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劍雄
【摘要】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德育思想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即生活是德育之基,是德育的意義之源,德育的存在與本質,由生活所規定。文章作者通過對陶行知生活德育觀的理解與研究,結合所在學校德育工作實踐,圍繞生活德育溯源、生活德育育人目標和生活德育課程創新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與做法。
【關鍵詞】生活教育;匯(HUI)德育;中小學
生活教育理論是近代中國教育改革先驅,被譽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20世紀初,陶先生在對教育本質、教育目標進行了深度思考后,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觀,他極力反對脫離社會生活實踐的教育,主張教育要適應時代與社會之需要,教育應當結合日常生活,培養出實踐和創造力。
在“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的新時代教育背景中,德育向生活回歸,實現生活與德育的融合,已成為當下中小學德育工作改革的重點與趨勢。蘇州工業園區星匯學校是一所創辦不久的江蘇省陶行知實驗學校,在陶行知教育思想影響下,學校扎根于“生活教育”的土壤,整合傳統和現代教育資源,積極探尋育人的文化厚度、內涵深度與視野廣度。在德育體系建構時,學校以“HUI德育”為脈絡,提出了要培養幸福的人(Happy people)、正直的人(Upright people)、達人的人(Inspired people)。以“陶”樹人,做“真”教育,培育“真善美”的新時代學子,對當下學校德育做出了自己的詮釋和實踐。
一、溯源性思考:回歸生活是德育創新之基
1.生活是學生品格提升的動力源泉
人們的道德素養是他們對生活態度和生活規則運用能力的體現,學生道德品格的形成是其生活規則和實踐影響的結果。不斷增強的生活體驗,豐富著學生道德品格的必要環境和形成路徑,成為學生品格提升源源不絕的動力。
星匯學校將“成就家國情懷的世界公民”作為學生培養目標。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學生的家國情懷來自于對鄉土文化的認同與堅守。我們發現以吳方言為代表的吳越傳統文化日漸式微,學生們在公共場合和家庭中使用方言的次數也越來越少,很多方言中特有的詞匯消失,方言變得不純正,有些方言正逐步消亡。除此以外,吳音的其他表現形式,如:昆曲、唐誦、吳歌也逐漸淡出孩子們的視線。因此,學校開展了“吳音傳習”品格提升項目,并通過生活場景營造,促進學生學習生活的體驗。
2.生活能夠促進學生品格的整體發展
陶行知提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因此‘生活即教育”“過什么樣的生活就受到什么樣的教育”。傳統的思品課盡管能夠豐富學生形成優秀德行的認知圖式,但受到時空局限,它們往往只是以知識形態存在,而對處在品格形成關鍵時期的學生來說,由于影響其德行行為的因素十分復雜,僅有道德認知,是不能有效地引發學生的道德行為的,道德認知難以轉化為激發學生不斷向上的前進動力。2017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所持的德育方針充分體現了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即“踐行知行合一,積極動手實踐和解決實際問題。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育德與育心相結合。”
為了讓學生從生活中獲得品格提升,星匯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程,讓勞動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學生在校園內的開心農場進行耕作,收獲喜悅的成果;到校外的牧谷農場去與農民伯伯交流,認識莊稼作物,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價值取向。為了培養學生國際視野,讓世界成為孩子的課堂,每年學校安排多批次學生到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學生帶去了中華傳統文化,以及文明崇禮的民族自信。
二、實踐性思考:教做真人是德育目標之向
陶行知的育人思想具有時代的前瞻性,順應了社會發展潮流,對我們當下的德育工作具有啟示和借鑒作用。“教做真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總體目標。陶行知批判了中國傳統教育中“做人上人”的教育思想,他提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只有求真、求善、求美,才能塑造出完滿的人格品質,用“追求真理做真人”的精神,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品質,幫助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與理論,結合當下教育的時代特征,星匯學校著力培養具有以下優秀品質的真兒童、真少年。
1.學做自立人
在曉莊學校時,陶行知寫過一首《自立歌》,希望青年能徹底克服依賴性,成為具有自立精神的人。受此影響,學生自我管理,自力更生,既體驗到勞動的艱辛,也體會到勞動的幸福,后來陶行知還把“自立”同“互助” 聯系起來,提倡自立立人。在星匯校園,學生自己能夠完成的事情,一定由自己做,他們自己召開會議,選擇校服款式;考試實行無人監考,免考試巡考制度;班級衛生等考評都由學生自主管理。
2.甘做人中人
傳統教育告訴人們“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而陶行知主張教育學生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 他說:“我們不但是一個人, 并且是一個人中人。人與人的關系是建筑在互助的友誼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當互助。”星匯學子要做一名人中人,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妄自菲薄,自信但不高傲,謙遜卻不懦弱。
3.爭做創新人
陶行知強調學生應該具有“農夫的身手,科學家的頭腦及改造社會的精神”。教師要“啟發解放兒童的創造力”,培養他們“迎難的精神”,要培養兒童“為科學而學習”,以便將來成為“有膽量創造”“有膽量開辟”的“第一流人物”。在星匯,每個學期都有數科節,學生相互交流創造發明。我校學生的人工智能、3D打印作品在省市競賽中多次獲獎。
4.常做明禮人
陶行知認為教育要使學生能夠明晰道理、明辨是非,尊重他人、服從真理。他提出生活教育要讓學生成為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反侵略、求真理,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星匯學校先后舉辦了“祖國在我心”“濃濃中國情 最美在星匯”國慶匯演,全校每個班級都參與了演出。每年,學校還舉行愛心義賣活動,讓小愛匯聚成大愛。
5.愿做志堅人
陶行知鼓勵青年要立志,他認為人無志便失去目標, 青年立大志,就是要把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奉獻給社會。為了增強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星匯學校開設生涯規劃課程,讓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方向。學校在全國率先開展了未成年人檔案管理,通過文字、圖表、證書、音像及其他各種形式的歷史記錄,生動反映了星匯學子的學習、生活、身體發展、思想品德、特長榮譽等諸多方面發展的情況。
三、創造性思考:課程拓展是生活德育之要
陶行知重視課程改革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他曾經表示:“課程為學校教育之中心,假使課程得到圓滿解決,則其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拓展型德育課程是以個體、群體或集體開展的,以提升品格素養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因而德育拓展課程不僅有利于激發道德情感,加深道德認識,也有助于道德情操的內化與形成。
星匯學校構建了具有創新型特征的“匯(HUI)德育”拓展型課程體系,該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它由基礎型課程延伸的德育課程內容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其他德育活動構成。根據年級不同,我們可以分解德育培養目標。
1.目標的整體性
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課程體現學生德智體等方面的協同發展。例如,《薈德育:中秋話感恩》的課程現場,不是一名老師在授課,而是由多名教師共同完成。先由科學老師通過動手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解答了學生提出的為什么中秋月圓的疑惑,再由語文老師帶領學生重溫并吟誦了杜甫的《水調歌頭》,然后由音樂老師演奏了昆曲《中秋選段》,最后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嘗試做一做獻給敬老院老人的愛心月餅。學生通過觀察、欣賞、參與,使自己的品格素養獲得了提升。
2.生活的相關性
“匯(HUI)德育”拓展型德育課程從生活出發,在生活中進行,最終又將回歸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說,“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例如,《卉德育:愛護環境 垃圾分類》課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分別到操場、食堂、教室和個人抽屜中搜集垃圾,然后學生說一說亂丟垃圾的危害,再根據老師教授的分類方法,將垃圾進行正確分類。最后,老師還布置給學生一個任務,即回去和爸爸媽媽一起給家里的垃圾進行分類。
3.育人的長期性
“匯(HUI)德育”拓展型德育課程貫穿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像學科式德育課程,僅僅在規定的時間,由專職的老師進行品德教育,該德育課程所依托的不是從空間或時間上被切割的生活,學生的生活實踐是整體的。也就是陶行知所說的 “與生俱來,與逝同去”的教育。例如,學生在《繪德育:我繪成功!》系列課程中,學會了怎樣才能獲得成功;如何正確面對個人的成功;個人成功與集體成功的關系。這種逐漸形成的積極情感,會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正向影響終身發展。
陶行知生活德育理念的提出,不僅僅順應了20世紀初教育變革的需要,它對當下的德育工作也具有借鑒與指導意義,它有助于教師提高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過程是一個內外轉化的過程,學生的品格提升除了依托“知性德育”的課堂傳授,還需要在生活德育中去實現優秀品格的養成。