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民商法律 實踐 公共政策
作者簡介:李熹明,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圖分類號:D9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239
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公共政策在司法實踐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實體權利和義務產生十分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在開展司法實踐工作的時候,公共政策的調整,也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司法實踐的效果。最近這些年,不管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力度都呈現出明顯的提升趨勢,并且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十分喜人的積極效果。
法律實踐和公共政策的調整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關聯,二者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一致性的特點,法律和公共政策在社會調整這個層面上,都發揮著積極的價值和作用,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導致公共政策和法律之間,一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另一方面又有著極為密切的關聯[1]。法律實踐和公共政策之間的差異性主要體現在:第一,主體以及程序不同,法律的制定是具有法律制定權的機關,通過遵循法律規定的程序來制定出來的,對法律的制定主體以及法律的制定程序,都有著極為嚴格的要求。但是公共政策則完全不同,公共政策在通常的情況之下,公共政策是由黨和國家依照一定的職責和權利來制定出來的,在制定的程序上同法律規范相比較,也表現出更加寬松的特征。第二,法律規范和公共政策的價值追求也完全不一樣。在制定法律規范的時候,應當嚴格的遵循平等性、比例原則以及和目的性的原則,法律規范的制定,是為了能夠對人的權益進行最大的保護,因此,對于法律規范來說,它的制定是極為嚴格的。而公共政策的保護目的則主要是為了能夠對社會進行發展,以此為了實現某種社會的價值目標而制定,通過制定公共策略的方式,來最大程度的謀求相應的社會福利。第三,實施方式不同,對于法律規定來說,其本身具有極強的強制力,要求人們普遍應當對法律予以遵循,任何人都不得享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權,人們在開展某項行為的時候,也應當嚴格的遵循法律所要求的行為模式,這也是法律的指引作用最為直觀的體現,并且對于人們的違法行為,法律也相應的規定了懲罰,并且這種懲罰具備極強的強制力。公共政策的遵守則和法律完全不同,它不像法律那樣具有極強的國家強制力,公共政策的遵循,主要依靠的是人們對于公共政策的擁護和信仰,雖然公共政策也具有強制力,但是公共政策的強制力不是國家強制力。第四,穩定性的程度不同,法律規范具備極強的穩定性,對法律規范的修改和調整,必須要遵循嚴格的程序,采取法定的方式來進行。但是公共政策則相對來說更加靈活,它的主要作用是為了對社會關系進行必要的維持,在這樣的情況下,穩定性不如法律規范[2]。盡管法律規范和公共政策具有諸多的差異性,但是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同樣具備某些相同點,比如,不管是公共政策還是法律規范,都是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的社會治理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公共政策的運用,能夠為法律規范的適用提供必要的價值引導,而如果想要讓公共政策的作用真正的落實到實處,法律規范的強制力以及保障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手段。
(一)為解釋法律提供標準
根據法律規范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具有極強抽象的特點,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能夠讓法律更加適合錯綜復雜的社會,就要對其進行必要的解釋,以此來更加符合社會的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法律只有通過進行必要的解釋,才能夠更加良好的對其進行適用。面對這樣的情況,在對相關法律進行解釋的時候,應當以法律解釋以及法律推理作為最初的標準。法律的目的,顧名思義就是指立法者在制定這項法律制度的最初,所期望能夠得到或者實現的效果,對于法律目的的尋找,應當盡可能的從立法之初的背景以及相關的立法資料之中去找尋[3]。對于立法的客觀目的,則應當盡可能的從目前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為出發點,如果社會相應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極有可能導致相關的立法目的很難完成和實現。在目前的情況下,公共政策作為一種對社會的公共利益進行表達的形式,為能夠更加精準的對客觀目的進行識別,提供了諸多的價值引領。比如,在現如今的階段,我們國家在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革的情況下,有力的推動了現代企業經濟政策的確立,并進一步的促使破產法司法解釋的出臺,另外在國家對相關的產業結構進行調整的過程之中,對“優化資本政策”相關的內容也進行了充分的優化,從而使得一些與社會發展的理念和要求不相適應的企業,紛紛向銀行提出破產的申請。為了能夠讓企業的改革發展更加順應時代的步伐,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對企業的管理制度進行全方位的調控和改良,對銀行債權以及企業破產問題進行切實的解決。除此以外,為了可以對某些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的調整,建立健全各項契合我們國家發展制度的規范體系,對于國有企業破產問題的有效解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助推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
十分完美,不存在任何瑕疵和缺陷的法典,是所有法律人內心的最高愿望以及價值追求,在當前的情況下,我們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體系雖然日臻完善,但是對于社會生活之中的某些細微領域,也很難完全做到面面俱到。面對這樣的情況,相關的人員就需要考慮適用公共政策,來對法律很難觸及的區域進行有針對性的彌補和調整?;诜梢幏蹲陨淼奶攸c,存在漏洞是在所難免的,因此,應該使用政策對法律漏洞進行規范。比如,在城鎮居民購買共存宅基地的問題上,許多地方都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但是由于這個問題在我們國家的法律上規定的比較籠統和模糊,盡管我國的《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法律制定中提出,“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禁止城鎮居民在農村購置宅基地”[4]。但是我們國家并沒有對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標準進行明確,就導致土地依舊承擔著相當重要的保障責任,若是開放對于農村土地的自由買賣,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導致農民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本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通過運用公共政策,就能夠讓這個問題得到很好的處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所出現的社會問題尋找不到法律依據的情況,比如城市的房價十分高昂以及農民進城打工等等社會問題,在法律層面上可能不能完美的加以解決,但是從公共政策這個角度,就可以給出十分靈活的解決辦法??偠灾?,通過運用公共政策對法律所不能夠及時調整的問題進行解決,有利有弊,政府和法院進行比較,在解決某些問題的時候也更加具備突出的優勢,法院在沒有政府的支持之下,切忌隨意的做出和政府的做法完全相違背的判決[5]。
(一)正式法源的表現
我們國家的民商事法律規范同以往相比較,已經實現了飛快的發展,但是同發達國家做對比,在某些方面的規定依舊十分粗略。基于上述的原因,法院在進行司法裁判的時候,應當將公共政策作為進行裁判的相關依據。為了能夠更加清晰的了解到公共政策在司法實踐過程之中運用的情況,相關的研究人員要對民商法的立法情況保持一個足夠的了解。在我們國家,民商事立法在1949年逐漸受到重視,社會秩序的穩定,離不開民商事立法發揮關鍵的作用[6]。若是想要讓政權經受住考驗,就應當對法律規范進行科學的創設。自從國家建立以來,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但是各項規章以及制度依舊不是特別的健全,在某些情況下,出現了缺乏相應的法律依據對糾紛進行解決的情況,公共政策的出臺,可以有效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使司法的正當性實現了必要的提高。
(二)非正式法源的表現
在民事訴訟之中,訴的概念十分關鍵,在一個層面上可以為訴訟創設實體法提供十分關鍵的依據。訴只要是指當人們的民事權益出現損害的時候,要強化對于民事訴訟這種救濟方式的使用。在對訴權的運用是否正當進行判斷的時候,相關人員可以對訴訟請求的本身性質,進行一定的判斷,與此同時,對于原告訴訟請求的現實可行性進行判斷,同樣也是一個關鍵性的手段。換而言之,如果想要判斷原告的申請是否屬于法院的受案范圍,可以依據受侵害的民事權益是否具有保護的必要來作為判斷的準則。在這樣的情況下,在民商事法律實踐過程中,公共政策可以成為對司法權利進行控制的一個有效的手段。比如,在對房改相關的矛盾進行解決的時候,同單位的經濟情況保持著十分密切的關系,面對這樣的情況,就不應當成為司法裁判的內容,而若想要對這個問題實現良好的解決,則可以通過采取房改的相關政策,來對問題進行調試。由于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對社會利益以及各種沖突進行平衡,通過執行公共政策,可以對社會上的各種資源進行有效的整合,對于原有的利益格局,是一次重大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的行為方式出現了十分明顯的變化。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情況下,公共政策在我們國家的生活之中,發揮著十分關鍵的作用,不管是在國家社會生活,還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影響。公共政策可以稱之為法律司法解釋的重要基礎,在這樣的情況下,會推動法律朝著更加完善化的情況前進,基于上述原因,在落實各項公共政策的時候,要以實現司法裁判作為基礎,在法律的范圍內,讓公共政策的價值釋放出來。
參考文獻:
[1]李娉婷.淺析民商事法律談判實務的目的與技巧 [J].法制與社會,2016(8):295-296.
[2]柳經緯 . 民商事法律體系化及其路徑選擇 [J].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4,29(6):38-45.
[3]龔江泳,常生 . 大型體育賽事民商事法律風險控制研究 [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3,39(11):6-9.
[4]楊媚.我國民商事法律實踐中公共政策運用問題初探[D]. 吉林大學, 2010.
[5]郭浩.我國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司法審查中公共政策運用的實證研究[J]. 北京仲裁, 2016,3(1):77-92.
[6]張艾清.國際商事仲裁中公共政策事項的可仲裁性問題研究[J]. 法學評論, 2017,9(6):9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