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亮
摘??? 要: 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加快,網絡輿論引人注目。為更好地發揮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價值與功能,避免網絡錯誤輿論導向對學生的影響。本文分析網絡輿論的特征,闡述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影響,提出優化網絡輿論促進思政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 網絡輿論???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精神
引言
網絡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交往和交流的方式,同時也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大學生作為網絡環境中最活躍的群體,是社會輿論的參與者,也是輿論的制造者。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出現思想偏差和行為錯誤。另一方面,網絡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使大學生思政教育逐漸從線上轉化為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多的教育新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分析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影響,并提出優化建議顯得十分必要。
一、網絡輿論的特征
互聯網+時代,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生產與生活的方式,網絡逐漸成為人們交流與表達的主要途徑。在人們利用網絡表達自我看法和見解時,網絡信息傳播速度加快,網絡輿論應運而生。在全新的話語環境中,網絡輿論除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引導性和公開性特征外,還具有交互性、時效性、直接性等多形態特征。第一,交互性。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促使新媒體技術不斷更新,信息傳播速度不斷加快和傳播范圍日益廣泛,為人們帶來更加多元化的思想和文化,拓寬人們的視野和學習知識的途徑,也為網絡輿論的引導提供便利。第二,時效性。傳統輿論通過新聞、廣播、電視等媒介進行傳播,延緩輿論的引導實效。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移動智能互聯設備的出現,提高輿論傳播的時效性,保障輿論內容能夠得到快速更新,為人們帶來更加新鮮和有效的資訊。第三,直接性。網絡作為一種開放性的空間,為人們發表自我意見提供便利,同時網絡輿論存在的匿名性特征,可使公民更加自由地表達自我情緒,使網絡輿論的直接性特征日益明顯。作為網絡輿論主體,我們可以利用網絡輿論的優勢,對輿情進行引導,轉變輿論的導向,更好地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
二、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精神的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理清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人才,和培養什么樣人才的這一重點問題。”旨在強調高校思政應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并在不斷創新中嚴格遵循思政教育的基本精神。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與靈魂,只有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堅持思政教育基本精神,才能更好地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作用,引領學生思想和行為處在正確的發展道路上,實現思想與道德素養的進步。結合大學生思政教育特征,發現思政教育基本精神的實現形式是通過基本領域、基本價值、基本對象三方面展示出來的,以下對網絡輿論對思政教育基本精神的三個方面的影響做出具體論述。
(一)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基本領域的影響
1.積極影響
高校思政教育作為傳播正確思想和精神的主要渠道,對學生思政和行為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只有學生精神達到一定的高度,才能自覺抵制不良信息的影響,保持高尚的理想和情操。大學生作為網絡空間中最為活躍的群體,通過正確的渠道適當參與網絡輿論,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面,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念。網絡輿論的導向也為思政教育提供全新的思路,網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有利于主流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更好地滿足高校創新精神和文化建設的需求。
2.消極影響
由于大學生還處在三觀確立的重要時期,辨別能力尚有不足,一些人容易受到網絡中不良信息的影響。特別是為滿足人們娛樂的需要,出現抖音視頻、修圖、改編歌曲等參與社會輿論的全新方式,為大學生參與網絡輿論提供全新的渠道。某些大學生,通過惡搞和調侃的方式表達自我感受。這種參與輿論的方式,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大學生抵制負面影響的能力,但不利于端正學生思想和規范學生行為,妨礙大學生的思想建設。
(二)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基本對象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為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思想在正確道路上,并將學生培養成為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一方面,在“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逐漸形成較為龐大的反饋機制,大學生作為網民的重要組成,通過網絡渠道給政府部門提出工作建議,為國家建設建言獻策。對于大學生群體而言,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更加全面了解國家的時事,還能夠強化主體意識,并從他人對自己言論的肯定中獲得尊重感和自信心,帶來精神的愉悅和心理的滿足。另一方面,網絡輿論具有信息放大的功能,能夠擴大新聞的傳播態勢,將其打造成為網絡中人們廣泛關注的焦點。某些錯誤的價值觀念,不但會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難度,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思政課堂的主體地位。
(三)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政教育基本價值的影響
大學生思政教育價值是指利用有效教育手段滿足學生精神方面的需求,具體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為精神價值層面,其二為給予學生肯定而產生的效應。這種價值是由滿足學生發展需求決定的,也是思政教育在現實社會中獲得肯定地位的源泉。在網絡環境中開展思政教育,能夠影響人們對價值觀念的判斷,并促使人們之間的關系達到和諧和統一。通過改變輿論的導向,為人們傳遞更多積極向上的心態,幫助人們了解更多善良的品質和情懷,并在網絡中形成帶動力量,完成對正能量的傳播。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參與者,在網絡中充分發揮突出的作用,并將正義落實到具體實踐中。如改編歌曲《下個路口見》為《文明上網你我他》,呼吁大學生群體文明上網,得到網民的廣泛關注和認可,使良好的社會風氣得以傳遞。另外,網絡環境若過于寬松和自由,會導致網絡輿論出現極端的現象。例如坐地鐵不文明的現象會被擴大,當事人的個人信息會被網友人肉,并對其進行人身攻擊,對其身心造成傷害,使部分群體的個體利益受到侵害。
三、優化網絡輿論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對策
(一)建立高校網絡輿論引導和干預機制
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是優化思政教育的基礎保障。在具體工作中高校要發揮作用,整合思政教育涉及的多種渠道和主題,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干預,在各個渠道相互幫助和配合下,形成較為完善的制度保障,減少網絡不良信息對學生思想的影響。第一,高校應建立網絡輿論的監督機制。高校應加強與網絡技術中心和網絡監察組織的聯系,并與其形成協協同育人的關系,在相關部門技術的幫扶下,有效監督網絡中的不良輿論。一經發現應及時上報給相關部門,保障問題能夠得到及時解決,為學生營造更加干凈健康的網絡環境。第二,高校應建立網絡輿論審判制度。在網絡信息在學生群體之中傳遞時,高校應重視對信息的審查與判斷,保障所傳遞信息的安全性和準確性。對此,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輿論監督團隊,重視對網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防止不良信息的傳遞對學生思想造成負面的影響。第三,高校建立網絡輿論反饋機制。通過與學生的良好溝通,從源頭關注學生參與的網絡輿論,更加及時地把握學生網絡輿情。對于出現的負面輿論,高校應充分引起重視并利用干預手段引導學生參與輿論的導向,保障學生思想能夠不受影響,在更加安全的網絡環境中進步與發展。
(二)革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網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揮引領作用的主要渠道,要實現網絡空間的規范化管理,就要結合不同時代的教育要求,利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干預大學生輿論。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教育和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思政教育發揮輿論引導作用。為解決新媒體時代下思政教育問題,化挑戰為機遇,可以從兩方面進行教育和管理創新。首先,應該變以往理論知識傳遞方式,可借助網絡平臺建立思政教育專欄,將正確思想上傳到專欄中,為學生提供形式多樣的學習參考。還可在網絡專欄中發布學生感興趣的網絡視頻和動畫,提高思政內容的吸引力,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思政知識。在學生登錄線上平臺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時,教師還可利用端口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了解學生的輿論導向,在學生出現問題時及時給予糾正,確保學生思想發展的正確性。其次,教師可利用微博、微信、QQ等社交軟件,與學生保持良好的互動和溝通,并為學生推送包含正能量的信息和新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使學生逐漸認識到思政學習的重要性,并自覺規范自己在網絡中的言行,使思政教育走出課堂走進學生生活,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幫助。
(三)加強隊伍建設合力優化網絡輿論
在全新的教育環境中,網絡輿論逐漸泛化對思政教育者和網絡輿論管理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針對這種情況,高校要建立專業的教育團隊,更加全面地了解網絡輿論的導向和規律,并發揮自身作用加強對網絡輿論的引導,保障網絡思政教育的落實。一方面,高校應建立網絡輿論管理隊伍,通過對學生內心想法和需求的了解,認清學生參與輿論的規律。并利用管理隊伍傳播社會熱點事件和新聞的事實,與思政教育者互為補充,降低思政教育的枯燥性,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正確輿論的宣傳隊伍,并明確宣傳人員的職責,發揮管理和引導作用的同時,還應承擔思政教育的職責。在工作中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的心理,站在更高的層面指導學生,保障學生輿論導向的正確性。同時應發揮自身的示范作用,正確行使自身的話語權利,規范學生網絡行為,使其真正具有表率作用,在學生群體中實現上行下效。
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的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發生本質上的變化,為完成對網絡輿論的引導和干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主動了解學生參與網絡輿論的規律,并通過教育方式創新,實現教育范式的轉型。在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有效發揮網絡輿論的導向作用,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和幫助。
參考文獻:
[1]王波,李煜.網絡輿論碎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和對策分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7):84-85.
[2]肖清云.網絡輿論生態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探析[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9(04):6-11.
[3]武文.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以及應對[J].黨史博采(理論),2018(01):63-64.
[4]萬春林.網絡輿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及對策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30(15):79-81.
[5]楊鵬.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網絡輿論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法制與經濟,2017(05):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