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當今社會快速發展,社會建設所需要的人才質量也在不斷上升。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向社會輸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我國在教育系統當中提倡開展素質教育,以培養學生各學科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重要任務。其中,小學時期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想要在小學時期便打好核心素養的基礎,學校方面應該做好校本課程建設,為學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根基。本文從核心素養理念的角度,探索了小學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建設的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小學;建設策略
在20世紀末,我國便有了開展素質教育的初想,并在部分地區開展了試點工作。然而在當時全國還都在實施應試教育的大流之下,素質教育的發展較為艱難。到了本世紀,素質教育有了新的突破,并且在十八大會議當中,明確指出了要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加強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各學校應該制定該學段適應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體系,培養學生能夠具備適應社會發展需求、適應自身終身發展的良好品格與素養。2016年,教育部正式頒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文件,在文件中明確了以六大核心素養與18個基本要點為框架,在教學當中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與品格。在此文件公布之后,受到了廣大教育界人士與民眾的關注。盡管我國在核心素養教育方面已經籌劃很多年,但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小學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建設依舊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如何建設包含核心素養理念的小學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仍舊是教育界較為頭疼的一個問題。基于此,筆者根據自身學校的情況與教學經驗,探索了小學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建設的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 建立相應的保障體系
(一)提升學校領導的課程領導力
建立保障體系,首先,要提升學校領導的課程領導能力。領導者決定著發展的方向,學校領導的課程領導能力直接影響了教師對于課程改革的觀念與態度,這對于校本課程的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學校的領導人員,應該正確認識自身課程領導力在校本課程建設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提升自身關于課程建設方面的知識儲備,強化自身的領導能力與領導意識。同時,領導者還應該明確學校的發展理念與辦學特色,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將教學目標精細化,并在校本課程中充分體現這些內容。其次,學校領導還應該健全學校內的各種機制,尤其是在獎勵機制與溝通系統方面,加強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的溝通,為教師之間的信息交流架設良好的平臺,為建設校本課程體系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
校本課程建設是需要基于一定基礎之上的,尤其是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的建設,更是需要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探索。所以校本課程的建設主力是教師,教師隊伍的質量與課程建設能力直接決定著校本課程建設的優劣程度。因此,加強教師的課程建設能力與自身的綜合素質成為建設校本課程的主要保障之一。其一,教師要盡快適應自身的角色轉變,從原來的教學主要任務向著教學、研究、建設多方面全類型方向發展,努力使自身成為校本課程建設的主要構建人員,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參與到課程體系交涉當中,并主動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踐行課程體系的內容,方便尋找其中的不足之處,進行改正。其二,教師應該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學習,通過參加講座、培訓、會談、研究等多種方式,提升自身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為建設課程體系做好準備。
(三)完善大學生支持團隊的教學水平和“支教”制度
大學生作為走在時代前沿的群體,對于各種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雖然大學生尚未具備良好的教學能力,但是對于校本課程建設卻有著許多符合核心素養理念的想法與意見,所以在小學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應該重視起大學生團體的力量,依靠校外大學生團隊,或完善、或實驗當前的校本課程體系,從中尋找突破口。當然校外的大學生正在學習當中,有自己的學業需要完成,再加上部分大學生并沒有教學經驗與意識,所以在借助大學生團隊進行校本課程完善的過程中應該尋找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團隊或是能夠與學校形成共同理念的團隊,能夠在課程建設過程與教學實施過程中跟上學生的發展理念,避免存在理念上分歧的巨大矛盾。另外,還應該促進大學生實踐創新類素養的發展,實踐與創新才是現今社會的主旋律,想要真正地幫助學校完善課程體系,大學生團隊自身的創新與實踐素養也應該有所加強。除此之外,學校還應該完善大學生團隊的支教制度,正是由于在校大學生或者畢業生并未真正接觸過小學課程教學,所以在完善課程體系的過程中會存在提出來的意見難以在現實教學當中使用的情況。所以學校方面應該在此方面為學生開設便利,安排專人負責與學生團隊與課程體系建設項目之間的對接工作,并在大學生團隊當中選擇優秀的人員到學生進行任教。
(四)提升學生課程建設的參與度
課程體系的建設,最終還是要應用到學生身上,作為課程的主要受用者,學生也可以參與到課程體系建設當中來。所以在校本課程的建設過程中,學校方面應該更加重視學生的參與。學生對于課程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總體上來說還是可以分成幾個部分。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通過詢問、旁聽、調查等多種方式來探尋學生的需求種類,之后根據學生自身的需求情況,有計劃地開展綜合性的校本課程。同時,校本課程的建設是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的,這種改革創新的來源便是原本的反饋,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校本課程的建設當中,對于后續課程體系的完善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 明晰校本課程培養實踐創新素養的目標
有了明晰的目標才好使力,所以在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先明晰培養該類素養的目標與方向。在這一點上,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
(一)明晰實踐創新素養的層次
了解學生發展的各個層次對于教師開展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建設有著很大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為學生制定不同的層次目標。首先,教師應該認識到基礎知識是學生進行實踐創新活動的基礎,所以第一目標便是構建學生堅實的知識體系,將囊括多個學科的知識與實用性的技能教授給學生,為學生后期的實踐與創新活動打下基礎。其次,應該以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次級目標。第三目標便是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意識與思維,要求學生將實踐創新能力高度內化為自身素養,即實踐創新素養。目標的層級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參與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將外顯的知識建構為自身知識體系,實現了自身實踐創新素養的培養。
(二)預設彈性化的教學目標
在以往的應試教育當中,教學目標便是讓學生學會應具備的知識與技能,并且按照既定的方向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學生做任何事情都有統一的標準進行衡量。但是,在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當中,教師應該摒棄這種固化的教學方式,采用彈性化的目標設定,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定學生的學習目標,并且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生活情況與日常狀態,從中更多地了解學生的思維層面,從而為學生的成長制定適合的目標,幫助學生不斷突破自身極限,真正掌握實用的知識與技能。
三、 整合校本課程培養實踐創新素養的內容
(一)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相平衡
所謂知識的廣度指的是特定內容的集合,同類事物之間有著共同性,為了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學生需要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同一事物,因此加強學生對于多種知識的了解便是知識的廣度。而深度指的是對于特定內容其核心理念的深入探究,對于小學生來說,沒見過、沒感受過的事物都是陌生的,對于同一個事物進行“刨根問底”,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這對于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校本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平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使得兩者都能夠在課程當中有所體現,使其具備最大的應用能力與遷移能力,開闊學生視野,促進學生思維、思想上的突破。
(二)知識的內容與社會發展相銜接
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的建設,其本質是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而創新來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只有在實踐當中不斷地進行探索才能夠獲取獲取更多的素材,對素材進行加工,才能在現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創新之后的內容再反饋到生活當中,開始新的探索,如此循環往復,人類社會才能不斷地進步。所以在校本課程的建設過程中應該與社會實際發展相聯系起來。校本課程內容相對更具有靈活性,就可以在這方面進行補充,使學生接觸到較為超前、新鮮的科學成果或作品,這在無形中幫助了學生與社會最新技術接軌,既幫助學生為與高年級的知識水平相聯系,又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三)知識的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
校本課程內容對于實踐的把握不應簡單地停留校內,更應與其他學校、社會公共機構、高校等團體建立必要的聯系,豐富學生的實踐內容。在校本課程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但并不是意味著相關理論知識已經不重要,理論知識是進行實踐的基礎,只有在一定的理論知識的指導之下,實踐活動才能夠有序進行。沒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作為支撐,實踐只能是固守原狀,難以觸類旁通,更別提創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在校本課程的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還應幫助和引導學生注意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四、 結語
綜上所述,開發包含核心素養的實踐創新類校本課程是當前教學活動當中的重點內容,這對于學生的成長發育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學校與教師應該重視起校本課程的建設。學校方面應加強自身的領導力,為教師建設校本課程體系大開便利之門,教師自身也要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實力,以適應校本課程的建設需求,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的課程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忠源,羅波.核心素養下小學校本課程設計與開發:以興義市兩所小學為例[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115(3):86-89.
[2]沈艷.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美術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5):236-237.
[3]王雪霜.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的開發[J].考試周刊,2017(91).
[4]翁飛霞.基于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實踐[J].教育科學論壇,2017(20).
作者簡介:
張俊德,一級教師,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文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