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政治拋錨式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更多的獲取現實生活問題,鼓勵學生之間加強溝通以及不同思維方式的碰撞,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使學生主動提高自身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增強自身能力。依據新課標下對于素質教育的指示,要求教師注意學生的自我思想意識,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由學生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我創新意識,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并充分利用生活當中的各個場景提出政治相關問題,來與所學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盡管新時代的課程改革還在不斷地進行中,但是關于政治的教育方法,要實現理論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學會在實際生活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政治;拋錨式教學
一、 引言
由于新一輪關于課程的改革正處于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師單方面授課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太適用于我們當前的教育。關于品德教育和智力教育都很重要的政治這一學科,使得我們必須運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這也成為當前所必要的教學方法。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結合當前的政治教育,并使這種教學方法在課程的學習中完全地運用起來,以達到最好的效果來更精確地指導學生們學習呢?
二、 “拋錨式”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般而言,在高中教育階段,學生有一定的自我學習意識與能力,此時是進行拋錨式教育的關鍵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注重對于學生的自學能力培養是十分有利的。
其一,即使在此辦法的初期老師在進行授課時,可能會難以把握住課題的演講速度,以及課程的節奏,但是這就需要老師能夠適應新的學習方法下對于學生新的指導理念的發展。比如,在安排相關學生們進行小組間的交流與學習時,老師要一方面進行指導,另一方面還要在暗處偷偷地觀察。既防止部分學生利用自我學習的機會趁機開小差,又能發現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的學生,然后為他們提供幫助。在學生自主發揮能力的基礎上適當引導他們去分配任務,這樣不僅使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加強以及團隊精神的培養,又保證了任務的完成效率。總之,“拋錨式”課堂模式的核心精神在于——把課堂還給學生。
其二,在教學實施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導學案的教學優勢,在教學前進行學案的精心準備,學會將拋錨式教育方式融會貫通在教學過程中。這樣的導學案的重點在于活躍課堂的氣氛以及極大地幫助學生培養自身的能力,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潛移默化培養他們的自覺意識。然而這樣一份精彩的導學案課程設計,不僅僅需要教師在課前進行準備,更需要教師扎實的教學經驗與總結。
其三,在教學完成時,教師需要對于此次的教學模式進行分門別類的總結,對于自己的課堂準備以及學生的課堂效果進行大致的評估,為以后的實踐教學提供一定的幫助。
三、 高中政治拋錨式教育問題情景設置
為了能夠充分發揮出拋錨式教育的作用,教師在備課時一方面要注重對課本知識的研讀,另一方面還需要進行相關的內容拓展,明確課堂中的問題,要時刻注意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發展,不僅需要考慮讓學生快速掌握知識,更應當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的知識拓展。以下本文將通過展示問題、預習為學生發問提供基礎、課堂問題小測、師生互動、重視教學過程當中涉及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深層次剖析課后作業七個方面進行拋錨師課堂的設計。
(一)展示問題
為了讓學生能夠理清知識脈絡,教師可留下本課的主要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掌握重點知識,并在課堂上圍繞問題展開討論,考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哪些出現了錯誤的理解,哪些存在疑問,這樣教師可以對這些疑問進行相關的講解,幫助學生的理解。
例如,哲學問題:“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這堂課之前,教師就應該拋出問題,物質和意識到底是怎樣的關系?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總結物質和意識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問題就可以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這就是利用了這個問題的最大價值。同時讓學生進行自主討論,然后歸納結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或者在預習階段結束后,讓學生互相提出問題,互相解答問題。這樣還可以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
(二)預習為學生發問提供基礎
預習、學習、復習是學習過程的三大組成部分,而預習作為首要部分,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并且在拋錨式教育過程當中預習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基礎,讓學生在自己理解支持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所不能理解的知識點,這樣的話,學生在上課的時候可以抓住老師的授課中心點,進行有重點性質的學習。預習是教師教學中的重要環節,對于學生進行仔細的預習,并引導學生適時地提出自己的問題,這樣會促進學生和老師的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習“生活在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該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本內容,并且直接切入主題“為什么說是人民當家做主”,以此問題作為學生進行此課學習的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答案探究。本課的重點主要分為四部分內容,老師應該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回答:第一,民主專政的含義與意義;第二,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把握基本的原則,了解公民的各項權利和應用;第三,當代中國人的政治生活。教師必須提出問題讓學生有目標的預習,進而探究答案。
(三)課堂問題小測
教師也可以在每一節課即將結束的時候布置一個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根據此節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探索,教師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到了什么樣的程度。也要注重學生之間的層次問題,學生的層次影響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學生進行立體的了解與總結,在這種情況下再進行小組的分配與安排,幫助每個階層的學生在拋錨式學習中都能夠得到自身的進步,比如對于自學能力比較好的,可以出一些相對高難度的題目讓他們進行研究并且讓他們犯錯,這樣才能夠在不斷嘗試錯誤中進步,在反思中學會正確的解題方法。課堂問題小測應該形成一種教育模式,讓學生習慣于通過問題發現問題,根據問題,從而提升學生自我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例如,在學習“多變的價格”這一課的時候,對于課本上的內容,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是就實際的辯證分析而言,學生通常會答非所問,達不到問題的關鍵要點,所以教師應該在此課程授課完畢之后,緊接著就以練習題讓學生進行學習,教室可以用歷年真題中的案例,讓學生充分感受一下是如何進行答題和分析的,這樣也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也充分地學會了運用知識。
(四)師生互動
在拋錨式教學法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然而教師的引導作用仍然不可忽視。當今新課程教育過程中不斷提倡雙主導的地位,這表明教師需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地位,學會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問題,提出質疑,在這種方式下,學生可能由于知識的理解不到位得到錯誤的結論。這時,老師可以順著錯誤的結論追根究底,幫助學生看清自己理解錯誤的地方,也給其他的同學一定的警示,這樣使每個同學在這場解答錯誤思想的過程中實現自身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相關題目的理解增加。師生互動的環節應該貫穿于整個課堂當中,從課堂預習、知識教授、習題講解等等方面進行互動,教師可以采取小組競賽、小組合作、個人展示、辯論會等等形式進行課堂形式的變換,讓學生在輕松的課程當中學習到知識。
(五)重視教學過程當中設計問題
教師需要根據政治教學的目標具體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問題,要努力根據所教的內容進行類似性問題和拓展性問題的設計,從而幫助學生進行有層次性的學習。通過階段性問題的設計,教師可以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從而讓學生層層遞進的理解高中政治課程相關知識,掌握運用知識的方法。在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課題運作模式下,教師的問題展示與學生的問題展示需要雙方去共同努力解決,使學生在課程的初級階段就能夠對知識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使自身的預習能力也慢慢地增加,從而層層推進,由淺入深,一步步推進學生的能力增長,使教師與學生達成雙向的達標。在拋錨式教學法當中,是以學生為主體展開的教學,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必須發揮教師的總結性作用,不僅僅是教師自身的總結,還要從學生出錯的地方幫助學生總結出他們的不足之處,進而實現雙向的進步。
(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如果有些知識點難以理解,教師不應該讓學生一口吃個胖子,而應該參考前輩們的教學方式,向古人取取經,學會循序漸進的教學,讓學生慢慢掌握。而不能讓學生一知半解地拿著課本去假裝自主學習,這樣對學生的學習效率有不好的影響,而且會打亂教師的教學節奏,造成學生與教師之間雙向的不良影響。
(七)適當增加課后作業的深層次剖析,引導學生深入探討追問
為確保學生準確而又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教師需要提前引導學生自發性思考反思。但是就目前的教學實況來看,由于很多學生沒有養成自覺的學習習慣以及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教師更應該著重于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平時學習與生活當中定期地進行反復思考與自我評價,幫助學生找到自身的缺點并且彌補它,增強自身的能力。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情境教學或者是基于問題的教學的拋錨式教學利于學生的進步,所以拋錨式教學是一種基于實踐問題基礎上的、學生交流碰撞的一種學習方式。在拋錨式教學過程中要想讓課堂保持熱情的氛圍,就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要想使拋錨式的教學獲取認可,就必須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上發散。正所謂,人才的培養即為開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的思維不受禁錮,但教師要注重引導。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給學生自己的學習時間以及空間,讓他們在閱讀的同時還要去理解內容的主旨要義,從而讓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的思考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等都得以個性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4-15.
[2]林建坤,生活教育與課程改革[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77-80.
[3]陳娟.高中政治有效課堂教學之“自主學習”[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16(3):37.
[4]李金玲.大道至簡:自主學習課堂觀感[J].課程教育研究,2017(10):39.
[5]郭勤學.新課程理念下高中政治教學的策論與特點[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5,366(18):127-128.
作者簡介:
張云芳,福建省福清市,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