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
摘要:一直以來,大家對《論語》的了解僅限于學生時代課本上幾篇課文的粗淺學習,因為粗淺,對于孔子的印象便也僅僅停留在“因材施教”的師者、“不恥下問”的學者、“中庸之道”的仁者這樣一些刻板印象中。作者真正了解和走進《論語》,是在最近一兩年,因為深入的體悟,漸漸感受到《論語》更深的意蘊,不但理清了生活中的迷惑和嘈雜,在家庭教育方面也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啟發。
關鍵詞:《論語》;家教智慧;啟發
一、啟發之一:愛比對錯更重要
《論語.子路篇》有這樣一個故事記載: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譯成現代文是這樣的:葉公對孔子說:“我的家鄉有一個直率坦白的人,他父親偷了羊,他便告發父親。”孔子說:“我的家鄉直率坦白的人與你所說的不同:父親為兒子隱瞞,兒子為父親隱瞞。直率坦白就在這里面了。”
這個小故事讓您有怎樣的感受呢?我聽過之后是震驚的,同時在那一剎那,我也喜歡上了兩千多年前的這個老頭的率真。道德不重要嗎?法律不重要嗎?可是在孔子看來,親情更重要,人性更重要。相比于讓親人受到懲罰,我們的本心更愿意去維護他、愛護他,那么就遵循本心。這并不是鼓勵犯錯,而是面對錯誤時親情至上的態度。連法律和道德在親情面前都要暫時退讓,那么我們面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那些問題,就真的沒有什么是不能接納、不能面對的了嗎?即使在那一刻看來是天大的事,即使是超越了規則與底線。是的,我們希望孩子遵守規則與底線,用規則與底線來守護孩子的安全。
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守住,畢竟某些時刻孩子是很容易沖動、不受束縛的,那么就換父母的愛來守護。理解、接納、保守他的秘密,那就是最好的守護。天不會塌,只要我們站著,只要一家人站在一起。
二、啟發之二:最珍貴的,是保持柔軟的本心
仁,是《論語》出現頻率最多的詞匯之一,也是孔子崇尚的一種思想境界。孔子所說的仁,不是難以企及的高尚,也不是我們傳統意義的仁慈仁愛。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是的,我們沒有聽錯,唯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地去愛人,也能真真切切去厭惡。這句話讓我感覺孔子離我們很近很近,相比于老子的“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的境界,孔子簡直就是我們的鄰家大叔,愛就痛快愛,厭惡那就真切地厭惡好了,不須委屈自己去做別人眼中的好人。“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孔子永遠鼓勵我們做一個自然而然之人,不必使勁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也不必勉強自己去做一個所謂德高之人,真實的我,就是最好的我。
“仁遠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仁遠嗎?我想做到仁,仁就在我身邊。仁就是最本真的心,是永遠天真爛漫柔嫩的心。
我在想,我對孩子的本心是什么?當我心里只剩下“是否優秀”這一個衡量孩子的標準,當我為孩子退步的成績生氣,或者明知不該生氣卻仍然為此煩惱著的時候,我總是停下來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一個什么樣的孩子?還記不記得自己最初的期盼。
健康、快樂、善良,這曾是我最樸素的愿望。正因為樸素,所以才可以像陽光一樣給孩子以滋養。這就是我的初心、真心,我卻常常把它們丟在路上。
我們不自覺地被自己的虛榮所蒙蔽,被現實世界的成功觀所裹挾。孩子健康了,我們希望漂亮;漂亮了,我們要聰明;聰明了,我們還要他多才多藝、成績優異。
無止境地追求所謂的成功,讓我們漸漸變得僵硬而執拗,不再柔軟,亦不再溫暖。成功固然有社會價值的衡量,但更多的是作為主體的孩子的感受。而家庭教育一旦帶有了太多功利,那么就已經背離了家庭教育的本質。家是港灣,而不是法庭,不是學校,不是競技場。只有這樣,家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涵養孩子的修養,孕育孩子的德性,撫慰孩子的情感需求,奠定孩子的生命質量。什么時候能夠拋卻那些強硬的標準,直面自己的內心,那時將是我們離孩子最近的時候,也是我們自己最接近于仁者的時候。
三、啟發之三:不器,才是大器
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篇》)
特別折服于孔子的眼光:君子,不應該如器物那般,只具備某一方面固定的才能。
作為資本家代表的亨利·福特,面對日益成長起來的工人隊伍,曾經說過一句話:我只想雇傭一雙手,為什么還要一個腦袋?
反觀我們的現實生活,反觀我們自己,是不是也帶著福特的影子——我都說了那么多遍的事了,為什么孩子還是做不好?為什么就是不聽我的話?為什么偏要和我對著干?
真的是孩子在和我們對著千嗎?還是我們在背離生命成長的初衷,去要求孩子成為我們用手中的模具制造出的合格的物件?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生活在變,社會在發展,此刻這個合格的物件永遠合乎生活的要求嗎?當時代的要求改變了,他們何去何從?我們是希望孩子傳奇一般地活著,還是劇本化地活著呢?
孩子所謂的叛逆,其實就是我們在用心中的模具去束縛那個青春期生命力最旺盛的孩子,還希望他不要反抗。可是我們忘了,他不再是那個柔弱的小孩子,他的內心已經慢慢成長起一個叫作“自我”的東西。
我們希望為孩子規劃一條平順的道路,早早成器,早早地將孩子固化到一個優越的位置之上。可是當我們人為地規避了苦難與彎路,由此而形成的生命空白,卻成為他們終生都難以彌補的人生裂縫。更重要的是,人生多變,器之人生,是脆弱易碎的,經不起動蕩與風雨。
我們希望,當變局到來的時候,孩子會思考、會拆解、會重構,那么此刻,請允許孩子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允許孩子去嘗試不是我們指定的道路,允許孩子去犯錯、去經歷苦難,這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和必須有的底色。父母內心完美的預設,其實是一種魔障,也是孩子成長的屏障,打破這種屏障,打破這種關于完美的幻想,允許孩子帶著缺陷成長,允許孩子帶著批判和反抗成長,允許孩子長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想起電影《孔子》主題曲《幽蘭操》: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眾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蘭何傷?
其實,教育首先是做好自己。無論在深山遠谷,還是繁華鬧市,愿我們永遠如蘭,心懷一瓣幽香。
有時間多讀讀《論語》,它教給我們的還有很多。
參考文獻:
[1]王天孜.常讀常新的《論語》[J].中國圖書評論,2()20(2).
[2]王永祥.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7.
[3]張幫劍.從《論語》中汲取教育的智慧[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9(4).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