支持,促進保險體系的低費率、高保障發展。
五、新時期扶貧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發展的有效策略
1.提高考核力度,加大對貧困地區保險發展的財政支持
對于這一點,首先要基于新時期精準扶貧理念的引導,將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發展問題與當地保監局相關干部人員業績考核體系當中,以精準考核的方式來促使當地干部人員提高對保險業發展的重視力度,基于大數據的支持,確立量化指標,采取“打分制”的方式有效落實政府的支持政策。另外,應以中央財政的大力補貼和支持來取代縣級財政補貼保費制度[3]。因為少數民族地區有很多貧困縣,地方財政支持力度非常有限,無法為保險業的發展提供充分保障,所以,中央財政補貼支持就顯得極為重要。
2.培養保險人才,滿足專業人才供給
快速完善保險教育扶持政策、快速完善少數民族地區的保險教育體系也是新時期扶貧理念下促進這些地區保險業快速進步的一項重要舉措。對此,首先是要對一些有能力設立保險專業的學校進行引導和鼓勵,推動設立專、本、碩、博保險學位,積極招生,引進更多的新時代青年為保險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其次,各農林院校需要探索和綜合大學、財經院校及保險院校等學校的合作發展模式,暢通保險人才的培養之路;再次是要打造實業基地、落實實習計劃、跨專業結合對口保研等人才培育和應用模式來讓有專業知識儲備的保險業人才更好地在保險市場發揮價值,大力促進保貧困地區保險業的發展與進步。
3.爭取優惠政策,探索民族自治區保險公司“雙總部”之路
除了保證人才供給、加大財政支持之外,新時期扶貧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保險業的發展還可積極創新,開發更多科學、有效的發展模式,比如保險公司“雙總部”發展模式。發展這一保險模式,需要立足于當前的省級保險公司,由政策和操作的角度對保險公司予以鼓勵,使其認識到“雙總部”支的發展優勢并積極引入[4]。一般來說,保險公司的總部的資源儲備都比較充足,上升通道、發展前景都非常可觀,但考慮到后期發展的盈利性和穩定性,這些總部多是選擇設立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而基于“雙總部”發展模式,保險人才可以很好地流入到少數民族貧困地區。
4.參考國外發展經驗,結合本地需求開發保險發展新模式
新時期扶貧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保險業的發展需要有更加開闊的發展眼界,除了內部的資源整合、行業布局之外,還需要放眼國外,總結并參考西方發達國家的優秀發展經驗,之后再結合我國本土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吸收和應用。首先,我國可考慮引入已經基本成熟的沙特阿拉伯等中東阿拉伯國家的伊斯蘭保險制度,使當地民眾對保險的認識度、理解度快速提高;另外基于《意見》中的發展理念,可考慮在我國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設立專業保險公司,并大力推進相互保險、合作保險的試點工作,通過保險產業的發展來帶動當地民眾走向脫貧之路。
5.立足于新時期扶貧理念,推動少數民族地區保險供給側改革
新時期扶貧理念下少數民族地區的保險業發展需要真正結合新時期精準扶貧工作理念,為當地民眾提供更加符合他們實際需求的保障性保險服務,持續深化保險供給側改革[5]。對保險扶貧供給主體進行優化時,應積極落實法人全面“雙牌照”化,對新型互聯網公司進行鼓勵和引導,使其更好地助力保險業的發展,對貧困地區的承包、理賠程序進行優化,推動開發“互聯網+雙牌照+移動支付+現代化科技”推動保險扶貧的發展模式。
六、結語
綜上所述,新時期我國扶貧工作的開展堅持的是“對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并提供精準幫助和精準管理”的精準扶貧理念,而在這一扶貧理念之下,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保險業將如何發展的這一問題深受各方重視。本文認為,按照新時期我國扶貧工作要求來重新審視少數民族地區保險業發展問題使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創新發展模式、借鑒其他國家發展經驗,引入“雙總部”發展體系等方式來促進我國貧困地區保險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為貧困經濟發展助力,幫助貧困地區人口快速走上脫貧之路。
參考文獻:
[1]魯新明,閆偉.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調查分析[J].新農村(黑龍江),2017,(8):55~56.
[2]唐金成,曹斯蔚.精準扶貧視角的少數民族地區保險市場發展研究[J].浙江金融,2017,(6):61~70.
[3]楊華松,彭吉萍.少數民族地區農村扶貧模式分析及最終評判標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6):186~187.
[4]覃棹,顧典.互聯網+背景下少數民族地區電商扶貧研究[J].電子商務,2019,(6):23~24.
[5]徐穎科.扶貧的經濟學分析[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6,(3):89~91.
作者簡介:
李佳澍,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區域經濟、區域金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