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旭
【摘要】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樂亭縣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快發展,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但同時也存在著發展水平層次不齊,財政資金投入不足,制度監管相對乏力,管理不夠科學等問題,本文在對樂亭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創新服務模式、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資金監管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服務體系? 資金投入? 資金監管
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發展,養老問題已經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社會和諧與穩定的重大問題。近年來,樂亭縣通過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創新經營模式,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發展模式,完善制度保障,推進以居家養老為主體、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互助養老和志愿服務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一、我縣目前養老服務體系運行情況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狀況及養老服務體系布局
樂亭縣轄13個鄉鎮,1個街道辦,472個行政村,1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3.4萬。目前,全縣共有老年人口總數為8973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0.7%;五保對象2489人;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11790人。全縣公辦養老機構已達5個,養老床位總數1292張,民辦養老機構3家,養老床位200張。
(二)政策落實情況及制度保障
全縣8家養老機構均建立了內部管理制度和人員培訓制度。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管理中,設置了管理、會計、出納、信息分析、檔案管理、信訪咨詢等崗位,主要職責為研究全縣老齡事業發展方針、政策和規劃,擬定實施辦法,發展全縣老齡事業,建立健全并嚴格執行相關管理制度,落實項目建設目標責任制,建立了工作長效機制。
(三)供養能力情況
樂亭縣的5家公辦養老機構,擁有養老床位1292張,供養能力達到60%。目前,全縣共建成居家養老服務中心12家,居家養老服務站473家,共撥付農村幸福院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資金669.5萬元。
二、當前我縣財政政策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傳統的養老服務體系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養老供需矛盾帶來的各類問題也逐漸凸顯。特別是我縣財政收入壓力日益增大,存在著養老機構建設標準參差不齊、民辦養老機構規模較小、各級財政投入資金不足、財政資金監管乏力等問題,成為制約我縣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發展的難題。
(一)集中供養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
財政資金更多的是投向困難群眾生活救助,很難實現“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目標。目前,我縣的公辦養老機構大都是為五保供養老人、優撫對象提供的特殊供養場所,民辦養老機構又很難達到公辦養老機構的供養水平。
(二)社區養老服務相對滯后
社區養老成本低、服務廣、收益大、方式靈活。但是我縣目前來看,社區養老發展水平相對滯后,街道各社區內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服務項目不多,服務人員少、規模小,服務管理松散,切實為社區養老對象提供不了可靠保障。
(三)本級財政投入明顯不足
目前,由于我縣財力有限,養老服務業的財政投入與經濟社會發展、與老齡群眾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財政對養老服務業的投入占經濟總量的比重還不夠高,特別是縣級財政對養老服務業的投入明顯不足。雖然我縣對困難群眾生活救助、五保供養等涉及民生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大,但是由于縣級財力有限,上級財政補貼仍然是養老服務投入的主要來源。
三、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財政政策建議
針對我縣養老服務發展現狀,結合我縣財力狀況,就如何發揮財政職能,推進社會力量發展社區和機構養老服務,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創新公私合營模式,解決發展失衡問題。
為破解集中供養難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需求的難題,要積極轉變方式,吸引社會資本建設老年公寓,盡快擴大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規模,提高服務水平。通過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推進市場化運作,有效解決資金和人員不足的問題,實現了資源整合和共贏發展。利用現有床位資源和管理優勢,將部分閑置資產向社會開放,既促進了就業、又提高了社會效益。
(二)創新服務模式,整合社區養老資源
積極整合社區醫療服務業和家政服務業,通過創新服務模式,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認識到社區養老服務事業福利性的同時,還可以適當地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將之作為一種產業加以發展,鼓勵個人和社會各企事業團體走進社區興辦各類老年人服務機構,并對那些愿意在社區建立這種服務機構的投資者給予政策上的優惠。
(三)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創新財政投入方式
要拓寬資金投入渠道,通過實施財政貼息、給予一次性床位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政策,引導企事單位、集體組織、民間組織等參與社會養老服務發展。要建立競爭性資金分配機制,重點對規模集中、具有示范性的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社區日間照料機構予以支持,促進社會養老服務機構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質量。
(四)發揮政策綜合效應,刺激養老服務業公益性
充分發揮政策的綜合效應,多渠道刺激養老服務向公益性發展,要加強就業扶持,將養老服務人員培訓納入就業技能培訓計劃,與大專院校、衛生院校合作,利用就業技能培訓資金對現有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人員進行培訓。將社會辦養老服務納入公益性崗位,由政府按規定給予補貼,降低社會養老服務成本。
參考文獻:
[1]黨俊武.探索應對老齡社會之道 [M].北京:華齡出版社,2012.
[2]吳玉韶(主編).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 [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3]鄔滄萍(主編).社會老年學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馬津.養老護理員手冊 [Z].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5]穆光宗,張 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及其戰略應對[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